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條鞭法的名稱

我們說到一條鞭法,便應略略追述明代在一條鞭法以前的田賦制度。明代的田賦,是按田地的面積征稅的。田地的分類,最普通的是根據于地形而分為田地山塘四種。四種以下,又根據占有的關系而各分為官有、民有兩大類。官民之下,又按照土地的沃瘠,各分為上中下三等九則。再按這些等則,以定每一種田地山塘的稅率的高低。一年分兩期交納,在夏季開始征收者叫做夏稅,在秋季開始征收者叫做秋糧。夏稅以小麥為主,但得以絲、絹、綿、錢鈔等物折納;秋糧以米為主,亦得以同上各種物品折納。名色甚繁,往往一州縣以內不下二三十種。以上各項錢糧都分開兩部分:其一,存留,即存留于本地的部分;其二,起運,即解運于中央政府或本地以外其他地方政府的部分。各項錢糧皆有其指定的輸送的倉庫,又大概都有了指定的用途。凡距離起解所在地愈遠,及輸送上愈困難的倉庫,名叫重倉口;距離愈近及輸送愈易的倉庫,名叫輕倉口。用途較急的,為急項錢糧;較緩的為緩項錢糧。因款項的緩急,以定起解的先后。急項盡先起解,緩項依次起運。

上節說的是賦法的大要。但我們不能不附帶地說到役法,因為役有一部分的負擔是由田地承受的。賦與役的關系,原本很密切;而討論到一條鞭法,尤不能舍去役法不談。明代役法,對一般民戶所課的,主要的分為以下三種類:一、里甲,二、均徭,三、雜役。里甲,是鄉村自治的行政組織,和供應賦役的地方單位,這是一切徭役中最主要的軀干,其他諸役都是直接間接地根據它而定的。其法:一百一十戶為“里”,一里之中,推丁糧多者十戶為首領,名曰“里長”。其余一百戶分為十“甲”,每甲十戶。每十戶之內,有首領一人,名曰“甲首”。每年由里長一名、甲首一名,率領一甲十戶應役。這樣,每十年之中,每個里長,每個甲首,與每一甲人戶皆輪流應役一次。十年以后,又復查算各戶的丁糧的消長,重新編定里甲次序,仍以丁糧多寡為先后,如前循環挨次應役。里長、甲首的職務,在管辦一里或一甲內的公共事宜,最主要的為催征收解稅糧,及應辦朝會、燕享諸項典禮一切公事。“均徭”是服務于官府有經常性的各項役的通稱,被僉派的對象,是以丁為單位,而非以戶,故與里甲不同。均徭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力差”;一類是“銀差”。親身充當的叫做“力差”;出銀給官府,由官府代募他人應役的叫做“銀差”。銀差、力差內項目極多,按項按款征派,備極繁瑣。均徭以外,一切在官府或在民間非經常性的公共服務,都叫做“雜泛”,或“雜役”。這些多半屬于臨時的性質——因事隨時編派的。以上里甲、均徭、雜泛三大類,其負擔的輕重,都是根據人戶的丁糧的多寡而定的,丁糧愈多的戶編愈重的役,愈少的戶編愈輕的役。丁指人丁,糧指應納的錢糧。每戶役的輕重不單視人丁多寡而定,兼視錢糧的多寡,亦即視財產的貧富而定。賦與役的征收及解運期間是不同的,而賦內各項與役內各項其征收及解運期間亦多不一致。主持征收及解運的人員往往亦不是同一的人員,而由各種名義的人員去分別地負責。所以這種賦役制度,確是異常復雜的;因為過于復雜了,于是產生了一條鞭法的改革。

一條鞭法的內容,在這里一時說不完。作者在《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集刊》最近一期中將有詳細的闡述。簡單言之:一條鞭法是一種歷史的與地域的發展,各時各地的辦法都不完全一樣。今專就它發生的初期歷史分析,可有以下各種不同的方式:第一,役內各項的合并;第二,賦內各項的合并;第三,役與賦的合并。以上三種合并,都可分為部分的或完全的。所謂“合并”,或指編派的方法而言,或指征收與解運的期限及手續而言,或籠統以上各方面而言。上述第一及第二兩種合并,因役或賦內各項,皆系性質相同的東西,故合并不生若何困難,惟第三種,因役與賦的征收對象不同,性質迥異,其依何比例將役的負擔分派于丁、田兩項,以達到合并的目的則成一問題。這種比例大略言之,有以下四種不同方式:其一,以丁為主,以田為助;其二,以田為主,以丁為助;其三,丁、田平均分擔徭役;其四,徭役完全由田地擔承。又從以田賦承辦徭役的方法言之,則有以下三種:其一,隨面積攤派(如每田一畝派役銀若干);其二,隨糧額攤派(如每米一石派役銀若干);其三,隨糧銀攤派(如每畝賦銀一兩派役銀若干)。以上為一條鞭內最主要的辦法。今專就“一條鞭”這一個名稱,去發揮一下。

從字面上的意義說來,一條鞭就是將賦役內各項正雜條款合并地編起來,使其化繁為簡,以便于征收。所以“鞭”字在當時亦多寫作“編”字。我以為編字才是正字,鞭字乃是俗寫。賦役內的各項目,在當時稱為條款,如嘉靖初霍韜《應詔陳言以裨圣政以回天變疏》云:“貪污官吏通令里胥多開條款,條款愈多,奸利愈甚。”[1]一條鞭法便是將這些不同的條款合并起來,用同一的方法編派,如《會稽縣志》內所載:“將概縣各項錢糧名色,會計總作一條”,查照闔縣田地人丁編派[2]。往日役法,并無按畝出辦;今則改為按丁按畝編派,即凡每田一畝除出賦銀以外尚須出役銀若干,故曰合為一條編派。除了一條編派以外,在征收及解運上的合并劃一,亦名曰一條鞭。比如往日賦役各項是分別征收及分別解運的,今則合為一起征收,亦合在一起解運,這固然是十足的一條鞭;但只合一征收而不合一起解,亦得稱為一條鞭,此即所謂“總收條解”之法[3]。甚至只將收解的期限整齊劃一起來,亦得稱為一條鞭,如浙江《常山縣志》所謂“條征條解”之法是[4]。無論從編派,或征收,或起解上觀察,一條鞭法只是一種化繁為簡的辦法,但它不一定化而為“一”,并作數條編派收解,亦得稱為一條鞭。所以當時有許多人將一條鞭的“一”字省去,簡稱“條鞭”或“條編”或“條邊”,其實這是較近實際的稱呼。

當時政府的文移冊籍,又常將“鞭”字省去,稱作“一條法”。為了這一個“鞭”字,還有人提議要重新更定。《帝鄉紀略》云:

隆慶六年,漕撫都御史、臨海王公宗沐,照依江南役法,除夏秋稅糧并京庫等稅為田地常賦,其余賦役雜項不等,合田地戶口,或主于糧而以人丁協助;或主于丁而以田畝協助,通融均派編銀。凡里甲、均徭、驛傳、民壯四差銀,以此支解,另立科條,五年一審,謂之一條鞭。下其法于州縣遵行,將及十年。今按奏議等文字,皆謂之一條鞭法。而文移冊籍乃皆謂之一條法。鞭字甚為不典,似當更釘(按應作“訂”字)為宜。[5]

鞭字除寫作“編”字之外,亦有寫作“邊”字的,如湖廣布政使司《歸州》及《永州府》等志,北直隸《保定府志》皆作“一條邊法”或“條邊法”[6]。所應注意,這些寫法即在同一書中亦是互用的,如《永州府志》雖用一條“邊”的名稱,但間亦寫作一條“編”。至于“鞭”、“編”兩字在同一書中互見,例更不少。

此外一條鞭法還有種種稍異的名字,如《武進縣志》所說的“總編”,實際上就是指條鞭法而言[7]。又如《汶上縣志》所載的“明編法”——嘉靖末隆慶初年本縣知縣趙可懷“始以丁權地,立明編法,民得據歷(按即赤歷,令百姓自登納數,以上之于布政司年終磨對者)以出役錢……計歲會之需,賦入地畝,征其直于官,而代之以吏……”[8],也就是一條鞭法。又,萬歷《南陽府志》卷五《田賦》說:役法“以一條鞭征焉,謂……不均在分年甲,乃類計而年征之”。又在凡例中說:“今以汝寧秦參軍、南陽姚太守議行類編法,數年來公私頗便,然視令甲殊矣。”可見“類編法”亦即“條鞭法”[9]

我們說《武進縣志》所說的“總編”就是“條鞭”,因為從縣志的記載看來,總編的辦法與條編的辦法是完全一樣的(可惜原文太長,不便轉錄下來)。但又有所謂“總賦法”,其法與條編法稍異。明季鄞縣林時對云:

國家……里甲十年而一充……其后有司或為總賦之法,或為條編之法。總賦者,歲統計其所入而總賦之,戶頒以所賦之數,而人人知其宜入,當數而止。約法畫一,吏牘大損,豪猾不得規其輕重,而公家催征易起,人稱便矣。然而諸供億悉在官,官率取之市,或給之值不當;又百姓已罷歸,官有私役之者,此其弊也。條編者,計口授庸,緣役定值,悉籍其一歲之費而輸之官,官為召募,民無擾焉,人亦稱便矣。然費益繁而用益不給,則有那(挪)借,有預征。那借而官困矣,預征而民困矣,此其弊也。[10]

這里總賦與條鞭,都是先將每戶所應輸納的賦役之額制定,然后通知人民,使各戶如數輸納,免去胥吏得從中陰為輕重。以上的規定,是總賦與條鞭所相同。但總賦是統計一切供億總輸之于官,而條鞭則緣役定值,由官府代為召募,這是兩法不同之點。

我們必須注意,有時冊籍上所載,已經明明是一條鞭的辦法,但它們并不給這些辦法以任何的專稱,亦有已經給了專稱的,但另給一名字,而不名以“一條鞭”。第一種的例子很多,舉不勝舉,第二種則可以嘉靖四十五年(1566)巡按浙江監察御史龐尚鵬所奏行的均徭法為例,這個均徭法尚鵬自己亦明明說是仿余姚、平湖二縣行一條鞭之法[11]。后人亦多稱他為推行一條鞭法甚有力的人。但《紹興府志》則名其法曰“均平法”,而以隆慶元年(1567)正月十九日余姚知縣鄧材喬所奏行的才叫做“一條鞭”[12]。《溫州府志》所載,府總條下謂龐尚鵬行“均平需鞭”法。又在永嘉縣條下則云:

歲征,嘉靖四十五年巡按龐條議行“均平”,……隆慶六年知縣伍士望奉文議將一應均平等項錢糧,均為“十段條鞭”,派各里甲逐年出辦。……

又瑞安縣一條下云:

歲征,嘉靖四十五年巡按龐議行“均平”。……隆慶末年知縣周悠清查,萬歷元年(1573)始行條鞭。[13]

可見龐尚鵬所行的一條鞭法,兩志都名之曰“均平法”或“均平需鞭法”,而與“一條鞭”或“十段條鞭”是截然分開的。尚鵬所行的法是怎樣的呢?據萬歷《紹興府志》說:

通行會計各府州縣每年合用一應起(運)存(留)額(辦)、坐(辦)、雜(辦)三辦(即以上三項的合稱)錢糧數目,仍量編備用銀兩,以給不虞之費,俱于丁田內一體派征,名曰均平銀……

我們由此可知“均平法”名稱的由來,但尚鵬所行的法,事實上就是一條鞭法。

此外又有所謂“小條鞭”,即指定額以外的加派,如泰昌元年(1620)九月庚辰光宗即帝位,大赦天下,詔曰:“……有于條鞭之外,立小條鞭;火耗之外,復加秤頭。……”[14]此即所謂“條鞭之外,更有條鞭”[15],或“條外有條,鞭外有鞭”之意[16]。又有“兩條鞭”,即指總分為兩條編派的意思[17]

與一條鞭約在同時施行的尚有:征一法、十段錦、綱銀、一串鈴諸法。這些辦法與一條鞭法是大同小異的。故清傅維麟《明書》云:

征一法、一條鞭、十段錦、綱銀諸法(原作“于”字,誤)在所異名而同實。[18]

征一法是嘉靖中應天巡撫歐陽鐸所行的,其法:計畝均輸。十段錦初行于正德間(1506—1521),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時又有修改。其法的大概:審計闔縣人戶丁田數目,均分為十段,每年以一段編僉應役。此即為革去昔日里甲的“十甲輸差”的制度,與一條鞭法正相同。龐尚鵬在《題為厘宿弊以均賦役事》一疏內,他又稱自己所行的法為“十段錦法”[19]。可見在尚鵬的觀念中,一條鞭法與十段錦法是沒有什么分別的。但《欽定續通考》說:

嘉靖四十四年二月議準江南行十段錦冊法……行之未幾,里下騷然,莫必其命,浙江尤甚,龐尚鵬巡撫(按:“撫”字為“按”字之誤)浙江時,乃奏請行一條鞭法。[20]

總之,一條鞭與十段錦是差不了多少的。綱銀法始于正德十五年(1520),是御史沈灼所建議的,其法將通縣里甲費用,分為正雜二“綱”,以丁四糧六的比例分派。以丁糧分承徭役的負擔,條鞭法與綱銀法是一樣的;但綱銀丁糧的分配有一定的比例,條鞭法卻不一定——但間或亦有一定的。由此又可見兩法亦甚相近。一串鈴法行于隆慶萬歷年間,其收解方法:“夥收分解”,與條鞭的收解辦法正相同。但一串鈴只指收解上的方法而言,而一條鞭則兼包賦役的編派而言,故條鞭的范圍比一串鈴廣得多了。

由上可知征一法、十段錦法、綱銀法、一串鈴法等,其立法的精神,皆與一條鞭法相同,但所包括的范圍大概都比條鞭狹些,所謂“具體而微”罷了。然這些辦法在細則上亦有與條鞭法相異之處,且各個名稱沿用已久,故不宜與條鞭混而為一。

除去在田賦上用一條鞭法以外,整理鹽務亦有人提議用一條鞭法者。如天啟元年(1621)八月戊戌總督薊遼尚書王象乾題請“如征糧條鞭例”,以修鹽引[21]。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兗州府志·戶役論》所說的話,一點也不錯:

條編者,一切之名,而非一定之名也。糧不分廒口,總收類解,亦謂之條編;差不分上下,以地為準,亦謂之條編;糧差合而為一,亦謂之條編。其目夥矣……豈必膠柱而談哉![22]

結束以上所說,一條鞭的名稱甚繁:有已具備一條鞭的內容,而無“一條鞭”的名稱者;而“一條鞭”亦有種種不同的寫法或稱呼:如“鞭”字可寫作“編”或“邊”;以上三種的寫法又皆可省去“一”字,名“條鞭”或“條編”或“條邊”法;亦有將“鞭”字省去,名“一條法”的。此外“總編”、“明編”、“類編”等亦皆為條鞭的別稱。又如“十段需鞭”、“十段條鞭”亦為條鞭法的一種。至若“均平法”、“十段錦法”等,雖皆與條編法內容相同,但因人們所注意之點不同,故另給以完全不相同的名稱,故不應與條鞭的名稱相混。

日人清水泰次教授在其所著《一條鞭法》論文中[23],謂一條鞭法亦名“單條鞭”,他引萬歷《政和縣志》卷三為證,但該書原載:“比征單條鞭則例”,意思是說比征單(即催征單,如易知由單之類)上所開載的條鞭則例。清水教授以為“單”與“一”的意義相同,故亦有“單條鞭”的名稱,恐怕是誤解罷?

(原載《中央日報》1936年4月23日,“史學”第7期)


[1] 《渭厓文集》卷九《吏部公行》。
[2] 萬歷《會稽縣志》卷七《戶書三·徭賦下》。
[3] 參看萬歷《常州府志》卷六《錢谷》。
[4] 萬歷《常山縣志》卷八《賦役表》。
[5] 明刻《帝鄉紀略》卷五《政治志·條鞭》。按上文亦載《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三四《江南二十二·泗州志·條鞭》,但經節略。
[6] 萬歷《歸州志》卷三《典賦志》;隆慶《永州府志》卷九《食貨志》;嘉靖《湘潭縣志》卷上《食貨》及萬歷《保定府志》卷一九《戶役志》。
[7] 萬歷《武進縣志》卷三《里徭》,第66頁。
[8] 萬歷《汶上縣志》卷五《宦績志》。
[9] 關于類編一名稱,可參見萬歷《會稽縣志》卷七。
[10] 林時對:《荷閘叢談》卷一《本朝格令》。
[11] 參看萬歷《南海縣志》卷一二《藝文志·龐尚鵬〈均徭役一條鞭疏〉》。
[12] 萬歷《紹興府志》卷一五《田賦志二·賦下》。
[13] 見萬歷《溫州府志》卷五《食貨志·貢賦差役》。
[14] 《熹宗實錄》卷一。
[15] 艾南英:《天傭子集》卷六《書六·與鄭三尊論南城馬役書》。
[16] 萬元吉:《墨山草堂初集》卷一《收支疏》。
[17] 萬歷《會稽縣志》卷七。
[18] 《明書》卷六八《賦役志》,又明朱健《古今治平略·國朝田賦》所載略同,但少“十段錦”三字。
[19] 《皇明經世文編》卷三五七。
[20]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六《職役考》;又孫承澤《春明夢余錄》卷三五所載略同。
[21] 《熹宗實錄》卷一三。
[22]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三八《山東四》。
[23] 《桑原博士還歷紀念東洋史論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座| 双桥区| 赤壁市| 沙雅县| 绍兴市| 东兰县| 习水县| 观塘区| 探索| 同德县| 五家渠市| 化隆| 保山市| 公安县| 萍乡市| 红桥区| 武功县| 桂林市| 滨海县| 探索| 禹州市| 都匀市| 大丰市| 富平县| 西城区| 凯里市| 大田县| 仲巴县| 泰来县| 兴义市| 麟游县| 通辽市| 临桂县| 安龙县| 昭平县| 茂名市| 夏津县| 民勤县| 临汾市| 龙井市| 南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