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研究框架

(一)研究對象

本書主要研究與客民密切相關的三個問題。第一,客民與社會。通過對客民社會生活的綜合分析,顯示客民怎樣在當地定居和入籍,并完成土著化,區域內各族群怎樣處理彼此之間的關系。第二,客民與經濟。揭示客民的經濟活動,觀察客民對山區資源的開發,圍繞土地而展開的經濟活動對社會關系和經濟結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考察客民怎樣運用各種手段以求生存。第三,客民與政治。探討在地方和國家政治中客民的角色,討論社會沖突、土客矛盾和政府控制的問題,分析客民與地方政治的聯系,揭示客民是怎樣成為一個地方社會的重要力量,以及各種社會勢力諸如各族群、地方精英、地方政府和國家怎樣利用客民對地方社會進行改造。

(二)研究思路與方法

探明區域社會的建構脈絡,既可以揭示整體社會變化的復雜多樣,又能說明社會與國家間的關系。在區域社會中,地方社會的重塑過程也能折射出客民流入所產生的影響及土著化。在這個總體的重塑過程中,客民如何選擇自己居住的地方?客民如何獲得土地?客民面對土著,面臨了哪些挑戰?這些挑戰如何影響客民與土著的互動和關系?客民采取何種措施以繼續取得對當地社會的話語權?又是采取何種方式以穩定新的社會秩序,并用國家權力來掌控新的社會秩序?探析上述問題,不但可以審視社會與國家的互動關系,還可以觀察區域社會的建構過程,并通過與其他區域社會的對比,進一步了解中國整體社會的發展狀況。可以說,客民研究是區域社會研究中無法回避而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的課題之一。

研究方法上,本書將運用歷史比較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客民的移民過程、不同客民社會發展模式。對清代貴州客民的演變歷程及其在地方社會的發展,不同族群的互動及其與地方社會的關系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探討客民與地方社會的復雜關系。運用文獻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探索地方社會發展軌跡的原貌。一方面努力搜集檔案、正史、政書、方志、文集等相關歷史文獻,另一方面進行田野考察,在增強“歷史現場感”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搜集家譜、碑刻、今人口述等民間史料,以期復原歷史圖景的原貌。借鑒多學科研究方法,將移民史、經濟史、環境史和社會史相結合,進行區域性、整體史的研究。借鑒和貫通人類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及方法,將區域環境、人文、經濟、國家制度與地方社會秩序等內容相結合,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本書還將大量使用計量方法,因為關于客民的人口統計數據多,所以計量方法在本研究中將得到較多使用。

(三)創新之處與研究意義

目前學界關于貴州客民研究多從民族關系的視角出發,從社會史視角進行整體性的研究還不多見,僅有的研究成果還主要集中在古代和當代的民族關系研究上,對清代的民族關系研究較少,本書將推動邊緣區域社會移民史研究的深入,豐富和拓展中國社會史研究。

本書對學界關注較為薄弱的貴州進行社會史研究,詳細探討貴州社會發展模式的整體軌跡,推動區域社會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本書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一、貴州是中國少數民族較大的聚居區,對于該地區社會經濟形態的了解是中國歷史研究,尤其是民族史研究最基本的課題。對清代貴州客民進行區域社會史的研究,力圖在客民研究中看出民族區域社會的歷史,進一步推動民族史研究的深入;二、客民是區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客民土著化中所遇到的問題,也是當時區域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以客民為主線,立足于學術界關注極為薄弱的貴州,對其進行區域社會史的研究,以此推動區域社會史的研究;三、通過對邊緣民族區域的“客民社會”發展模式的探討,與現有其他類型“移民社會”研究進行比較和對話,對現有“國家與社會”理論等進行討論和反思。

當然,這項研究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近年來,移民已成為知識界關注的熱點問題。選取貴州客民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對當時“過渡性”“土著化”“定居化”等各種潮流的應對,以及其與地方和國家的互動關系等諸方面問題,對現今的戶籍改革和多民族共處的和諧社會具有一定的現實借鑒意義。

(四)研究資料

目前,社會群體的研究難度較大,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資料的缺乏和“碎片化”,尤其研究西南邊遠的貴州客民,文獻不足似乎是學術界的共識。其實,現實并非如此,貴州擁有極為豐富的地方文獻。第一,地方志是綜合性的大百科全書式的書籍,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就社會史資料而言,貴州的地方志包含了非常豐富的社會史研究的資料,因此,地方志是本書的基本參考資料。第二,在“眼光向下”的史學潮流下,我們往往忽略正史政書類史料,如奏稿奏折,無論是中央官員還是地方官員,其奏折奏稿主要還是圍繞地方事務而形成的。利用這些資料,可以透過國家的視角,將客民群體置于權力關系和各類族群關系的歷史脈絡之中,理解客民的身份演變與地方社會的互動關系。第三,區域史研究重點之一在于地方的特殊性,從特殊性可以觀察到地方的生活、風俗、生產與人情,這方面主要體現在文集筆記類、民間文獻史料,如黔南叢書、清水江文書、碑刻。第四,由于貴州多元文化的少數民族特色,早在二十世紀初,國內外一批著名學者開展了貴州少數民族的有關社會經濟、文化教育、風俗習慣、語言等調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社會歷史調查,以及田野調查,將有助于我們在田野中理解文獻,在寫作中“了解之同情”我們的研究對象。


[1] 署貴州巡撫李用清奏陳黔省情形時說道:“可慮者四:曰插花,曰鴉片,曰客民,曰餉項。”參見《清實錄》(第54冊)卷183,中華書局,1987年,第562頁。
[2] 參見(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道光二年刻本,《三省山內風土雜識》,陜西通志館印本,民國二十五年。亦可見張建民《明清長江流域山區資源開發與環境演變:以秦嶺·大巴山區為中心》一書對嚴如熤的分析。
[3] 《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450頁。
[4] 這個問題筆者將在學術史回顧中展開詳細討論。
[5] 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第1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頁。
[6] 萬芳珍:《清前期江西棚民的入籍及土客籍的融合和矛盾》,《江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2期。
[7] 劉秀生:《清代閩浙贛皖的棚民經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1期。
[8] 張建民:《明清長江流域山區資源開發與環境演變:以秦嶺·大巴山區為中心》,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68頁。
[9] (清)趙爾巽等:《清史稿》卷120《志九十五》,中華書局,1977年,第3481頁。
[10] (清)趙爾巽等:《清史稿》卷120《志九十五》,中華書局,1977年,第3482頁。
[11] (同治)《欽定戶部則例》,同治十三年校刊本,第11頁。
[12] (同治)《欽定戶部則例》,同治十三年校刊本,第21頁。
[13] 陳啟鐘:《清代閩北的客民與地方社會》,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3頁。
[14] 陳啟鐘:《清代閩北的客民與地方社會》,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3頁。
[15] 陳啟鐘:《清代閩北的客民與地方社會》,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8頁。
[16] 陳啟鐘:《清代閩北的客民與地方社會》,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8頁。
[17] (清)羅繞典:《黔南職方紀略》卷1《貴陽府》,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第14頁。羅繞典在貴州任職多年,對貴州的社會經濟有深刻認識,由于道光年間外來客民較多,已成為貴州地方社會的重要問題,故書中特別記述了“客民”及其相關問題。
[18] 民國《興義縣志》第11章《社會·土著語言》,民國三十七年稿本,第11頁。
[19] 民國《三合縣志略》卷41《民族略·民族》,民國二十九年貴陽文通書局鉛印本,第1頁。
[20] (民國)瞿宣穎纂輯:《中國社會史叢鈔》(上),上海書店,1985年,第393—394頁。
[21] 民國《普安縣志》卷15《土司志·苗蠻》,民國十五年石印本,第4頁。
[22] 參見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第1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22頁。
[23] (清)趙爾巽等:《清史稿》卷120《志九十五》,中華書局,1977年,第3483頁。
[24] 筆者曾就清代貴州客民進行了專門論述,可參閱袁軼峰:《清代貴州的客民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7期。
[25] 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葛劍雄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
[26] 〔美〕李中清:《中國西南邊疆的社會經濟:1250—1850》,林文勛、秦樹才譯,人民出版社,2012年。
[27] 張國雄:《長江人口發展史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張建民:《明清長江流域山區資源開發與環境演變:以秦嶺·大巴山區為中心》,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28] 安介生:《山西移民史》,三晉出版社,2014年。
[29] 范立君:《近代關內移民與中國東北社會變遷(1860—1931)》,人民出版社,2007年。
[30] 薛政超:《唐宋湖南移民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31] 林國平、邱季端主編:《福建移民史》,方志出版社,2005年。
[32] 路偉東:《清代陜甘人口專題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33] 薛平拴:《陜西歷史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2001年。
[34] 劉正剛:《閩粵客家人在四川》,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35] 〔美〕施堅雅:《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史建云、徐秀麗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36] 〔美〕郝若貝(Robert Hartwell), Demographic,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750—1550,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2,No.2(Dec,1982),pp.365-442.
[37] 傅衣凌:《中國傳統社會:多元的結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
[38] 曹樹基:《明清時期的流民和贛南山區的開發》,《中國農史》1985年第4期;《明清時期的流民和贛北山區的開發》,《中國農史》1986年第2期;趙岡:《清代的墾殖政策與棚民活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3期;饒偉新:《清代贛南客民的聯宗譜及其意義初探》,《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李曉方:《明清時期閩粵客家的倒遷與贛南生態環境的變遷述論》,《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陳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區生態環境惡化狀況研究——以棚民營山活動為中心》,《安徽史學》2003年第6期;張芳:《明清時期南方山區的墾殖及其影響》,《古今農業》1995年第4期;《清代南方山區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中國農史》1998年第2期。
[39] 鈔曉鴻:《清代至民國時期陜西南部的環境保護》,《中國農史》2002年第2期;孟晉:《清代陜西的農業開發與生態環境的破壞》,《史學月刊》2002年第10期;佳宏偉:《清代陜南生態環境變遷的成因探析》,《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張力仁:《人類空間選擇行為與環境關系個案研究——以清代陜南秦巴山地為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年第2期。
[40] 馮賢亮:《清代浙江湖州府的客民與地方社會》,《史林》2004年第2期;章毅:《清代中前期浙南移民的國家化與本地化——以石倉祠廟為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41] 馬俊亞:《伙伴還是害敵?——從人虎關系看淮北江南生態環境變遷》,《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42] 黃志繁:《國家認同與土客沖突:明清時期贛南的族群關系》,《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43] 〔日〕山田賢:《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會史研究》,曲建文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
[44] 鄭銳達:《移民、戶籍與宗族:清代至民國期間江西袁州府地區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梁洪生:《從“異民”到“懷遠”——以“懷遠文獻”為重心考察雍正二年寧州移民要求入籍和土著罷考事件》,《歷史人類學學刊》2003年第1期;梁勇:《移民、國家與地方權勢——以清代巴縣為例》,中華書局,2014年;陳亞平:《清代巴縣的鄉保客長與地方秩序——以巴縣檔案史料為中心的考察》,《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賀喜:《編戶齊民與身份認同——明前期海南里甲制度的推行與地方社會之轉變》,《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45] 劉平:《被遺忘的戰爭: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斗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
[46] 謝宏維:《棚民、土著與國家——以清中期江西省萬載縣土棚學額紛爭案為例》,《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2期。
[47] 陳孔立:《有關移民與移民社會的理論問題》,《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48] 萬明:《明代徽州汪公入黔考——兼論貴州屯堡移民社會的建構》,《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1期。
[49] 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象征與族群歷史——山西洪洞大槐樹傳說解析》,《歷史研究》2006年第1期。
[50] 王東杰:《“鄉神”的建構與重構:方志所見清代四川地區移民會館崇祀中的地域認同》,《歷史研究》2008年第2期。
[51] 〔英〕科大衛:《皇帝與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卜永堅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52] 〔美〕蕭鳳霞:《傳統的循環再生——小欖菊花會的文化、歷史與政治經濟》,《歷史人類學學刊》2003年第1期。
[53] 梁勇:《“麻城孝感鄉”:一個祖源地記憶的歷史解讀》,《學術月刊》2009年第3期。
[54] 曹樹基:《明清時期的流民和贛南山區的開發》,《中國農史》1985年第4期;《明清時期的流民和贛北山區的開發》,《中國農史》1986年第2期。
[55] 周偉華、黃志繁:《明清時期流民與粵東北山區開發》,《嘉應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56] 陳國生、董力三:《清代貴州的流民與山區開發》,《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57] 陳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區生態環境惡化狀況研究——以棚民營山活動為中心》,《安徽史學》2003年第6期。
[58] 佳宏偉:《清代陜南生態環境變遷的成因探析》,《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59] 張力仁:《人類空間選擇行為與環境關系個案研究——以清代陜南秦巴山地為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年第2期。
[60] 葛慶華:《太平天國戰后皖南地區的移民活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第2期;《太平天國戰后蘇浙皖交界地區的兩湖移民》,《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61] 劉敏:《論清代棚民的戶籍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年第1期。
[62] 〔韓〕樸基水:《清中期廣西的客民及土客械斗》,《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年第4期。
[63] 黃志繁:《國家認同與土客沖突:明清時期贛南的族群關系》,《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64] 謝宏維:《清代徽州棚民問題及應對機制》,《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生態環境的惡化與鄉村社會控制——以清代徽州的棚民活動為中心》,《中國農史》2003年第2期;《清代徽州外來棚民與地方社會的反應》,《歷史檔案》2003年第2期;謝宏維、張研:《清中期至民國時期萬載的土客沖突與國家應對》,《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棚民、土著與國家——以清中期江西省萬載縣土棚學額紛爭案為例》,《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2期;謝宏維:《化干戈為玉帛——清代及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縣的移民、土著與國家》,《歷史人類學學刊》2005年第1期。
[65] 張萍:《清代徽州民間社會對棚民的應對》,《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66] 王林:《論清代對災后流民的防范和安置》,《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67] 黃志繁:《地域社會變革與租佃關系——以16—18世紀贛南山區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68] 王炎:《“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與清政府的行政調控》,《社會科學研究》1998年第6期。
[69] 張福運:《地權沖突與秩序重建——清代“湖團”案研究》,《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70] 葛慶華:《試論清初中期川陜交界地區的開發與環境問題》,《西北史地》1999年第1期。王向紅:《清代秦嶺、大巴山區的農業開發與生態變遷》,《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71] 〔韓〕鄭哲雄、張建民、〔韓〕李俊甲:《環境、移民與社會經濟——清代川、湖、陜交界地區事務經濟開發和民間風俗之一》,《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72] 鄭銳達:《移民、戶籍與宗族:清代至民國期間江西袁州府地區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73] 陳啟鐘:《清代閩北的客民與地方社會》,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74] 梁勇:《移民、國家與地方權勢——以清代巴縣為例》,中華書局,2014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茂名市| 荣昌县| 芜湖县| 磐安县| 泾阳县| 浪卡子县| 新乐市| 鸡西市| 勃利县| 句容市| 个旧市| 阿拉尔市| 马鞍山市| 海宁市| 淮南市| 沾益县| 越西县| 寿宁县| 汉沽区| 城固县| 宝兴县| 陇西县| 申扎县| 连州市| 平顶山市| 屏山县| 金门县| 白河县| 股票| 丰台区| 封丘县| 新兴县| 麟游县| 扬州市| 平乐县| 都昌县| 新河县| 泰宁县| 柞水县| 榕江县| 永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