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諸葛祭風
- 三國:我,蔡瑁,大漢忠良
- 一天心光
- 2089字
- 2025-06-04 17:30:00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寒風凜冽中,七星壇已搭建完畢。
壇上,按二十八宿分野,遍插二十八面玄色旌旗,在呼嘯的寒風中獵獵作響。
壇頂中央,六十四面更小的黃旗環繞,中央則高懸一面巨大的主旗,乃是朱雀大旗,氣勢森然。
壇的四角,七盞巨大的明燈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燈火在風中頑強地跳躍,映照著壇上肅穆的一切。
諸葛亮沐浴齋戒一夜,身心澄明。
當晨曦微露,他緩緩步至壇前。
只見他頭戴金色荷花冠,身披道衣,跣足散發,一副道人模樣。
待吉時已至,諸葛亮與魯肅一同登臨壇頂。
諸葛亮轉頭對魯肅低聲說道:“子敬,可回大帳協助大都督調兵遣將,為風起發兵做好準備?!?
“如此甚好!”魯肅含笑應聲,說罷轉身沿臺階緩步而下。
諸葛亮目送其遠去的背影,不禁心頭泛起漣漪。這些日子里,在東吳營中其對自己多方相助,不由輕喚:“子敬!”
魯肅聞聲回首,“先生還有何事?”
見諸葛亮神情沉重,卻未言語片刻。魯肅略感疑惑,“三日后即可相見,為何先生神態如此?”
諸葛亮聲音柔和,卻飽含深情與謝意:“此番過江,多虧子敬兄鼎力相助,使孫劉聯盟得以促成。數番危難亦賴兄解圍相助,亮感激不盡!”
魯肅聽后笑了笑,擺手道:“哎--聯合破曹乃是兩家共同大事,先生此言,豈不見外?”
諸葛亮語重心長道:“兵將調遣,須早作安排,切勿疏忽!”
“萬一借不到風,還望大都督莫要怪我!”
“前番我多次領教先生奇才,對借風之計深信不疑?!濒斆C言辭間滿是信任,但眼角余光流露出無法掩藏的復雜意味。
雖笑語晏晏,卻暗含玄機,言外之意--此風必須借到!
諸葛亮默默不語,心中暗道:子敬,再次見面,恐為敵手!
二人分開后,諸葛亮緩步登上壇頂,立于中央法位之上。四周寒風呼嘯,旌旗獵獵,他身形挺拔,不動如山。四周的士兵肅然凝視,氣氛頓時變得莊重而肅穆。
諸葛亮從腰間拔出那柄寒光閃爍的七星寶劍,劍身在微光中映出森然鋒芒。
他右手持劍,左手穩穩點燃香爐,一縷青煙裊裊升起。
隨后,他環視左右,將聲音壓得低沉而有力:“道場莊嚴,法令如山。守壇將士,不許擅離方位,不許交頭接耳,不許失口亂言,不許大驚小怪,不許心生雜念,違令者,斬!”
吩咐完畢后,諸葛亮雙目微閉,一襲道袍隨風輕擺。
他肅立于壇心,如同與天地融為一體。
凝神靜氣,將手中寶劍緩緩揮動,那劍鋒劃破空氣發出清脆聲響;諸葛亮口中默念真言,三柱青煙在香爐之上升騰,卻奇異地不散不斜,而是筆直地沖向蒼穹,仿佛與天相連的絲線般直入云端。
壇下士兵肅立,皆屏息凝神,空氣里只聞得旌旗瑟瑟聲。
卻說魯肅快馬加鞭,塵土飛揚中疾馳至前方大帳。
正遇周瑜剛出帳門,布置軍務。
魯肅追上前去,呼道:“大都督!”
二人齊齊下馬,魯肅氣喘吁吁,額頭沁出細密汗珠,他迫切說道:“孔明先生已在七星壇上祭風,請大都督速登壇臺,點將發兵!”
周瑜眉頭微蹙,神色凝重,不語片刻后緩緩踱步至江邊。
他此時對借風之事還未完全相信,心中忐忑:若此刻便將軍隊布置出陣,一旦東風未至,大軍如何自處?
“子敬啊,”周瑜語氣沉重,“天道有常,這隆冬之際而祈東南風,我實在心憂?!?
魯肅卻信心非常,“孔明登壇祭風,極有法度,想來不虛。”
兩人正躊躇時,忽然江邊傳來一聲渾厚的喊叫:“快點,再快點!”聲音沉穩有力,正是黃公覆!
周瑜、魯肅聞言趕緊上前,
關切問道:“黃老將軍,棒傷可曾痊愈?準備如何?”
黃蓋中氣十足:“棒傷已不礙事。我已按大都督吩咐,準備火船二十只,請大都督過目!”
說著,黃蓋引周瑜上前查看火船。
幾人踏足火船甲板,只見船頭釘滿銳利的大釘子——锃亮而鋒利,每一顆如虎牙般密布。甲板上堆滿干草、蘆葦等易燃物料,一股焦干的草香混合著油脂味撲鼻而來。
黃蓋指著火船細致介紹:“大都督請看,這些特制的大釘密布于船頭。當東南勁風吹起時,火船全速撞擊曹軍連鎖艦隊,使釘楔入敵艦之間,確保萬無一失。”
他又指向堆放整齊的物料,“這些是蘆葦、干草和干柴,上面澆灌青油,再撒以硫磺與硝鹽等引火材料。每只火船均用青布油單嚴密覆蓋,并按與曹操約定的標記,在船頭插起青龍牙旗!”
聞言,周瑜皺眉問道:“只是老將軍與兵士們如何脫身?”
黃蓋臉上浮現一抹豪爽笑容,“大都督勿憂!我命令每艘火船尾部系縛著一只快艇小船。當烈焰燃起,我們立即收帆啟航,小艇順流疾行,全速脫離,即可安然無恙!”
聽罷此言,周瑜心中大定,“好!老將軍準備妥當,只待我下令,即可發兵!”
幾人緩步回營,等待東南風起。
周瑜邊走邊下令;“甘寧、闞澤,二位和蔡中、蔡和等水寨兵將務必守在水寨,旱寨兵將不許登舟!”
此刻已是大計緊要關頭,保密工作尤為關鍵,不容有失。
他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自信而意味深長的笑容,“蔡氏兄弟自有我妙用,但爾等切記,此處斷不可讓蔡氏兄弟與降卒入內!”
“是!”二人領命前去布置。
正當眾人忙碌之時,一匹快馬踏碎泥濘塵土疾馳而來。
傳令兵從馬上翻身而下,氣喘吁吁地稟告:“報大都督:吳候船只已離水寨八十五里外停泊,就待大都督下令!”
“知道了!”周瑜沉聲應道。
本來主公親自上前線督戰,對士氣有很大的提升。
但周瑜心中卻隱隱生出不安,他深知此戰兇險萬分,如若孫權親臨前線,大事恐生變故!
思及此處,他神色頓時凝重起來,快步向點將臺走去,同時低聲吩咐左右隨從:“走,上點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