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春水綠堪染》:孤篇壓全唐

唐詩中的春天

——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shí)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這首詩被聞一多先生譽(yù)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它的作者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而“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贏得了“孤篇壓全唐”(或者說是“孤篇蓋全唐”)的美譽(yù)。因?yàn)樵娢膶懙煤茫瑥埲籼摦?dāng)時(shí)在帝都長安小有名氣。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三人,因?yàn)槎汲錾陂L江之濱,且不拘禮法、天性灑脫,所以并稱唐代“吳中四士”。這四個(gè)人,雖然是并稱,但張若虛的名氣遠(yuǎn)遠(yuǎn)不及其他三位,以至于他的事跡流傳很少,詩歌也大都散失了,只留下兩篇傳世,《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一篇。

首先,這首詩的題目極具美感。“春”“江”“花”“月”“夜”,其中任何一個(gè)字寫出來都是一幅美好的圖景,這首詩也緊緊圍繞這些美好的事物展開。某個(gè)春天的夜晚,詩人獨(dú)自走在江邊,一輪明月懸掛空中,江水靜靜流淌在月光之下,點(diǎn)綴兩岸的是似錦的春花。面對這樣的景色,張若虛的靈感如泉水般涌上了心頭,于是提筆寫下:“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可以想象一下,我們?nèi)绻窃娙耍媲笆呛泼斓慕曇耙黄_闊,如何寫出這闊大的景象呢?張若虛想到的法子是,以海的遼闊來襯托江水氣勢的宏偉,潮水江水一望無際。在潮水的盡頭,一輪明月冉冉升起,這里詩人用了一個(gè)“生”字,賦予了潮水和明月生命,一下就把它們寫活了。在這樣的明月之下,江水的波瀾都染上了月亮的光芒,星星點(diǎn)點(diǎn),隨著江水綿延千里。這景色不禁讓人感慨:哪里的春江沒有受到這月色的輕撫啊?有春江的地方就有明月,有明月和春江的地方就有這動人心魄的美!

收回遠(yuǎn)望的目光和感慨,看著近處的景色,詩人又寫下:“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芳甸”是指開滿花草的郊野,江水彎彎曲曲地流淌,像臂膀一樣懷抱著花草,叢生的花草都被月光染上了銀輝,就好像剛剛覆蓋上了一層晶瑩剔透的冰珠。空中的飛霜、岸邊的白沙也都和月光融為了一體,目光所及處都是一片柔和的銀白色。

接著,“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兩句描寫了一個(gè)近乎透明的世界,天水相接,無一絲塵埃,唯有一輪明月高高懸掛。澄澈的景色總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澄凈和哲學(xué)上的深思。對著這一輪明月,詩人不禁問自己:“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底是誰最先在江邊看到了這樣美麗的明月,明月又是什么時(shí)候開始照耀著人呢?這樣的問題是無解的。前人寫到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暫時(shí),大多感喟不已。如漢代古詩《回車駕言邁》中說:“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魏晉時(shí)的阮籍也在《詠懷》中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而張若虛的回答并不低沉,他寫道:“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盡管江月永恒而人生短暫,但人的存在也是代代相續(xù)的。年年相似的明月似乎是在等著什么人,這個(gè)人卻一直沒有出現(xiàn)。陪伴它的是什么呢?只有流動的江水。這也恰好呼應(yīng)了上文“孤月輪”中的“孤”字,同時(shí)為下文寫男女分離之苦奠定了感情基調(diào)。

這樣的良辰美景使詩人不由得想到和愛人的分離。“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悠悠而去的白云象征的是離家之后的游子;“扁舟子”寓意游子在外,如風(fēng)浪中的一葉小舟,飄忽不定。古人送別不像我們現(xiàn)在,我們都是送到車站,他們是跟著車船一直送出很遠(yuǎn),直到岔路口才正式分別。“浦”在古代指河流交匯處,“青楓浦”應(yīng)該就是詩人和愛人分別的岔口;“明月樓”則是思婦思念游子的地方。四個(gè)意象將游子的思?xì)w、思婦的盼歸以及當(dāng)時(shí)離別的不舍都生動展現(xiàn)了出來。

詩人的思緒隨著月光進(jìn)入了閨樓,想象此時(shí)心愛的人正在做什么。“可憐樓上月裴回,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月光似乎理解婦人的苦悶,徘徊在閨樓上不愿離去,想要和她做個(gè)伴兒。月色入戶,灑落在梳妝鏡、簾子和搗衣的砧石上。這皎潔的月光雖美,卻勾起了婦人更多相思的愁緒。月光“卷”也卷不去,“拂”也拂不完,一卷一拂既寫出了月光的依人,又將婦人對游子的期盼、久等不歸的惆悵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同時(shí)期的張九齡作詩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shí)。”張若虛也有相似的體驗(yàn),詩中寫道:“此時(shí)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雖然分處兩地,但共處一輪明月之下,月就是信使,傳達(dá)著“我們”彼此相望對方的目光。可是,即使共望一輪明月,也不能相見。詩人只希望能化作一縷月光陪伴在愛人身旁,可是“專業(yè)”的信使——鴻雁和魚龍尚且不能傳達(dá)音信,更何況人呢?古時(shí)候的人想要互通信件是很難的,不像我們現(xiàn)在有郵局、快遞,很方便。當(dāng)時(shí)的驛站也多是用來通報(bào)官方消息的,普通人傳信多是靠回家的同鄉(xiāng)捎帶,難度可想而知。唐代詩人李商隱有首詩這樣說:“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這里的“雙鯉”并不是指兩條吃的鯉魚,而是指書函,古代一種木制裝信函的套子,或雕成魚形或在上面刻有鯉魚形狀的圖案,名叫“鯉魚函”。不但鯉魚可以傳送書信,鴻雁也可以。《漢書·蘇武傳》記載,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在北海牧羊多年。匈奴與漢朝交好后,漢朝使臣要求放回蘇武,匈奴的頭領(lǐng)卻謊稱蘇武已死。一天,漢天子在游獵時(shí),得到一只大雁,發(fā)現(xiàn)它的腳上綁著帛書,上面寫著:蘇武在匈奴部落北方的大湖旁邊。鴻雁從此有了傳遞書信的意義。這首詩用鴻雁、魚龍都不能傳遞書信,襯托出了詩人和婦人相思而不得見的愁苦。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即使睡著了,這種思念也無法排解,昨天夜里詩人還夢到家中水潭里漂著片片的落花。春天伴隨著流動的江水,已經(jīng)快要過去了,可是還不知道什么時(shí)候能夠回家!這時(shí),明月開始向西方落去,這一夜又要過去了,濃濃的海霧彌漫在天地間,月亮也沉進(jìn)霧中沒了蹤跡。從明月“共潮生”寫到“藏海霧”,詩人又挨過去一個(gè)難眠的相思之夜,新的一天就要來了,可與家的距離依舊遙遠(yuǎn),就好像北方的碣石到南方的湘水那么遠(yuǎn),看不到路的盡頭在哪里!不知道昨天有多少在外的游子,伴著皎潔的月光回到了家里。落下去的月亮,帶著詩人的惆悵和思念,將最后的光輝灑在了江兩岸的樹林上。

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在深邃迷離的意境中,將自己的哲學(xué)思考和鄉(xiāng)關(guān)之思寫進(jìn)詩情畫意里,一遍又一遍地抒寫,一遍又一遍地渲染,從而達(dá)到了情、景、理的融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宁省| 永和县| 贵溪市| 中山市| 蕲春县| 缙云县| 望江县| 屏南县| 潢川县| 益阳市| 安阳县| 增城市| 乐昌市| 金山区| 津南区| 静乐县| 光山县| 孙吴县| 辛集市| 黑水县| 苍梧县| 利川市| 潞城市| 西畴县| 乐清市| 花莲市| 南宁市| 虎林市| 富宁县| 辽宁省| 揭西县| 五莲县| 得荣县| 大厂| 平乡县| 东乌珠穆沁旗| 子长县| 乌拉特前旗| 龙山县| 庆阳市| 嘉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