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昆山義軍顧炎武的承諾,身負江陰三十萬百姓期望的程壁總算是稍微松了口氣。
一兩日的焦急等待后,顧炎武等到回信。
信中除了同意他領兵前往江陰助戰外,還讓昆山縣將程壁送往杭州,讓其將江陰詳情親自告知世子。
得知世子殿下要見自己,程壁緊張之余有些興奮。
民間有傳言世子朱由梓才華天授,能文能武,監國潞王口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實則出自于世子之口。
與老輩文人堅守儒家經學不同,他們這輩讀書人思想相較開明。
哪怕是以東林后進自稱,宣稱要繼承東林黨之志的張溥、張采、顧炎武、陳子龍、夏允彝等復社、幾社諸君子,也以主張改良著稱。
更別說現在更加年輕的夏完淳、徐枋、徐爾榖的求社等后繼文學團體,更是主張要伸民族節氣,革除舊弊,推行改革。
而朱由梓重視新學,蓄意革新的態度,加之其和他們這些年輕人相近的年紀,沒有一處不恰好撞在了這些年輕讀書人的痛點上。
因此很多年輕士子都其視為大明中興雄壯之主,恨不得立即投身其中,跟隨世子復興大明。
拿著蘇松經理陳子龍的書信,程壁拜別了朱集璜等昆山同道,踏上了前往杭州的道路。
由于此時蘇州、嘉興兩地正值戰亂,清軍仍在明軍的重重包圍中,鄉野之間多有潰兵、流兵、賊盜出入。
所以為了安全抵達杭州,程壁決定取道嘉定,從上海縣沿著黃浦江過華亭,抵達嘉興,再由嘉興府海鹽縣乘船抵達杭州。
路過嘉定縣時,程壁順路拜會了當地義軍首領侯峒曾、黃淳耀等人,侯峒曾、黃淳耀幾人上談天文,下談地理,經籍詩賦信手拈來,讓還未取得功名的程壁好生敬佩,直言天下才俊多如是,以弟子禮持之。
一場原本為了迎接程壁而召開的宴會,最后辦成了文人詩會,好像讓大家重新回到了大明還在時的和平時光。
走的時候,程壁本著有棗沒棗打三竿的道理,請求侯峒曾、黃淳耀二人能夠往江陰派出一些義兵,以囊助江陰義舉。
雖然嘉定本地的義兵并不多,侯峒曾還是以天下義軍是一家,同尊大明為由,決定支援江陰義兵三百人,由其子侯玄演親自領兵往援。
程壁再三拜謝乃去。
及至上海縣,民風驟變,士民安居其樂,田舍儼然,恍然若盛世和平。
程壁甚是奇怪,詢問路人乃至,此地為世子恢復松江第一地,初施政處,嚴法度、整田畝、墾荒漠、興水利、舉賢才諸如此類不勝列舉,甚至還掃去了一切苛捐雜稅,只以田畝舉稅。
他有心打探更多消息,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想要一觀世子朱由梓的政治態度,但礙于時間關系只得作罷,換船后往嘉興府而去。
等到程壁抵達嘉興府時,一則消息的傳來讓他喜不勝收。
世子朱由梓陣戰清貝勒博洛、勒克德渾,全殲清軍兩萬于新市,并筑京觀立碑文,以慰以往大明犧牲之烈民,大大升漲了國民志氣,一舉掃除了自甲申之變以來,明人對清軍的恐懼,打破了清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在嘉興參加了一天百姓們自發舉行的慶祝集會后,程壁再次踏上了杭州的行程。
只不過由于塘棲附近的清軍被朱由梓全殲,杭州府的戰事停止,程壁自然不會再去往海鹽登船走海路,而是換乘運河船,直接沿著運河南下,過崇德抵杭州。
抵達杭州城后,程壁看著這座大明臨時的都城,心中生出無以言表的情緒。
激動、復雜、遺憾、恨鐵不成鋼、期望,所有的情緒夾雜在一起,以至于讓程壁在城門口呆立了半響。
等到有路過的士子見他一身灰樸塵塵的讀書人打扮,好心提醒之下才回過神來。
他身上帶著全縣百姓的希望,他深知江陰不似常熟、昆山、嘉定,有明軍主力駐扎的蘇州城能夠吸引清軍火力。
江陰離蘇杭太遠,離南京太近,絕對會成為清軍的眼中釘肉中刺,說不定現在這個時候,江陰正在與清軍作戰。
想到此處,他堅定的踏入了這座臨時都城,為了江陰的百姓們。
程壁見到朱由梓時,朱由梓正在抓緊籌備老爹朱常淓的登基工作,忙得腳不沾地。
但哪怕如此忙碌,朱由梓聽說江陰代表到了后,也抽出時間在當天夜里召見了程壁。
程壁連夜被帶進了世子府,見到了這位被民間傳得神乎其人的世子殿下。
民間有人說世子爺是天神下凡,得有神助,天生的君王。
甚至有人說世子爺是太祖之子懿文太子轉世,懿文太子不甘心早夭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于是趁機被太祖爺派下來專門幫助潞王中興大明的。
但程壁見到的世子,圓臉寬耳,唇紅齒白,眉飛入鬢,雖有疲憊之色不下眉間,但亦不失果敢,眼眸深邃,渾身上下散發著一股子天生的貴氣,端坐在主位上。
“先生便是江陰來使吧。”
程壁聽得這一句溫和之語,見到神似文廟里掛著的太祖畫像面容,一股許久以來壓抑的委屈突然油然而生,仿佛是許久沒有歸家的游子,突然見到了母親。
“殿下,請您救救江陰,救救大明吧,異族欺我太甚,江陰苦之久矣。”
朱由梓看到突然淚崩拜倒在地的程壁,也有些懵,但很快就反應了過來,趕緊起身上前親自將其扶起來,溫潤道:
“莫要哭,有何委屈都可以告訴我,若我能夠做到,一定義不容辭,若我力有未逮,也會將之上稟監國,大明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百姓,這是我朱由梓對你們的承諾。”
“殿下,嗚嗚嗚......”
朱由梓看著越哭越兇的程壁,一時間也沒了辦法,只好親自將哭得脫力的對方扶到椅子上坐下,然后讓貼身內侍王思明奉上茶水,好不容易將其安撫下來。
朱由梓靜心聽完程壁斷斷續續的闡述,也終于意識到了江陰此時的危急。
他起身來回踱步,思慮著應對之策。
如今新市之戰才結束,蘇州鏖戰落幕也在預料之中,按理說有充足的兵力調往江陰。
但大戰才停止,士兵們接連轉戰,需要休息,朝廷也需要一段時間處理內部的問題,從大局上來說不宜開啟大的爭端。
可江陰打起了反清復明的旗幟,自己如今知道了總不能視而不見,看著江陰被清軍攻破吧。
他還沒有忘記歷史上的江陰之屠。
整體考慮了一下周圍可以調動的兵馬,朱由梓轉過頭來對充滿期待的程壁說道:
“現今朝廷大軍需要休整,所以沒辦法出主力囊助江陰,不過我可以調集一部分別兵前往江陰助戰。”
“若汝等江陰百姓能夠同心守城,加上助戰明兵,堅持到朝廷出兵應該不難。”
聽著世子殿下的話,程壁仿佛經歷了大落與大起,高興道:“多謝殿下。”
朱由梓依舊和煦笑道:“你們是我大明百姓,我為監國世子,理應為你們著想。”
“還有啊,別動不動就淚崩,大明還需要你們這些青年士子,哭壞了,我可找誰來幫助我中興大明呢。”
已經冷靜下來的程壁不好意思的擦去淚水,羞愧道:“是學生失禮了。”
朱由梓安慰道:“也不能這么說,你能在我面前哭,說明你對我相信我,是我做的還不夠。”
“殿下......”
“打住。”
此次見面匆匆結束,第二日,朱由梓就以江南總督府的名義下發征發昆山、嘉定、太倉等地的鄉兵、義勇共計三千人,由原狼山副總兵王佐才帶領,兵部主事顧炎武為監軍,助戰江陰。
同時命令鎮江將軍吳志葵部水師由崇明移營靖江,監視南邊陸上的清軍,隨時從水路增援江陰。
再加上江陰本地的義民,相信短時間內不會出太大的問題。
畢竟歷史上江陰可是抵抗了八十多天,還殺傷來犯清軍兩萬多人,擊斃了多名清軍大將。
這次有他的幫助,總不能比歷史還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