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緒論

一 研究的背景

當今世界所發生的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浪潮,不僅是人類社會的重大科學技術革命,而且也是一場關乎社會與人的生存方式的重大革命。隨著網絡化、信息化、大數據、媒介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已經從工業化時代走向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時代,隨著互聯網的崛起與普及,人類經歷了從原子(Atom)時代向比特(Bit)時代或數字(Digital)時代的變革,正式步入數字化生存階段。尼古拉·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1]。數字化生存概念所表述的就是這種科學技術革命與人的生存方式變革的內在聯系和結構關系。隨著微媒介的興起和迅速普及,其無所不能、威力無比的媒介影響力對人們的生存方式正發生著巨大的支配性、擴張性的影響,這種影響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現實生活表明,微媒介的廣泛應用開拓了人類生存無限廣闊的空間,它使人類的生存需要獲得極大滿足,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并對新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審美方式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微媒介正以其強大的影響力顛覆和重構著我們的生存方式,并把人的數字化生存方式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每一種媒介的出現都會產生相應的環境的改變,而身處其中的人們必將受到這種新的環境的影響。”[2]尼爾·波茲曼說:“媒介是能夠孕育文化的技術”“媒介構成了文化的政治、社會組織和習慣性思維方式。”[3]“任何媒介或技術的訊息都是引進人類事物中的尺度、速度或模式的變化。一種媒介的效應將一種新環境和新的感知方式強加在使用者的身上。”[4]波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一書中說:“鐵路帶來的信息,并非它運送的煤炭或旅客,而是一種世界觀、一種新的結合狀態,等等,電視帶來的信息,并非它傳送的畫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關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團傳統結構的改變。”[5]

關于媒介技術發展對人類的重要影響,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媒介即訊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的振聾發聵的預言。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指出任何技術都逐漸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人的環境,“用電子時代的話來說,‘媒介即訊息’的意思是,一種全新的環境被創造出來了。這一新環境的內容,是工業時代陳舊的機械化環境,這一環境對舊環境進行徹底的再加工。”[6]任何技術都傾向于構建一個新的人類環境:文字和莎草紙構建了我們認為與古典時代的帝國相聯系的社會環境;馬鐙和車輪建立了廣大疆域的獨特環境;始于18世紀的機械化產生了新的服務環境:報紙、公路、郵路;19世紀勞工享用的服務環境大大拓展,遠遠超過了個人財富。技術環境不僅是人類消極的容器,更是重新塑造人類與相關技術的積極過程。從車輪的機械技術到電子技術的過渡代表了人類歷史的重大變革;活字印刷構建了一種完全出乎人們意料的新環境——它構建了公眾;國家在谷登堡技術發明之后隨著印刷文字的大范圍傳播而出現;在具有全面整合所有人類力量的電子技術發明之后人類社會也將發生新的變化。因此每一種新技術都創造一種環境。美國媒介理論家米歇爾和漢森說:“不是媒介決定了我們的境況,媒介就是我們的境況。”[7]這句話在當今微媒介的影響力無處不在的社會語境中更凸顯其重要意義。

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和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宣告人類進入了數字化生存階段。21世紀的今天,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較之網絡傳播階段,又發生了巨大變革,以微信、微博、微視頻為代表的微媒介日益占據人們生活的主導位置,而成為當下對人們產生巨大影響的媒介形式,它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化、智能化,同時也使人們更依賴媒介,它全方位重構著人們的生活,并將人類的生存方式帶入數字化生存的新階段。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今天的微媒介已經呈現出與傳統媒介迥然不同的特性。現今身處微媒介迅猛發展的時代,同時切身感受著微媒介強大影響力的我們,不能不以理性的姿態,去探究微媒介對我們的生存方式到底帶來了哪些影響和改變?我們只有直面所身處時代的媒介變革及其對我們產生的影響,才能更好地透視社會、反觀自身。

本書圍繞微媒介對人的數字化生存方式重構展開探討,試圖從微媒介對人的主體重構,微媒介對文化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感知方式、審美方式重構等角度深入分析微媒介的變革力量和顛覆性的影響。

第一章從媒介演變的歷程和微媒介的崛起入手,主要介紹了媒介的變革歷史及其對人類生存方式的不同影響,繼而對微媒介的界定、形態、產生的邏輯背景以及微媒介對人的生存方式重構的幾個維度進行界定和概述。

第二章主要圍繞微媒介對人的主體重構進行分析,探討了微媒介如何重塑電子媒介人,分別從哲學的主體性構建、傳播學的主體延伸、文化學的文化身份等層面的主體“自我”實現進行分析,繼而探討微媒介在重構主體的過程中,對主體“非我”的異化和對主體人格重塑的過程。

第三章主要著眼于微媒介對文化生產方式的重構,隨著微媒介時代的到來,生產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書從微媒介對物質生產方式的變革和文化生產方式的變革兩方面進行分析。在當下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生產時代,對物質生產方式的變革主要表現在生產方式的智能化、集成化和柔性化。微媒介同樣對文化生產方式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使得當代的文化生產方式迥異于傳統的文化生產,產生參與性、互動性、生產與消費一體化、草根性、共享性等特點,同時大數據的產生使得文化生產的個性化、定制化成為可能。

第四章主要從微媒介對人的消費方式的顛覆與變革入手,著眼于當前消費主義的新趨勢和新特點,重點論述電子經濟、電商平臺與網絡購物等新消費方式的出現對人們生活和社會經濟的顛覆性影響,探討數字化經濟在給人們帶來全新消費方式的同時,也對實體經濟產生沖擊,同時讓人們陷入過度消費的文化陷阱之中。

第五章圍繞微媒介對人的感知方式和審美方式的重構展開論述。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不同感知方式,也會對人的審美方式產生不同的影響,微媒介使人的感知方式產生媒介化、他者化、去時空化、感知偏向視覺化等特點;同時微媒介使審美方式產生交互性、虛擬化、奇觀化等特點,也出現審美泛化、審美體驗淺表化和審美認知錯位等審美困境。

本書立足于新時期微媒介的發展,研究其特點和規律,剖析微媒介的新屬性、新特點,透過新時期的社會情境和生活世界,去把握微媒介對人的生存方式產生的顛覆性影響,通過微媒介的主體重塑、運作邏輯及其作用于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政治、經濟、感知、審美上的諸多新的變化,剖析以微信、微博、微視頻為代表的微媒介使用背后所蘊含的變革力量以及對人的生存方式的重構。隨著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加快,以技術為依托的微媒介對人的影響日益增大,數字化技術在對人類的生存方式產生巨大影響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很多負面作用,身處媒介快速更迭時代背景下的我們,在媒介迅猛發展的旋渦中,既享受著媒介發展帶來的便利,同時也承受著媒介帶來的負面影響。如何清醒地認知微媒介與人、微媒介與文化、微媒介與社會的關系,是身處微媒介時代的人們亟須解決的新問題。麥克盧漢當年試圖警醒人們的,今天身處微媒介時代的我們依然需要關注。麥克盧漢研究媒介的意圖在于:“借助弄懂媒介如何使人延伸,如何挑起我們里里外外的戰爭,我們就可以節制這場沖突的激烈程度。”[8]因此我們既要弄清微媒介對人的數字化生存方式的構建,又要讀懂微媒介作用于人和社會的機制和影響,更要看清微媒介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不利因素,才能讓我們清醒地身處微媒介時代。

當然,微媒介對當代人的生存方式的影響是多維度、全方位的,除了本書中探討的角度外,還包括對教育方式、娛樂方式等的變革均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這里,一方面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論述;另一方面微媒介確實對教育方式的線上轉型起到重要作用,線上教育是相對于傳統線下教育方式的重大變革,確實大大擴展了傳統線下教育的時間、空間,使教育方式更加便捷和自由,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生的大規模線上教育的轉移,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疫情的暴發而做出的無奈之舉,疫情作為不可抗力促使教育發生大規模的線上轉型,其實這不是一種常態,疫情過后,大部分學生還是要回歸課堂,線上教育不能成為教育的主導模式,而只是一種輔助方式。另外,線上教育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學習狀態的影響還需時日進行深入的探究,這種教育方式產生的后果還不能定論,還需要一定時期的觀察和總結,所以本書并未提及教育方式的線上轉型問題,而僅分析了已成為常態的線上知識付費教育模式。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

對于微媒介的研究,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可供參考的研究資料鳳毛麟角。國外學界主要是從新媒介、數字媒介角度進行研究。對于數字時代的媒介、新媒介的研究,國外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才開始的,而更多的研究成果要到2000年以后了。中國對于微媒介、微文化和數字化的研究是在2010年后,隨著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在中國產生巨大影響而隨之興起的,到目前為止,專門研究微媒介的文章數量非常有限。

(一)國外研究現狀

1.從新媒介角度研究

國外的研究者結合日新月異的媒介技術的新發展,主要是從新媒介的核心內涵、本質特征、演變歷程、表征形態等角度進一步延伸和發展了媒介理論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是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他在1997年出版的《軟利器》(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一書是論述媒介演化史的經典,這本書內容豐富,哲理厚重,先后考察了口語、象形文字、拼音文字、機器印刷、光化學媒介、電子媒介之后,對互聯網的最新發展進行了論述,其中涉及對超文本、互聯網的信息革命、數字時代的知識生產、人工智能、賽博空間的信息革命等,總覽了古今的媒介史,截止到第一代的新媒介,這本書對于媒介的發展歷史進行了比較細致和深入的考察。保羅·萊文森2009年出版的《新新媒介》(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從媒介演化的視角看,算是《軟利器》的續集,這本書將媒介劃分為舊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是對媒介理論的延伸和拓展,并從媒介哲學的高度詳盡分析新新媒介的基本內涵、內在特征和媒介原理,并以Facebook、Twitter、YouTube、Wikipedia、Blogging、Mypace等新新媒介的具體形態入手,對每一種媒介進行細致的分析。最后站在批判性的立場指出一切媒介都是雙刃劍,利弊同在,所以作者在分析了新新媒介對網民和用戶的偉大解放作用的同時,也分析了新新媒介的陰暗面及新新媒介與政治的關系。這本書提出媒介三分法,完成了理論上的突破,對媒介理論劃分做出了貢獻,同時這本書還從媒介實踐的角度,以作者本人豐富多彩的例證描繪了新新媒介在當代社會、政治、社交、娛樂、學習生活中的多元化作用,是一部較全面地從宏觀和微觀角度研究新新媒介的特點、功能的著作。保羅·萊文森2004年還出版過《手機:擋不住的呼喚》(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該書首先探索了人類媒介移動性的歷史,書籍、照相機、半導體收音機、筆記本電腦等都被納入考察范圍。尤其對第二媒介時代的手機的媒介功能進行了批判性的分析,作者從正反兩方面對手機給人們帶來的利與弊進行考察,指出手機使人們的溝通交流方便快捷的同時,它也像一柄雙刃劍,既使我們獲得空前的解放,又讓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受制于它;既使我們博覽天下信息,隨時隨地與人通話,又使我們失去享受清靜的避風港。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以他靈動的文字,從哲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的角度,透過技術進化和社會生活的多維視野,對使用手機這一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剖析,這本書對第二媒介時代的手機的批判性分析和闡述對于我們了解和把握新媒介有很多的啟示和警醒。

加拿大媒介環境學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羅伯特·洛根2010年出版的《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何道寬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在延伸麥克盧漢理論的基礎上,對日新月異的新媒介的最新發展進行了研究。這本書以麥克盧漢的方法論作為研究的基礎,前半部分以麥克盧漢的著作《理解媒介》的內容結構作為該書的結構框架,以新媒介如何影響《理解媒介》中所分析的媒介為題,分別對傳統的媒介如口語詞、書面語、道路、服裝、住宅、貨幣、印刷術等20余種媒介進行了研究,詳細探討了微媒介對麥克盧漢探究的傳統媒介的新變革和新發展,后半部分對《理解媒介》中沒有的新媒介進行分析,結合智能手機、個人電腦、掌上電腦、計算機軟件、互聯網、電子郵件、搜索引擎、博客、萬維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進行研究,對新興媒介可謂進行了詳盡無遺的逐一分析,進一步推進了對媒介理論的研究和發展,這本書在詳細解讀和闡述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基礎上,并不局限于理論本身,而是將媒介作為開放的理論框架,使之呈現出召喚結構,力求在經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最新的媒介發展做出多元化的解讀。

美國著名媒介理論家W.J.T.米歇爾和馬克·B.N.漢森主編的《媒介研究批評術語集》以宏大的理論框架涵蓋了技術、審美、社會、文化、政治等方面,將多元化媒介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集結成書,從媒介哲學的高度研究了21世紀對人的經驗和社會產生影響的媒介力量。該書將探討的問題劃分為三個相互關聯的部分:審美、技術和社會。其中“審美”部分討論的是藝術問題,與描述感官經驗及判斷的術語有關,主要探討的是媒介與藝術、身體、圖像、記憶、感官、時間、空間等的關系;“技術”部分讓我們進入一系列宏觀的技術概念,主要從生物媒介、通信、控制論、信息、新媒介、硬件、軟件等角度探討技術的發展對媒介和人的影響的相關問題,以及媒介功能在系統中的實現;“社會”部分從交換、語言、法律、大眾媒介等社會角度進行探討,強調媒介在實現交流和集體關系中所處的位置。這本書試圖建立進入媒介研究的三個維度,進而闡明媒介就是我們的境況。另外還有美國的斯蒂夫·瓊斯主編的《新媒介百科全書》(熊澄宇、范紅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對新媒介涉及的相關概念范疇進行了歸納整理和界定。

2.從數字化生存與大數據角度研究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古拉·尼葛洛龐帝1995年出版的《數字化生存》是研究人類在數字化時代生存方式變革的重要著作,尼葛洛龐帝在書中闡述了信息技術革命、互聯網時代對人們生活產生的巨大影響和價值。這本書共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比特的時代、人性化的世界、數字化生存。第一部分比特的時代,主要分析了人們生存的原子世界日益被比特構建的世界所取代,人類進入數字化生存的后信息時代,數字化科技給人的生活方式帶來巨大改變,信息技術革命將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娛樂方式等。人們在面對信息時,由被動到主動,并參與創造信息的活動中,人們習慣了互聯網介入的工作和生活,日常生活于便利的信息傳輸環境和數字技術制造的超現實影像中,無所不在的信息革命顛覆了人們傳統的生存方式,人類將進入數字化生存的時代。第二部分人性化的世界,主要分析數字化時代帶來人的交往方式的變化,人的交往方式的變化帶來人與人之間的“比特化”。第三部分數字化生存,探討了數字化時代人們生存方式的變革,指出數字化生存必將出現改變人類生活結構的特征:分散權力、全球化、追求和諧與賦予權力。在第三部分,尼葛洛龐帝更多從政治理想出發,希望通過網絡填平貧富差距的巨大鴻溝,希望新一代能從數字環境中脫穎而出,網絡化、數字化生存能使他們擺脫傳統的偏見而產生新型的親善關系。作者還對后信息時代人的主體性的轉變和個人化的彰顯進行了論述。這本著作是我們了解數字化時代人類生存方式轉型的重要著作,其中對于原子世界與比特世界的轉變,讓我們更清晰地認知數字化時代的特征,同時對于數字化技術帶來的人的生活方式與交往方式的變革都具有啟示意義,只是在數字化生存部分,尼葛洛龐帝主要側重于政治思想的表達,對數字化時代的政治鴻溝的填平給予了比較樂觀的描繪。

同樣從數字化時代的變革出發,探討數字技術對時代變遷產生的巨大影響的著作還有美國學者尼古拉斯·卡爾的《數字烏托邦》(中信出版社,2018),書中從批判性的立場對人們的網絡狂熱崇拜和寄托的美好幻景進行批判,指出對網絡的美好預言不過是人們的臆想,事實上這種將科技視為天堂的預言,鼓勵人們放棄批判思維的能力,將重塑文化的權力拱手讓給了企業家和投資人,而終將成為以商業利益為目的、為特權利益服務的工具。〔美〕埃里克·西格爾的《大數據預測》主要側重于通過量化行為方法進行預測,書中結合大數據資料或計算機數據處理預測特定人群的行為。書中利用大量分析數據和分析圖表提供了預測方法、預測模型和評估模型效果等,為讀者提供可行的預測思路、模型和方法。〔美〕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庫克耶在《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中首先闡述了大數據的基本概念和特點,之后作者拋出了大數據時代處理數據理念的三大轉變,并從萬事萬物數據化和數據價差復用的巨大價值方面講述驅動大數據向前滾動的根本動力,最后冷靜描繪了大數據帝國前夜的脆弱和不安,包括產業生態環境、數據安全隱私、信息公開公正等問題,并指出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它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

3.從數字化時代的文化變革角度研究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數字新技術帶來文化生產、文化傳播、文化消費、文化形態等的巨大變革,無論對文化生產者還是文化消費者都提出了新的挑戰,數字化時代的文化與媒介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數字化時代的文化產生了怎樣的變革是很多學者關注的問題。〔澳〕約翰·哈特利在《數字時代的文化》(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一書中就網絡化、數字內容消費全球化時代,對人們經歷了由“只讀”能力到數字“讀寫”能力的轉變這一問題進行探討,提出在“人人皆記者”的社交網絡化時期,新技術帶來的符號系統能力的進步與多媒體傳播中大眾數字讀寫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指出數字讀寫能力不僅具有解放論的潛力,還可以通過創造性的革新獲得經濟上的好處。〔美〕安妮·伯迪克、約翰娜·德魯克等的《數字人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著眼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對人文學科研究、生產、傳播方式的影響,從數字人文的角度,將數字人文界定為一種新型學術模式、組織形式和文化模型,表現為充分運用計算機技術與人文知識開展合作和跨學科的研究、教學和出版等,指出數字科學和人文研究的結合,成為一種“全球性的、超越歷史和媒介的創建知識和意義的路徑”。〔美〕埃弗里特·E.丹尼斯、梅爾文·L.德弗勒著的《數字時代的媒介——連接傳播、社會與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繪制了數字化時代傳播媒介的全景畫卷,提供了關于數字化時代媒介與傳播的真切理解與導引,從數字媒介興起語境下的傳播過程、媒介的歷史演變及前沿社會發展、電子媒介與視覺媒介、媒介的功能和內容來源等角度審視了數字技術時代的媒介和傳播。

4.從人工智能角度研究

美國梅琳達·蓋茨撰寫的《超級技術:改變未來社會和商業的技術趨勢》(中信出版社,2017)是一本對未來社會的預言書,該書對未來技術的發展和全球人口、宗教、經濟、文化的發展進行了預測,并預測其大規模商業化的潛力以及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的重大影響,同時提出了勾勒未來科技圖景的三大工具:從過去、現在、科幻故事中構建未來世界。

美國杰瑞卡·普蘭的《人工智能時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一書分為人工智能如何影響我們現在和今后的生活以及我們如何去擁抱未來社會這兩大部分。未來10~20年人類社會將進入人工智能時代,這本書著眼于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和智能機器之間的倫理關系的探討,針對智能機器對未來人類的威脅,尤其是工作機會的威脅,以及隨之帶來的失業問題和貧富差距問題進行思考。

美國約翰·C.黑文斯的《失控的未來》(中信出版社,2017)一書以新數字化時代、智能機器時代的人類挑戰為切入點,對于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人類的關系進行探討,通過細致的研究、訪談,并對未來假設的場景進行了大膽有趣的描述,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未來可能會面臨的一些問題。黑文斯呼吁人們控制自己的數字身份,將人類特征和價值觀融入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的開發中,讓機器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這是一種新的、21世紀的、智能時代的數字化生存。

5.從網絡媒介與人和社會的關系角度研究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它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對人產生了負面影響。

美國的尼古拉斯·卡爾在《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中信出版社,2010)一書中,圍繞互聯網對人的大腦產生的影響,深度思考了隨著媒介工具的革命性發展,互聯網是如何改變人的思維的;指出人的思維經歷了從深刻到淺薄的過程,當我們對掃描和略讀越來越得心應手時,我們正在喪失的卻是專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思維也日趨碎片化。我們在盡情享受互聯網的便利、高效的同時,也正在犧牲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社會學教授雪莉·特克爾在其著作《群體性孤獨》(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一書中,在研究了人與機器互動和人際網絡溝通后指出,機器人、手機、電腦等數字信息技術表面上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加便利,聯系更加緊密,但實際上培養了人們對技術的依賴和期待,弱化了人們面對面社交的能力,使人們更加分離、孤獨,難以建立親密關系。〔德〕韓炳哲的《在群中——數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中信出版集團,2019)一書中圍繞數字媒體對人的行為、感知、情感、思維等產生的影響進行剖析。〔英〕赫克托·麥克唐納的《后真相時代》(民主建設出版社,2019)一書剖析了“誤導性真相”的種種迷惑手段,提出了洞察真相的思維方法,提醒人們警惕自己當下的生存環境,分析他人的言行是如何影響別人的心智和制造社會分歧的,從而避免成為被謠言和網絡暴力操控的“施暴者”。

(二)國內研究現狀

隨著微信、微博等微媒介在中國的迅速崛起,關注微媒介對人們的全方位影響成為當下很多理論研究者關注的焦點。

1.從微文化的本體特征與微文化現象反思的宏觀角度研究

國內對于微媒介的研究首先從微媒介引起的微文化現象研究開始的,南京大學周憲教授在《時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中指出,當前隨著微媒介的出現,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及內在發展邏輯已經出現,他將之稱為“微文化”,伴隨著這種新的文化形態出現的是新的文化征候。該文繼而比較全面地探討了微媒介創造的微文化形態的文化征候的具體表征、微媒介對微主體的建構、微敘事的形成和對微政治的影響等問題,并提出面對微文化,穿越并重建多元總體性的文化策略的可能性。首都師范大學陶東風教授在《理解微時代的微文化》中指出微文化是以去中心化、碎片化、賽博化等為特征的新興文化形態,“微”是和傳統文化的“大”相對而言的,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把人們帶入了微文化時代,微文化無論對政治、經濟、文化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都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并指出要充分認識微文化的特征,既要充分肯定其積極意義,又要注意它的消極影響。清華大學尹鴻教授在《泛傳播時代的微文化現象》一文中對微媒介時代的草根化、去魅化、平民化、參與化等特征進行分析。遼寧大學王鑫副教授在《微媒介的“新尺度”》一文中,從微媒介引入新的尺度帶來全新的生活經驗和生活世界的改變入手,探究微媒介的新尺度及其對新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和文化生產的影響。張鴻聲、郭興的《無微不至:當代微文化解讀》、李峰的《微文化:全媒體時代的新寵》、王鑫的《理解微文化:基于媒介的視角》等文章,從微文化的出現、微文化的特征和對人們產生的影響等角度對微文化進行論述。齊立森的《網絡“微內容”的傳播學分析》、周志強的《微客、微話語與復雜思想的消解》等文章或者從微文化的傳播學角度,或者從微文化的“微”形態對傳統文化形態的消解角度進行論述。以上論文主要著眼于當前新出現的“微”文化形態的總體特征和現象表征,對其進行總體概括和宏觀思考。

2.從新媒介與微媒介的微觀角度研究

(1)從新媒介與人的主體性的建構角度研究

隨著新媒介的出現,人的主體性在新媒介的作用和影響下,也發生了變化和重構,傳統作為主體的人,面對嶄新的媒介形態,發生了哪些變化是很多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如夏德元的《電子媒介人的崛起——電子人與媒介化社會》對由電子媒介和網絡社會引發的社會的媒介化和人與媒介關系受電子媒介的影響而發生新的變化,人成為電子媒介人的角度進行分析;在媒介化社會的宏觀視野下,作者從人與媒介的關系史、媒介化社會中電子人的崛起,電子媒介人的困境及電子媒介人在未來社會中的發展趨勢做了深入剖析。

此外,對于新媒介時代人的主體性建構與反思的文章還包括:《新媒體時代電子人與賽博主體性的建構》《網絡社會中人的主體性危機的哲學反思》《新聞傳播研究的未來面向:人的主體性與技術的自主性》《5G時代:媒介的隱沒與賽博人的崛起》《AI+5G視閾下“電子媒介人”的主體性探究》《本質性互動視閾下新媒體用戶的主體性建構》《技術時代的主體消弭與重構》《媒介文化中受眾的主體性建構與異化》《人工智能寫作“主體性”的再思考》《網絡技術異化的主體根源與重構》等文章,這些文章分別從主體性的建構、主體性面臨的危機、主體性的重構與異化等角度,對新媒介時代人的主體性問題進行探討。

(2)從互聯網、科技發展、新媒介對人的生存方式變革的角度研究

網絡時代人的生存方式面臨新的挑戰,有研究者著眼于互聯網時代、數字化時代人的生存方式的變革進行思考,其中包括《互聯網時代人的生存方式的文化反思》《現代社會生存方式的嬗變:價值沖突與道德矯正》《人的本質、生存方式與科技文化、人文文化》《論虛擬生存》等論文從多元化的角度對網絡時代人的生存方式進行思考和闡述。賈英健在《虛擬生存論》一書中,對網絡時代人的生存方式的虛擬性問題進行了全面研究,探討了數字化發展與人的生存的虛擬化問題、虛擬生存的本質問題、虛擬生存的存在形式及其現實基礎問題、虛擬生存的主體形態問題、虛擬生存的內在矛盾問題、虛擬生存與人類社會發展問題、虛擬生存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問題等。常晉芳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網絡哲學引論——網絡時代人類存在方式的變革》中,從概念論與實體論、存在論與本質論、文化論與價值論角度對網絡主體、網絡客體與中介、網絡時代存在方式的變革、網絡生產方式、網絡生活方式、網絡交往方式、網絡組織方式、網絡思維方式等做了全面、細致的理論分析,試圖開拓網絡哲學新的研究領域。

3.從大數據興起對人類社會與文明影響的角度研究

大數據的興起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顯著特征,從人類文明發展史看,大數據革命具有顛覆性和引領性,正在引領我們的時代走向新的文明階段。大數據引發了新的觀念、新的文化、新的思維方式,也成為眾多學者探究的學術新領域。

徐子沛在《數文明》(中信出版集團,2018)一書中著眼于大數據時代的深刻變革,從大數據如何重塑人類文明、商業形態和個人世界入手,系統地研究大數據對人、社會和文明的各個層面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著者預言了數據經濟時代的到來,體現了對數據文明的深邃思考和敏銳洞察。

王忠在《大數據時代個人數據隱私規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一書中從大數據與個人隱私安全角度進行探討,指出大數據改變了人們了解世界的方式,讓世界變得更加透明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即個人的信息過分曝光,人們的私生活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因此大數據時代下的科技、產業和社會發展應繼續完善個人數據的隱私規制,使個人隱私不會因為大數據而受到傷害;書中圍繞銷售許可機制、隱私泄露舉報機制和隱私泄露溯源機制三大機制展開研究,初步建立了大數據時代保護個人數據隱私的研究框架。

騰訊前副總裁吳軍在《智能時代》(中信出版集團,2016)一書中指出,隨著5G的到來,大量的物聯網應用被使用,這些物聯網感應設備每天都會產生巨量的數據,這些數據遠遠超出了今天我們日常進行統計、管理的數據。大數據的強勢來襲不僅為信息革命推波助瀾,也促進了信息的雙向互通。大數據這個概念,之所以現在全面爆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智能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強大的互聯網為它提供了滋養的土壤和飛奔的跑道。5G時代的大數據,將重建人類社會新秩序和人類認知世界的基礎。

4.從媒介化社會的建構角度研究

隨著媒介的發展和變革,對媒介化社會的建構、電子媒介人的出現等問題的分析成為當下媒介研究理論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如李璐博士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大數據時代與我國媒介化社會的嬗變》(陜西師范大學,2018)中,從媒介技術與社會形態之間的關系入手,主要剖析了大數據媒介與人們的社會認知之間的互動關系,闡釋大數據媒介對于建構人的認知世界和新的社會形態的現實作用。從這個角度分析的還有孟建、趙元柯的《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會》(《國際新聞界》2006年第7期),論文從媒介融合的現狀、媒介融合所引發的媒介的裂變與重組、媒介融合所引發的媒介生產方式的革命等層面探討媒介融合現象,進而分析由此帶來的媒介化社會浪潮和未來發展之路。張濤甫的論文《媒介化社會語境下的輿論表達》(《現代傳播》2006年第5期)中,從“媒介化社會”角度出發,分析了媒介化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中國社會輿論表達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并從社會語境、傳/受者結構、媒介技術三個變量考察中國當下社會輿論表達特點,認為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社會語境、傳/受者結構的多元化、多維傳播網絡之間的博弈及互動,規約了社會輿論的表現形態和演變機制。林愛珺、張曉鋒、童兵在《我國社會的媒介影響與媒介依賴》(《新聞界》2007年第6期)中指出,大眾媒介的飛速發展使人類社會步入媒介化時代,大眾媒介具有巨大影響力,它締造了人們所處的大眾文化環境,制約了人們的認知與行為,這種無形的影響力被認為是產生媒介化的主要原因,伴隨著媒介對社會無孔不入的滲透,受眾對媒介的依賴也愈發增強,突出地表現為人對媒介的工具性依賴和內容依賴。趙瑞華在《媒介化生存與人的異化》(《新聞記者》2010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人類進入媒介化社會時代,大眾媒介作為一種“工具性存在”,越來越成為人在生產、生活中須臾不可離的一個中介物,甚至有時成為目的本身,即人們逐漸形成對媒介的某些非目的性的精神依賴,由此造成人的異化。馬凌、蔣蕾在《媒介化社會與當代中國》(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一書中,收集了國內一批研究者對媒介化社會與中國發展相關問題的研究。可見不同研究者都敏銳地關注到當今社會的媒介化轉型問題,并從不同角度對媒介化社會進行了研究。

5.從5G時代的媒介發展、萬物互聯、人工智能等角度研究

隨著5G時代的到來,萬物互聯、人工智能等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科技的發展將對未來人類社會和生活產生哪些深遠影響,是備受關注的問題。研究這方面問題的代表著作有:李正茂、王曉云等《5G+:5G如何改變社會》(中信出版社,2019)、騰訊研究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李開復、王永剛《人工智能》(文化發展出版社,2017)、項立剛《5G時代——什么是5G,它將如何改變世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等,在這些著作中,人們面對5G時代的到來,思考5G時代的大數據、移動互聯、智能感應、智能學習等將會給我們的社會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帶來怎樣的改變,著眼于5G使人類進入智能互聯時代,信息傳輸速度、信息傳輸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升的趨勢,提出智能感應、智能學習、大數據應用都將使人類的生產生活、商業模式創新產生顛覆性變革。這些作者普遍認為5G的智能革命和萬物互聯不僅將形成新的服務體系改變社會,而且將滲透到社會管理領域,對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作用。

綜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國外更多是從新興媒介和新媒體的角度進行研究,而涉及的具體媒介形態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Wikipedia、Blogging、Mypace等,雖與國內的媒介形態有相似之處,但國外的新興媒介承載的主要功能還是社交功能,與國內微媒介形態功能的多元化和強大相比,二者之間有著相當大的差別,所以國外的新媒介理論研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當前的微媒介形態研究。中國的微媒介正處于蓬勃發展和不斷演變時期,一方面它對當下的人們生存方式的影響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中國理論界雖然關注微媒介的理論問題,但對微媒介相關理論的研究還處于零散、不成體系、研究不夠深入的階段,同時微媒介對人的生存方式的影響是隨著微媒介本身的發展演變的,也處于動態變化中,并且微媒介的顛覆性和變革意義在可預測的未來將愈加突顯,所以對微媒介理論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具有極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注釋

[1]〔美〕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1997,第11頁。

[2]〔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斯蒂芬妮·麥克盧漢編《麥克盧漢如是說——理解我》,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譯者序第Ⅸ頁。

[3]〔美〕蘭斯·斯特拉特:《麥克盧漢與媒介生態學》,胡菊蘭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第4頁。

[4]〔加〕羅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何道寬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第313頁。

[5]〔法〕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第132頁。

[6]〔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譯林出版社,2011,第二版序第11頁。

[7]〔美〕W.J.T.米歇爾、馬克·B.N.漢森主編《媒介研究批評術語集》,肖臘梅、胡曉華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第11頁。

[8]〔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譯林出版社,2011,第26~27頁。

為你推薦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旗的王。

民調局異聞錄之勉傳
會員

這是關于一個長生不老的男人跨越兩千年的故事,在每一段歷史的角落里都曾經留下過他的名字。他曾經是一些人心中的噩夢,也曾經把一些被噩夢困擾著的人們喚醒。故事的開始他的名字叫做吳勉,故事的結局他的名字叫做無敵。

奪嫡
會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威市| 天等县| 太康县| 邳州市| 临猗县| 宁乡县| 武邑县| 灌阳县| 乌鲁木齐县| 鄂托克前旗| 理塘县| 米脂县| 泾源县| 柯坪县| 泰来县| 高密市| 渭南市| 南郑县| 忻州市| 北宁市| 光泽县| 惠安县| 霍林郭勒市| 赞皇县| 西青区| 乌兰察布市| 安图县| 余江县| 松原市| 凤台县| 喀喇沁旗| 托里县| 靖宇县| 德惠市| 韩城市| 弋阳县| 思南县| 岱山县| 灵丘县| 松滋市|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