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國革命的心勝之道(1)
- 百年:中國人的心理躍遷
- 劉紅松
- 7039字
- 2025-08-20 14:43:11
中國近現代的發展,經過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從虎門銷煙到太平天國起義,從“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義和團的反帝愛國運動到從辛亥革命無不以失敗告終,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取得了最后的勝利。無數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為了人民的利益,英勇地犧牲了。中國革命史是一部如泣如訴的苦難史,在苦難中淬煉出輝煌。面對苦難,中國人民沒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奮起抗爭,以不屈不撓的精神進行了一場場氣壯山河的斗爭,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史詩。
中國革命之勝,勝在“心勝”,勝在“心之力”。中國革命史是一部深刻把握時代脈搏、順應民心的“心勝”史。如何實現心勝?制勝的心理法寶是什么?
一 科學把握人心向背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需要厘清的問題。20世紀20年代,中國革命與反革命勢力面臨一場爭奪領導權的生死大決戰,中國社會各階層對待革命的態度迥然不同,社會力量分化嚴重,革命處于危急關頭。
據此,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前途的基本問題做了清醒的判斷,于1925年12月1日寫出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這篇文章。論述了中國革命的對象、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問題,正確回答了“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樣一個革命的首要問題。毛澤東認為,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毛澤東還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地位決定革命態度。
毛澤東從經濟地位和社會狀況入手,通過對社會各階級革命的認識、情感、態度和擁護程度的心理分析,進而判斷出革命的主要依靠對象和需要團結的社會力量,指出中國無產階級的最廣大和最忠實的同盟軍是農民。數千年來,中國人民深受封建制度壓迫,尤其是近代以來,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遭到扼殺,中華民族缺乏生機和活力。為此,毛澤東深刻意識到,平民大眾是這場革命的主體。1927年3月,毛澤東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充分估計了農民尤其是貧農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偉大作用。就中國革命而言,其實質是一場以喚醒教育和動員農民為基礎、“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毛澤東認定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
歷代封建統治者都無視民眾的力量和智慧。只有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這一觀念才有了根本的動搖,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夠緊緊地依靠人民,服務于人民,動員人民起來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毛澤東曾評論辛亥革命,認為其失敗的原因就是沒有大的農村變動和民眾參與。中國革命的實踐證明,取得革命勝利要依靠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才能奪取全中國的勝利。
如何激發農民的積極性,讓農民跟著共產黨走?必須照顧農民的切身利益,這是民心的根本所在。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的核心問題是土地問題,誰解決了土地問題,誰就贏得了農民,誰贏得了農民誰就贏得了中國。土地革命是解放農民的最根本的制度革命,土地革命體現了農民的根本利益。正是把土地革命貫穿于井岡山斗爭的全部時期,所以才有了根據地的蓬勃發展。其經驗在于,武裝斗爭是根本,土地革命是旗幟。只有在這面旗幟下,農民才會心向共產黨。“打土豪,分田地”成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深入人心而又極具感染力的宣傳口號。黨領導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讓廣大農民翻身得解放,就是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斗爭。
1929年4月,毛澤東主持制定興國縣《土地法》,將井岡山《土地法》規定的“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毛澤東后來在延安回憶這件事時認為:這是一個原則的改正。這一句話的改動,實質上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使更多的老百姓擁護共產黨。1929年7月,中國共產黨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中做出“自耕農的田地不沒收”“抽多補少”的原則規定,閩西60多萬貧苦農民得到了土地。紅四軍政治部把《興國縣土地法》油印成冊,在贛南、閩西各地進行宣傳,掀開了贛西南土地革命的序幕。土地革命風暴遍布整個贛西南和閩西地區,到處是分田分地的情景。1930年10月7日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宣布成立時,贛西南蘇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一塊革命根據地。
為什么人心向著共產黨?因為共產黨的言論和行動真正地和人民的利益結合在一起。斗爭的實踐使廣大農民認識到,只有擴大紅軍,才能鞏固蘇維埃政權;也只有擴大紅軍,才能保衛土地革命的勝利成果。于是參軍的人越來越多,群眾自愿組織起來的宣傳隊、救護隊、運輸隊、慰問隊也處處皆是。
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是一盤散沙,必不戰自潰;倘若團結凝聚,則必定堅不可摧。“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革命的成功取決于廣大民眾的認同和堅定的支持。“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老一輩革命家陳毅曾動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在淮海戰役中,支前民工多達543萬人,提供擔架20.6萬副,大小車輛88萬余輛,擔子35.5萬副,牲畜76.7萬頭,船只8500余艘,汽車257輛。向前線運輸彈藥1460多萬斤、糧食9.6億斤和大量軍需物資,向后方轉送了11萬名傷員,有力地保障了作戰的需要。[1]可見,人民的力量大于天,人民戰爭是埋葬敵人的汪洋大海。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戰爭在各個時期具有不同的特點和表現形式。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敵強我弱、軍事力量懸殊的背景下,紅軍主要采取反“圍剿”的作戰形式,依托農村根據地,實行黨政軍民一體軍事化,求得紅軍的生存和發展。抗日戰爭時期,在敵后建立和發展根據地,廣泛發動群眾,開展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等各種形式的游擊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戰爭出現了大規模運動戰、攻堅戰,以及大迂回、大包圍等作戰形式。朝鮮戰爭時期,動員和組織中國人民廣泛開展抗美援朝運動,努力生產,捐獻武器,在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援前線。這些不同特點、不同樣式的人民戰爭,都是革命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
未來,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比較小,但局部戰爭可能性較大,而且是高技術的局部戰爭,仍然要運用人民戰爭思想。不管未來戰爭如何發展變化,戰爭勝利的基本規律不會變,一切戰爭的勝利都是諸多因素尤其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綜合作用的結果。精良的武器、先進的技術可以改變戰爭的方式,可以加速或延緩戰爭的進程,但人永遠是戰爭的決定性因素,奪取最后的勝利還是要靠人。武器裝備的技術水平越高,對人的依賴性也就越強,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不是更小,而是更大。人民是中國革命和建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
找準中國革命的依靠對象,科學把握民心向背,最廣泛地動員民眾力量,獲得人民最廣泛的支持,是中國共產黨的世界觀、方法論和思想基因。這種基因所蘊含的力量,保證了中國革命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失敗走向勝利、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毛澤東發自肺腑地感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二 堅持“實事求是”認識論
中國革命的歷史,就是一部實事求是地認識中國和改造中國的歷史。在黑暗深重的舊中國,中國要向何處去,這是一個急迫需要回答的問題。無數仁人志士都在積極探尋中國的發展之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互助論》在歐洲盛行。后來在中國也競相流傳,在一些知識分子中掀起了一股討論熱潮。《互助論》是無政府主義理論家克魯泡特金在1902年發表的一部代表作。他認為人類依靠互助的本能,就能夠建立和諧的社會,無須借助權威和強制;而沒有權威和強制的社會相較有國家和權力支配的社會,更能保障人的自由,會使人更完善、更理想、更富有生命力。
無政府主義思想和“互助論”也對青年毛澤東產生過影響。但是,毛澤東青年時期就主張“既要讀有字之書,也要讀無字之書”,即注重實踐,重視調查研究。毛澤東早年形成的這種尊重事實、注重調查的意識和習慣,成為他日后提出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礎。盡管對“互助論”有過興趣,一旦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毛澤東就堅信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毛澤東歷經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洗禮,其世界觀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后來,毛澤東對中國國情的科學認知,對中國革命道路的選擇,就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實事求是最早見于東漢史學家班固的《漢書·河間獻王傳》。河間獻王劉德畢生喜好古籍的收集與整理,態度極為嚴謹。班固稱贊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唐代顏師古注解說:“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千百年來,實事求是一直被后人尊崇為思考問題、探討學問的最高準則。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把實事求是上升到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并賦予其永久的活力。
1938年10月14日,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實事求是的概念,要求共產黨員既要做實事求是的模范,又要做具有遠見卓識的模范。因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只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1941年5月,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毛澤東把實事求是形象地比喻為“有的放矢”。1941年12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黨校題寫了“實事求是”四個大字,把“實事求是”作為全黨的黨訓。1945年,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實事求是”寫入黨章。從此,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全黨正式確立。
實事求是不拘泥于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不搞本本主義、主觀主義;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只唯真。實事求是不是隨波逐流、屈從現實的保守主義,也不是蠻干瞎闖、無視現實的冒險主義。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種科學的認知模式。實事求是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把實踐經驗上升到規律性認識的高度,發現真理,創新實踐。
毛澤東主張,實踐出真知,正確的判斷來自正確的調查。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只有了解情況,才能做出科學的判斷。注重調查研究,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是中國革命戰爭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保障。
實事求是的認識方法論貫穿于中國革命的全過程。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戰爭的認識過程,就是一個實事求是的過程。1927年秋收起義后,毛澤東從當時革命斗爭的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通過實事求是地分析國內外各種矛盾和革命形勢,提出并闡明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科學論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針對當時出現的“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錯誤觀點,毛澤東提出了“持久戰”的科學論斷。而“亡國論、速勝論”的錯誤就在于沒有從實際出發,缺乏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
事實證明,正是由于堅持實事求是的認識方法論和思想路線,中國共產黨才創造性地解決了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問題、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問題、思想建黨建軍問題、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團結全民族最大多數人共同奮斗的統一戰線問題、中國土地革命問題等;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堅持實事求是的認識方法論和思想路線,黨的事業就能順利發展,否則,黨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
實事求是的認識方法論也是貫穿于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全過程。針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需要做出實事求是的科學判斷。鄧小平認為,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樣的事,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來,列寧的本本上也找不出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情況,各自的經歷也不同,所以要獨立思考。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開拓,靠實事求是。可以說,實事求是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一條主要經驗,也是第一個百年奮斗留下來的傳家寶。
三 凝合團結的力量
團結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和文化基因。《淮南子·主術訓》有言:“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積力”和“眾智”,強調的是集體的力量和群眾的智慧。集體的力量是巨大的,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把兩者結合起來,就會無往而不勝。“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是一種群體心理凝聚力,簡明地說就是“齊心合力”。心齊是團結的心理基礎。
中國共產黨成功的一個重要秘訣就是靠團結,中國革命軍隊打勝仗也靠的是團結。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要求實行官兵一致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民主;制定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其中三大紀律的第一條強調的就是一切行動聽指揮,從而形成團結統一的集體力量。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突出強調團結勝利的主題,提出全黨要“團結得如兄弟姊妹一樣”“團結得像一個和睦家庭一樣”。
團結不是講“一團和氣”,而是要講原則、辨是非基礎上的團結。中國共產黨歷來倡導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批評和自我批評是一劑良藥,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需要勇氣和黨性,需要虛心接受批評的胸懷和氣度。一些人在原則是非面前態度曖昧、一味地和稀泥,針對這些做法,毛澤東積極倡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他在《反對自由主義》一文中強調,我們應積極開展思想斗爭,反對革命集體組織中的自由主義,防止團結渙散、關系松懈、工作消極、“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強調加強黨內和革命團體內的團結,使之成為有利于戰斗的武器。
講團結就是要根除派性。掃除黨內宗派主義的殘余,使黨達到完全團結統一的高度。宗派主義和山頭主義是封建主義的余毒,是革命事業的天敵。派性是一種“小圈子”文化,以小部分人的利益為中心,有親有疏,以派劃線,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團結是一切事業勝利的基本保障,派性是一切事業失敗的重要根源。派性不除,黨性難存,事業就難以持續。因此,要根除派性,扶正社會風氣,確保各項事業的勝利。
講團結就是要實行民主。民主,是指一種政治制度形式。團結,是一種力量的結合。民主和團結是相輔相成、緊密相關的。沒有真正的民主,也就不會有真正的團結,只有緊密地團結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民主的發展。所謂民主團結,就是要在黨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黨內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使黨成為領導中國革命的核心力量。
民主團結精神是隨著革命進程而不斷發展的。井岡山斗爭時期,通過“支部建在連上”、成立“士兵委員會”,在軍隊內部實行民主,加強團結,使民主團結成為新型人民軍隊的標志。軍隊內部官兵平等、親如一家的氣氛,使得官兵思想很快發生了變化,不怕物質生活的艱苦,英勇作戰。正如毛澤東所說:“同樣一個兵,昨天在敵軍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很勇敢,就是民主主義的影響。紅軍像一個火爐,俘虜兵過來馬上就熔化了。中國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義,軍隊也需要民主主義。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制度,將是破壞封建雇傭軍隊的一個重要的武器。”[2]
我軍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自身的民主建設。在政治民主層面:廢除了舊軍隊普遍實行的肉刑,要求官兵政治平等、待遇平等,尊重戰士的民主權利;官兵之間、上下級和同級之間,允許從團結的愿望出發相互批評、相互監督;成立革命軍人委員會,定期和即時召開民主生活會,“給戰士一個說話和出氣的機會”,維護戰士對連隊工作和管理提出建議的權利;干部要虛心傾聽戰士的意見,只要是好的就要無條件采納,只要是對的就要堅決糾正,絕不允許壓制民主、打擊報復等。
在軍事民主層面:發動群眾討論上級交給的某些具體作戰計劃和部分軍事任務,戰后共同總結作戰經驗,在軍事訓練中實行官兵互教。
在經濟民主層面:實行經濟公開和伙食賬目公開,士兵自己管理伙食。士兵參與基層的文化生活、體育生活、社會活動等在內的整個業余生活的民主管理。經濟民主可以有效地防止濫用行政權力、貪污浪費、侵占士兵利益的行為。
軍隊實施三大民主,使廣大官兵獲得了平等的社會地位和民主權利,使官兵之間和同級之間的關系不斷融洽,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的戰斗熱情。
在各個戰爭時期,黨中央帶頭發揚民主團結精神、注重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搞好黨內團結。在政治上,黨的領袖率先垂范,團結自律,“書記和委員之間的關系是少數服從多數”,黨內充滿了民主團結的氣氛,關系十分融洽,為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樹立了榜樣。在軍事上,充分相信和依靠群眾的思想覺悟和創造能力,充分發揮廣大指戰員的聰明才智,尊重群眾,集思廣益,保證了黨的統一領導。
解放戰爭期間,幾百萬國民黨軍隊,擁有新型美式裝備,卻在解放軍摧枯拉朽的攻勢下潰不成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力量對壘,爭權奪利,保全自我;親此疏彼,中央軍和地方軍暗自較勁,相互猜忌,排除異己。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之所以打勝仗,勢如破竹,勝在心勝,勝在團結。在各個歷史時期,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及解放軍的各方面軍、各野戰軍、各地方部隊,為了革命利益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了整體利益可以犧牲局部利益,反對本位主義、宗派主義,譜寫了一曲人類戰爭史上從未有過的團結壯歌。1947年轉戰陜北,彭德懷和賀龍領導的部隊相互融合,團結得像一個人。在淮海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相互支援、相互配合,也團結得像一個人。方志敏在面對國民黨軍隊“追剿”的突圍中,為了緩解兄弟部隊的壓力,主動吸引敵軍的注意力。
團結,源于中華民族獨特的心理特質。越是在危難時刻,中華民族就越團結、越堅強。萬眾一心,就沒有翻不過的山;心手相牽,就沒有跨不過的坎。從革命戰爭年代到新中國成立后的今天,戰風霜斗嚴寒、除災害滅疫情、過雄關越險隘,百年歷史昭示:團結是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重要保證。
注釋
[1]姜廷玉:《淮海戰役:以60萬戰勝80萬的戰爭奇跡》,《軍事史林》2019年第Z1期。
[2]《井岡山斗爭》,《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