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江陰城的求援。
離得最近的常熟最先給予反饋。
雖然常熟已經驅逐清廷縣官,尊奉明廷正朔,但由于其義民是響應昆山朱集璜、王佐才反清。
屬于是被人影響,激情作案,所以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領導集體。
反倒是因為清軍主力都被明廷主力吸引過去,沒有被清軍報復的常熟縣民很快就解除了武裝,除了留下幾名縣吏主持縣務外,其余鄉兵、士紳、諸生各回各家。
以至于江陰城的求援使者程壁在常熟苦等三日,最終得到了一句“無能為力,或可前往昆山尋求貢生朱集璜、舊將王佐才。”
程壁痛心疾首的丟下一句“二三子不可與之為謀”后,憤然離去。
走出昆山城后,程壁面臨去蘇州還是昆山。
最終他還是決定先往昆山,一是昆山更近,有了這次常熟之行對其稍微有些了解。二是蘇州此時正值清軍晝夜不息強攻中,自己無法入城。
來到昆山當天,程壁便見到了昆山義軍的首領朱集璜。
朱集璜,昆山縣歲貢生,素有學行,深受鄉里敬重,是昆山的名士,與陳子龍、殉節名士徐汧有舊。
時昆山縣與江陰等其余江南郡縣一樣,由于弘光朝廷的不做人,國都、天子相繼失陷,昆山知縣政治信仰隨之破滅,心灰意冷之下慨然辭官歸隱,不再理事。
昆山知縣離任不久,有縣丞閻茂才工于心計,呈奉昆山印冊往蘇州城遣使投誠,被清委蘇州知府看重用為知縣,昆山縣正式宣布易清。
但由于民間諸生們對輿論的把控,民間輿論依舊傾向以忠于明朝為主流。
自然的對于降清的官員是非常看不起的,無不視為漢奸走狗,不乏有口誅筆伐者。
及聞明世子朱由梓恢剿松江府,蘇州名士陳子龍舉兵響應,嘉定縣隨之首倡義舉,昆山地界頓時一片嘩然,流言蜚語四起。
人們都說怎地沒了皇帝,大明還突然變好了,莫不是不要皇帝的好。
也有人說這都是杭州監國潞王殿下,松江奮戰的潞王世子殿下父子倆的功勞,說不得大明王師不日就可以打回來了。
“也不知那縣堂內高坐的閻老爺聽聞這個消息怎么想,好不容易攀上清廷的路子成了縣令,如今大明王師又要回來了,豈不是打了水漂。”
“小人得志罷了。”
果如民間流言所說,得知明軍在松江、嘉興地界形勢一片大好后,新任昆山知縣閻茂才如坐針氈,不斷派出衙役、守備加強縣城巡邏,以防止有人響應嘉定。
但有的事情不是他加強戒備就可以的。
恰逢清廷強推剃頭令,昆山縣也接到了三日限期剃頭的告示。
閻茂才雖然知道這個時候下發布告,就如同在本就沸騰的油鍋內,點燃一把烈火。
果不其然,剃頭令一出,全縣嘩然,民眾紛紛來到縣衙門口,要求撤銷剃頭令。
閻茂才自然以此為清朝法令不可不從為由拒絕了。
相較于江陰縣的扭扭捏捏,有嘉定縣作為模范的昆山就果斷多了,士民們推舉深受敬重的名士朱集璜為首領。
朱集璜當天便領著義憤填膺的士民們攻入縣衙,直接將閻茂才砍了祭旗。
隨之朱集璜又提議請已經致老退休的原明朝狼山副總兵,老將王茂才出來主持兵事,又力排眾議,迎接原之前致仕不愿意順清的昆山知縣楊永言重新入城主事,自己甘為協守。
很快,在楊永言、朱集璜、王佐才三人的通力合作下,昆山縣不僅局勢安定下來,甚至武備充足,還有余力支援北邊的常熟縣。
不久又與嘉定義民首領侯峒曾、黃淳耀取得聯系,兩縣議定聯盟,約定清兵到時相互支援。
又派人聯系了當時還在蘇州城外的夏允彝,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并派出身昆山的義軍骨干顧炎武、歸莊、吳其沆領一部分義軍前往昆山協助守城。
好在清軍主力被城外的夏允彝部吸引,昆山得以順利保存下來。
如今江陰義軍使者程壁來到,朱集璜很是熱情的接待了他。
等到程壁提及請求支援的問題,朱集璜沉默片刻后如實回答道:“不瞞小友,我等在此聚義民,恢剿昆山,乃是自保之舉。”
“若是讓他們保守昆山自當可以用命,若讓他們出縣境,以客兵外出打仗,恐怕很難很難。”
程壁有些頹廢。
朱集璜見狀嘆息一聲道:“不過現如今蘇州恢復,昆山的境地大有好轉,我與你介紹一人,其在蘇州義軍中素有名望,或可請得一部義軍往江陰助戰。”
“不過現如今江左兵事以朝廷為主,我等義民終究還是輔助,小友當往蘇州,亦或是杭州為上策。”
程壁聞言恭敬的執以學生禮,“晚輩受教了。”
隨后,朱集璜見到了被朝廷指派來昆山助戰的義軍骨干顧炎武。
聽說了江陰的事情后,在江陰待得發霉的顧炎武當即決定領兵前往江陰。
程壁大喜,顧炎武說道:“大家都是為國家社稷做事,無須言謝,待我修書一封,將此間事告知王御史,想必他也不會拒絕的,有了他的準許,我立即帶領義軍啟程江陰。”
王御史就是僉都御史王永柞,當初江左落入清軍之手,南各地抗清義軍紛起,王永柞就是其中一支義軍領袖,麾下有義軍數百人。
當時顧炎武正受昆山知縣楊永言推薦入兵部擔任司務,取道鎮江赴南京就職,誰知還沒到南京就得到南京被清兵攻占的消息,就連弘光皇帝也被清人俘虜。
顧炎武并沒有與其他書生一樣每日去文廟痛哭流涕,而是果斷返鄉與摯友歸莊、吳其沆等人筆從戎,參加了王永柞領導的義軍。
初期清軍才下蘇州,得知清軍前鋒抵達杭州,王永柞等幾路義軍首領合謀,在陳子龍、黃蜚的帶領下,擬先收復蘇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時“戈矛連海外,文檄動江東。”
誰知第一次合圍蘇州便宣告失敗。
義軍四分五裂,顧炎武只好再次潛回昆山,在楊永言、朱集璜的幫助下,與歸莊等秘密召集家鄉的忠明之士,聚集起百余人。
等到第二次由夏允彝主導的圍攻蘇州之役時,便再次與王永柞匯合,聚集起了一支千人的義軍力量前往會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