導讀 孟子其人其書
1.孟子
孟子(約前372—約前289),名軻,字子輿,一說字子車(1),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之后。三桓衰微,子孫分別流向他國。鄒本春秋邾子之國,至孟子時改曰鄒。國近魯,后為魯所并。孟子早年喪父,幼受慈母三遷之教,長而受業于子思之門人,治儒術之道。孟子完成學業后就到齊威王那里去游說(2),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齊威王采納。于是他便去了梁國。梁惠王不按孟子所言行事,認為孟子之言遠離現實,不切合實際。就在這個時期,秦國用商君“變法”,使國家富足,兵力強盛;魏、楚用吳起之謀,強盛一時;齊威王、齊宣王用田忌、孫臏等人之計,國家強大了,使各諸侯國都去朝拜。此時,天下正興起合縱連橫之潮流,以攻伐征戰的能力來衡量有無才干。而孟子仍在講述唐虞三代的德政,所以他所到的國度都沒有采納他的主張。于是他便結束游歷生涯,而與學生萬章等人一起序言《詩經》《尚書》,宣揚孔子學說,著《孟子》七篇。
孟子的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跡不像孔子那樣在歷史文獻中有確切記載,漢代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云:“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颉对姟贰稌?,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蔽闹袃H提到孟子是鄒人及其所處的大致時代。漢趙岐《孟子題辭》稱孟子為“命世亞圣之大才”,首提“亞圣”尊稱。唐韓愈認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直傳下來的“道統”,由孔子直接傳給孟子,孟子是儒學的正宗?!端螘ざY志》記有晉袁瓌、馮懷上疏云:“孔子恂恂,道化洙泗;孟軻皇皇,誨誘無倦?!睂⒖酌喜⒘?。此后宋儒即奉“孔孟”為“儒學正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孟子墓旁首建孟子廟。此后,又歷經兩次遷址,逐步建立起規模較大的孟廟和孟府(今山東鄒城南關)。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詔封孟父為邾國公,孟母為邾國宣獻夫人。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追贈孟子為“鄒國亞圣公”。至明代普遍尊稱孟子為“亞圣”。
歷史上關于孟子生卒年多有分歧,錢穆先生概括大致有三種說法:第一種,公元前372年己酉—公元前289年壬申,壽八十四;第二種,公元前385年丙申—公元前302年己未,壽八十四;第三種,公元前390年辛卯—公元前305年丙辰,壽八十六。現在大多數學者和孟子宗親傾向于第一種說法,主要因其與孟子宗親家世相傳較為吻合。
孟子是儒門“亞圣”,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啟荀子的先秦儒學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他的“仁政”思想和“性善論”等對后世東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