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一、本卷緣起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親自規劃建立了第一座以他之名命名的亞歷山大里亞城,此后他在中亞、印度又建立了十幾個乃至數十個類似的城市。他的后繼者步其后塵,也同樣在各自的統治范圍內建立了大小不等、類型各異的數百個城市。三大希臘化王國中,塞琉古王國建城最多,也最集中,主要分布于它統治的腹地:兩河流域—敘利亞和遠東以巴克特里亞為中心的地區。

公元前128年,來自中國西漢王朝的使者張騫來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給他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城市眾多,大宛有七十余城,大夏也有城邑,還聽聞西面的安息也有數百城。

在西方古典作家的筆下,亞歷山大建城早有記載,雖不詳細,但有跡可循,對于巴克特里亞希臘人王國城市數目之多,更是驚嘆不已,稱其為“千城之國”。

中西記載的吻合證實了亞歷山大及其后繼者建城事實的存在,近代以來的考古發掘也證明了這些城市的存在。最著名的希臘式城市遺址就是今阿富汗東北方的阿伊·哈努姆遺址。它和今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境內以坎培爾·特佩、塔赫特—伊·桑金和埃爾克—卡拉和吉奧爾—卡拉(屬古代木鹿)為代表的諸多希臘化城市遺址的發現,不僅證實了史家所記載的這些城市的存在,而且也證明,這些城市并沒有被歷史的風塵湮沒,其中的一部分在絲綢之路后,不僅頑強地存活了下來,有的甚至發展成了著名的絲路重鎮。像亞歷山大曾經駐蹕過的馬拉坎達(即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今阿富汗的貝格拉姆(高加索的亞歷山大里亞)、坎大哈(阿拉科西亞的亞歷山大里亞)、巴爾赫(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的都城巴克特拉),今巴基斯坦的塔克西拉(印度—希臘人王國的都城之一),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亞(塞琉古一世建立),波斯灣的卡拉克斯·斯帕西努(亞歷山大始建)、敘利亞的安條克(塞琉古一世建立),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亞歷山大建立)等,都是后來絲路的商貿和文化中心,有的甚至是政治中心。由此可見,希臘化城市與后來絲路的發展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系。

城市既是文明的標志,也是文明的集中地。可以說,沒有城市的國家,像游牧民族國家(中國史書中的“行國”),可能存在,但有城市的國家才有可能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得到更大、更好、更快的發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希臘化文明尤其如此。由于希臘—馬其頓人在他們創立的希臘化世界中,只是人數極少的統治民族,他們要有效管理從東地中海到印度河如此廣袤的多民族地區,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廣建希臘人的殖民地或城市,以此來作為政治統治的中心,作為文化輻射的中心,作為使當地人希臘化的融合之地。因此,在希臘化世界事實上就出現兩個貌似分離、互不兼容的世界,一個是以城市為中心的希臘人和希臘化的當地人的世界,一個是以鄉村為生存基礎的當地人的世界。當然,并非是說希臘化的影響不會觸及到鄉村,至少官方的希臘語指令、帶有國王頭像和希臘神、希臘語銘文的希臘化錢幣還是會對城市之外的鄉村社會傳遞希臘化的信息。然而,希臘式城市的大量存在是希臘化世界特有的現象,在這個意義上,希臘化文明實則希臘式城市文明。雖然希臘化城市的主人或主體居民有可能因希臘化王國的滅亡而改變,但城市本身以及本身特有的文化遺產是不可能倏然消失的。

也正是這種城市及其文化遺產的延續,才使得它們首先有可能成為絲綢之路城市繼續存在,它們的文化遺產也可能或者與當地新來的民族所帶來的文化再度融合,并隨著絲綢之路的擴展延伸,絲路商旅、使者、僧人的流動而被帶到更為遙遠的地方,不論方向如何。希臘化文明的遺產及其信息之所以能夠傳到中國的中原之地,也正是借助于絲綢之路強大而持久的文化傳播能力。因此,希臘化城市與絲綢之路的關系就成為本卷的研究主旨。之所以將城市列于與其并稱“三大遺產”的錢幣、藝術之前,就是因為城市是它們二者和其他遺產延續、傳播、交流、融合、演化的起點和基礎。

二、本卷內容簡介

本卷正文分為兩大部分四編十三章。正文之前,設一總論,由本卷主編皮埃爾·勒里什教授和徐曉旭教授的兩篇專題論文構成。

勒里什教授是法國著名考古學家,參與過敘利亞杜拉·歐羅普斯和阿富汗阿伊·哈努姆等遺址的發掘。20世紀90年代以后,致力于烏茲別克斯坦鐵爾梅茲地區的希臘化和貴霜城市遺址的發掘近三十年,對當地地理環境的變遷和歷史文化的演變極為熟悉。他所撰寫的《古代巴克特里亞史概略》對該地從文明起源、波斯帝國到阿拉伯人到來之前的歷史作了簡要而系統的回顧,特別突出了希臘化時期和貴霜時期該地希臘化城市的興衰變遷,對以巴克特里亞為中心的中亞地區的希臘化城市和絲路重鎮的研究提供了廣闊且深入的時代背景。

筆者的《絲綢之路與希臘化城市》一文從張騫出使西域見聞中的諸國城市入手,分析了希臘化城市的基本特征,并以波斯灣地區的卡拉克斯和敘利亞的帕爾米拉兩座城市為例,說明了希臘化城市向絲路城市轉化的原因、背景和途徑。通過對巴林、帕爾米拉地區新出土銘文的解讀分析,首次向學界揭示了海陸絲路貿易在這些地區的匯合和發展,“一個城市、兩個故事”模式的提出就是試圖對希臘化城市向絲路城市轉型演變的基本路徑做出比較形象的概括。

本卷第一編著力于從整體上展現從地中海到中亞和印度這一廣闊世界中希臘化城市建立的歷史,重點關注位于港口、商路要沖等戰略位置的希臘化城市的定位,探索絲路重鎮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淵源。希臘化城市的營建傳統是由亞歷山大開啟的,他之后各地的歷代希臘化統治者更是掀起了一場綿延不絕、波瀾壯闊的建城運動。第一、二章從不同的地理空間著手,詳實考察了亞歷山大、他的繼業者及其所建立的安提柯王朝、托勒密王國和塞琉古王國的建城活動:第一章描繪的是地中海和西亞地區的圖景,第二章則論述了發生在希臘化遠東地區即中亞和印度的建城活動。第三章論述了阿塔盧斯王朝統治時期的帕加馬王國的建城活動。鑒于有關中亞和西北印度希臘化城市的史料的特點,第四章在宏觀考察這兩個地區希臘化城市整體歷史的背景下,聚焦于由塞琉古王國中獨立出來的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和之后又由它擴張發展出來的印度—希臘人王國(Indo-Greek Kingdoms)中原有及新建的希臘化城市的發展狀況。

第二編包括第五和第六章,采用綜合研究和個案分析的方式揭示了希臘化城市的總體特征及其歷史演變進程。第五章第一節對希臘化城市進行了類型學分析,它們有新建的希臘城市(polis)、重建與重新命名的舊城市、軍事殖民地(katoikiai)三種不同的類型;再現了希臘化城市的希臘式市政制度和城市布局、建筑等文化面貌。緊接著,第六章從希臘化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動、商路變動和文化交流等影響變量出發,追蹤了希臘化城市的多方面變遷。其中特別關注到了仿希臘化城市這種新城市類型的出現、部分城市向沙漠商旅城市的轉化,還從中國史書的記載當中解讀了張騫“鑿空”所見的希臘化城市。

第三編是對公元前2世紀—公元3世紀希臘化城市到絲路城市發展進程的重建。第七章考察了月氏、貴霜時期的希臘式城市遺存,除了原有的希臘化城市外,還對新建或改建城市中的希臘化因素進行了分析。第八章對帕提亞帝國境內主要的希臘化城市進行了總體論述,并對帕提亞城市的希臘化建筑因素給予了特別解析。第九章聚焦于索格底亞那,對希臘化文化影響下的該地區原有城市、希臘化時期和后希臘化時期的新建城市的希臘化特征進行了剖析和解讀,呈現了以城市為載體的希臘化元素傳入該地區以及之后發展消融的進程。第十、十一章關注的是羅馬的東方。第十章描述和分析了小亞細亞和“黎凡特”這兩個希臘化開始較早、程度更深地區的希臘式城市的發展。第十一章的主題是羅馬—埃及地區的希臘式城市與海上絲綢之路相輔相成的關系,對亞歷山大里亞和紅海地區的港口城市作了逐一而又不失整體性的考察。

第四編的重點是公元3—7世紀希臘式城市與古代晚期絲路重鎮的歷史演變。第十二章以佩特拉和帕爾米拉、杜拉·歐羅普斯為重點研究對象,呈現了這一時期內東地中海地區希臘化—絲路城市的變遷,分析并闡釋了商旅路線的轉變和商旅城市的興衰之間的相關性,之后又追蹤了羅馬—拜占庭時期(公元330—717年)原希臘城市的歷史走向。第十三章以比沙普爾和泰西封為例,回顧了希臘化遺產對薩珊波斯帝國城市的影響,展現了城市建設中伊朗、希臘和羅馬風格的融合。

最后的附錄中,楊巨平教授提供了他早年發表的關于希臘化城市的兩篇文章(修訂版),可作為閱讀參考。

(徐曉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涡阳县| 万全县| 四子王旗| 穆棱市| 西城区| 望奎县| 调兵山市| 建湖县| 鱼台县| 炎陵县| 乐山市| 墨脱县| 阳朔县| 北海市| 蕉岭县| 祁东县| 扬州市| 东光县| 平远县| 怀安县| 长阳| 怀化市| 砀山县| 志丹县| 伊通| 县级市| 招远市| 仁化县| 霍林郭勒市| 肃宁县| 邵阳市| 托里县| 镇巴县| 尉犁县| 汾西县| 湘阴县| 同江市| 南召县| 清涧县| 平山县| 柳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