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壽殿內
針對杭州、蘇松之戰的有功將領的封賞完畢,沒有還朝的吳志葵、魯之嶼等人將由天使護送封賞詔書抵達蘇州軍營,當眾開讀。
這邊武將一列的方國安、王之仁、黃蜚、李成棟等總兵們還未從巨大的喜悅中拔出來。
特別是黃蜚,他都已經接受了朱由梓將他雪藏,然后帶著自己從吳江搜刮而來的銀錢退休,頤養天年的結局。
誰知監國突然將他重用,并申明他的忠勇之心,以及在吳江戰役中的功績,突然將其封爵,還任命為京營提督。
對于黃蜚突然被受重用,朱由梓雖然感到意外,但并不覺得不合理。
如今京營中四大營,方國安以提督之職總管京營,自領三千營,是自己的心腹。
再加上自己總理京營的頭銜,哪怕如今加入了王之仁、鄭鴻逵,在話語權上也無法與自己和方國安形成威脅。
現在黃蜚以資歷入京營,成為與方國安并列的提督,雖本部已經被陳子龍吞并大半,但依靠著王、鄭兩部,加上父王的信任,也能分庭抗禮。
朱常淓雖然信任自己的兒子,但他是王者,需要自己的力量,需要自己的心腹。
正如他將沒什么能力的張秉貞推到戶部尚書的位置上,掌控國家財政,這也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手段。
在朱由梓的眼中,這些都是小事,只要父子倆依舊相互信任,就沒有什么不可接受的,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大位的問題。
想到這里,朱由梓看了眼百官之首的黃道周。
“內閣臣黃道周有本奏?!?
“準?!?
黃道周向右前方跨了一步,然后突然頓首(叩頭觸地)大聲道:
“監國殿下,今胡塵蔽野,九廟震危,滿虜犯闕,神器無主?!?
“臣等夜觀乾象,帝星晦暗而紫微耀于南垣;晝察民心,萬姓呼號而簞食俟于道左?!?
“伏念太祖高皇帝櫛風沐雨之業,豈容丘墟?列圣二百七十年洪基,安可墮隳?”
“殿下以神武之姿,總六師于江左;秉仁孝之德,系四海之具瞻?!?
“昔光武起于南陽,世祖興乎白水。今膺圖受箓,正在此時!”
“乞殿下暫抑謙沖,早正大位?!?
“練雄師以清幽薊,頒哀詔以哭蒼冥?!?
“則日月重光,社稷幸甚!”
左邊的文官群體仿佛得了信號一般,全都異口同聲,整齊的伏地叩首道:“臣等請監國殿下正君位,安社稷!”
右邊的武將群體慢了一拍,但還是反應迅速,錯落有聲的跟著伏地大聲道:“臣等請監國殿下正君位,安社稷!”
朱由梓站在丹陛右下方,面對群臣,并沒有參與其中。
朱常淓趕緊從丹陛中間的監國位子上站起來,最高處的皇位依舊空著,說道:
“孤本藩屏,志在扈蹕。”
“今圣上蒙塵,肝腸摧裂,安忍遽承大寶?”
“此事休再提,諸卿還是速議迎鑾之策為上!”
黃道周再次領銜群臣整齊叩階有聲。
“殿下明鑒!自滿虜侵占畿輔,鑾輿音問斷絕至今已有月余。”
“《春秋》之義有云,國有大難則立長君。”
“祖宗之法,神器不可一日虛懸?!?
“今江南半壁全賴殿下,若執守經而不達權,恐億兆生靈無所依歸,三百年宗廟誰為血食?”
“愿殿下為江山計,為蒼生計!”
朱常淓站在監國位前捶手頓足為難道:“孤實不欲其位也。”
朱由梓走到伏地不起的群臣面前,轉身面對丹陛上的朱常淓頓首大聲道:“兒臣由梓有本奏?!?
“講?!?
“兒臣聞中國之主當為中原之君,今異族入我中原,屠我百姓,剃發夷服,毀我文字,華夏數千年文明險些斷滅。”
“自三月十九日驚變以來,神器飄搖已過經年,五月十四日之變以來,亦有月旬。”
“北地烽燧照天,生民哀嚎遍野;南地群龍無首,百姓翹首以待。”
“殿下猶執'諸侯守天子之土'之義,而今天子北狩,諾大南土誰為共主?”
“兒臣考《皇明祖訓》‘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思宗皇帝諸子存亡未卜,北狩圣駕并無子嗣留存?!?
“殿下以穆宗皇帝嫡次孫,神宗皇帝同母弟之嫡子嗣統,正合倫序?!?
“兒臣又聞,西湖忽現雙蓮蒂,錢塘三日潮不至,正合《宋書·符瑞志》‘王者德澤淳洽’之應,可知天命攸歸。”
“月初兒臣奉殿下之命,平江左三府之地,殲杭州來犯之敵,十萬甲士齊進表,可知人心所歸?!?
“伏乞殿下:即日登壇祭天,遙謁孝陵,告太祖高皇帝以討賊之志。御奉天門,受百官朝賀,頒《即位詔》以檄九邊勤王?!?
“如此則乾坤可定,社稷再安!皇明可興,宗室可續!若再辭讓,兒臣等當觸柱以明志,自刎以歸天!”
朱由梓說完后,頓首再拜。
文武官列側首被邀請來朝參會的周王、惠王、楚王、崇王、魯王等皇室宗親們,他們或親至,或派世子嗣子來,這時候也都跟著朱由梓下跪道:
“臣等請監國殿下繼大統以安社稷,興皇明以續宗廟?!?
很顯然,這些藩王宗親都是朱由梓去信邀請而來的。
而付出的代價便是,準許他們出任官職,領兵鎮守邊地。
朱由梓父子這也是沒辦法了,雖然看上去手中有十萬大軍,但其中真正能夠聽從他們父子調遣的只有一半多,且政令只能暢通兩江、兩廣。
其余地方或因為路途遙遠,或本地軍閥坐大,根本無法有效指揮,只能名義上管理。
如今順勢解除了藩王們的禁令,也是想著借助宗室的力量對抗地方軍閥以及文官群體,集中最大的力量應對滿清。
德壽殿中,除朱常淓挺然直立,余者皆伏地不起。
朱常淓看著跪滿朝堂的群臣百官,勛貴宗親意有所動,可他知道,還差一個人,一個最關鍵的程序,不然他的承繼大統只能是非法。
有道是想什么來什么。
“慈圣皇太后有懿旨到?!?
自朱常淓出任監國后,一直沒有露面的鄒太后突然派內使傳來懿旨,而且還是在這么關鍵的時間點,低著頭的文武百官有些錯愕。
只有黃道周、劉宗周等少數人看向了跪在眾人前方的世子朱由梓,心中突然冒出了一個詞“算無遺策”。
文能提筆,武能軍略,這是一個二十郎當歲,久居深宮內院,常年與琴棋書畫等藝術打交道的少年該有的謀略嗎?
不知怎么的,他們突然生出一種背后發涼的感覺。
且不提群臣們的反應,依舊伏地不起,對于鄒太后懿旨的到來仿佛置若罔聞,只有朱常淓快步下到丹階下,躬身迎旨道:“監國臣常淓恭迎慈圣皇太后旨意?!?
前來宣讀懿旨的太監仿佛知道自己只是來走一個過場,于是直接開讀懿旨曰:
“哀家鄒氏,泣血告于太祖高皇帝靈前?!?
“今闖逆梟張,神京陸沉;虜騎南侵,江左震蕩?;实勖蓧m,社稷傾危。念我大明二百八十載基業,豈可一日無君?”
“潞王常淓,乃穆宗皇帝之孫,神宗皇帝猶子。性秉仁孝,德合坤順。昔在藩邸,已著賢聲。今為監國,總領六師,撫定中外,功績莫大。”
“若其允從,一、當即日于杭州行在祭告天地,權攝大統?!?
“二、檄召天下勤王之師,共誅逆賊。”
“三、遵《皇明祖訓》“兄終弟及“之制,俟訪得先帝血脈,再議承祧?!?
“群僚百官,社稷黎民須知,此非獨哀家所愿,實列祖列宗在天之靈所期,億兆黎民倒懸之苦所望也!”
(附禮部擬儀注:一曰、素服拜孝陵(遙祭)。二曰、改潞王宮為行宮。三曰、用“監國寶”暫代玉璽。)
(弘光元年七月十五日,鈐“慈圣之寶”)
朱常淓聽完懿旨,當即頓首哭拜道:“慈圣太后所命,群僚百官所請,甲士黎民所望,臣常淓受命。”
如此一來,三辭三讓,太后懿旨,祥瑞勸表,所有東西都準備完畢,朱常淓的登基可稱得上眾望所歸,程序正確。
領了太后懿旨,朱常淓緩步走向丹陛之上,直至最高所在,站立在御座前,俯視群臣,肅穆高聲道:
“今孤上承天命,下承黎庶,諸卿以死相脅,太后以旨欽命,孤心震悼?!?
“今念一為二祖列宗血食計,二為天下蒼生命脈計,三為剿滅逆賊大義計,謹于乙酉年七月十八日,登壇受命,遙祭孝陵,惟爾文武百官,其各矢忠藎,同紓國難!”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
弘光元年,也稱乙酉年,七月十八日
朱常淓著素服于杭州西郊登壇祭天,并遙祭南京孝陵,明朝十六帝。
高聳的祭壇上獨有一尊內里燃燒著火焰的青銅鼎。
陪祭人為黃道周、劉宗周。
二人念完劉宗周所寫青詞,鄒太后所頒懿旨,杭州百姓所進勸表,隨之付炬鼎中,燃燒起來的青煙繚繞直通天地。
焚燒完進表,二者沿著長長的祭道回到祭壇下。
祭壇下,旌旗蔽日,上萬名才從沙場上下來的煞氣兵將守衛左右,杭州數十萬百姓攜老扶幼觀禮。
朱由梓攜帶其母小李氏,祖母大李氏、楊氏,文武百官具著誥命服、朝服等正裝,望著祭壇上那孤獨且渺小的身影,仿若天上星。
“這就是皇帝特殊的孤寂嗎?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非大丈夫不可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