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緒論》:馬克思的“社會”觀

自中國社會進入人類文明的門檻時起,國家(社會)至上的思想就貫穿整個歷史。在傳統中國社會,國家通過血緣宗法制度進行社會整合,國家權力對社會生活進行全方面滲透與支配,國家遮蔽了社會,不存在社會范疇的完整學術觀念。中國傳統社會的特征反映出其一直處于馬克思“三大社會形態”中的第一個階段——一個“人對人的依賴性”社會。比較起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沒有獲得足夠充分的發展。明末清初商品經濟發展,機器生產、分工等逐步出現,個人逐漸從傳統的人群共同體走出來,血緣關系被解構;五四運動帶來的“德先生”“賽先生”讓中國人逐漸接受了科學、民主觀念。傳統社會模式在內外雙重力量的沖擊下已經變得腐朽沒落,中國人被迫開始了艱難的社會轉型。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等,中國人試圖通過西式的資本主義道路來改變命運。但是,西方經濟的中國化、君主立憲制國家與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試驗都宣告失敗。只有借助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人民才重新獲得了自我意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對于社會建設,在城市,國家實行單位制,在農村,國家實行人民公社制,準備“跑步”進入社會主義。對待中國社會的轉型,中國在生產力尚未充分發展的情況下,試圖跨越“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直接進入“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階段。單位制與人民公社制促成了國家與社會的重合,形成了國家與個人構成的兩層社會結構。國家通過行政命令方式進行社會融合,從而形成了一種新型的依賴關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屬于馬克思所謂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社會發展繞不開的歷史必經階段,資本仍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只能在這一基礎上向前延伸,無法跨越。若要走出社會發展的困境,就必須在理論和實踐上厘清國家與社會的關系,重新認識市場、資本的作用,重建社會,在實現“人對物的依賴”的基礎上培養人的獨立自主意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在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中國社會逐步發育并生成。社區自治與村民自治的實行,以及休閑價值的發現,都反映了中國人的個體主體性及其自由的生成與實現。個人的發展則需要社會發展作為平臺。在此進程中,中國社會面臨幾個發展困惑。首先,中國在探索社會變革的道路上,如何正確認識國家與社會的關系?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目標模式是什么?其次,出于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種戰略性思考,中國有必要營建一個健康的經濟社會形態。那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何而來?中國特色的經濟社會形態與西方市民社會有何根本區別?再次,雖然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經濟的飛速發展,但社會發展也潛藏著危機,如存在貧富分化問題等。解決民生問題、建設福利社會是當前的任務,而中國正在建設的福利社會與西方福利社會的本質差別是什么?復次,馬克思明確提出未來“社會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上的,這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要是中國的主要任務,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屬于“人對物的依賴階段”,無法跳過相應的“經濟的社會形態”。在此過程中必須借助資本的力量,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中國社會發展合乎規律的歷史必然。但是,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與西方的市場經濟體制有何不同?最后,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時代,中國從單一政府主體的社會管理向多元主體的社會治理轉變,在此進程中中國如何實現社會治理的目標?當下,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個領域發展和進步的全面要求,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于世界歷史發展有何意義?中國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其本質就是在社會轉型的進程中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之路。根據唯物史觀,社會轉型的實質就是社會發展進程中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的演進與更替。面對上述困惑,馬克思的“社會”觀為中國提供了社會轉型的理論依據,也成為中國分析社會轉型問題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中國必須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從中國自身面臨的實際任務出發,踐行中國特色社會發展觀。

——

馬克思的“社會”觀是考察現代社會的基本出發點,也是其構建真實社會的規范性價值基礎。馬克思的“社會”觀是一個包含了人的實踐活動和個體價值的整體規定,其目標是變革或改造現代社會,進而實現人類社會的徹底解放。

一 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態”理論

馬克思基于唯物史觀視角指出,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具有一般規律。這種一般規律表現為不同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那么,人類社會要經歷幾種社會形態的演進?馬克思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三形態說、四形態說、五形態說等不同的說法。不同的說法都能找到相應的文本依據,也都有其特定的適用對象與解釋范圍。對于中國社會轉型的分析,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態”理論最具針對性。“三大社會形態”理論是馬克思“社會”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理解與把握“三大社會形態”的內涵與其產生的邏輯脈絡,有助于我們認清中國當代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方向。

(一)馬克思“三大社會形態”理論的提出與內涵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因此,家長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狀態隨著商業、奢侈、貨幣、交換價值的發展而沒落下去,現代社會則隨著這些東西同步發展起來?!盵1]在這里,馬克思第一次將整個人類社會歷史劃分為三種社會形態并對之進行論述,但并沒有為之具體命名,只是稱之為“最初的社會形式”“第二大形式”“第三個階段”。顯然,“家長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狀態”屬于“最初的社會形式”,“現代社會”屬于“第二大形式”,“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這段話成為理解馬克思“三大社會形態”的出發點?!叭笊鐣螒B”中第一個社會形態的特點是生產力較為低下,人群關系簡單,是一種“人對人的依賴性”社會。第二個社會形態因為“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而形成“對物的依賴關系”,它是隨著商品、貨幣、交換價值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第三大社會形態的基本特征是社會財富極大化基礎上的個人全面發展與人的自由個性的實現,它依賴第二大社會形態創造的條件實現。馬克思“三大社會形態”中的這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前一階段客觀矛盾運動和自我揚棄的結果,同時前一階段為后一階段創造生成條件。

基于馬克思對這三大社會形態的特征描述,可見馬克思將生產力、經濟關系以及人的發展狀況三個層面有機統一起來對人類社會進行分析。較多學者使用的是從人的發展狀況來命名馬克思“三大社會形態”,即“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基礎上的人的獨立性社會”“自由個性社會”。若從生產力角度命名則為“手工工具時代”“機器時代”“基礎設施時代”。若從經濟關系角度看,三大社會形態對應三大經濟類型,分別是“自然經濟社會”“商品經濟社會”“產品經濟社會”。三個層面相互結合與促進,也推動著三大社會形態的依次演進。對三個層面的理解不可分割,對其中一個層面的討論必須以其他兩個層面為依據。

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三大社會形態”理論就已初顯。馬克思從對“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的批判出發,提出了以“異化的積極揚棄”為核心的共產主義學說。在此演繹過程中,根據勞動關系、人的發展等已可以把社會劃分為封建社會、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只是在這里馬克思主要是從人本主義異化的角度表現出一種并不明朗的社會形態思想。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三大社會形態”的雛形基本確立。馬克思從“現實的個人”出發,通過對社會分工、交往、生產力、生產工具、所有制等進行分析,得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與前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區別,并進一步分析了人類社會發展依次經歷的三大階段,即“自然產生的社會”、“文明創造的社會”和“自由個性的社會”,論及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即“人不是在某一種規定性上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2]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真正實現了人的解放。在這里,馬克思在唯物史觀基礎上對“三大社會形態”做了首次闡述。

基于前期研究基礎,伴隨唯物史觀的創立與運用,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馬克思正式提出了“三大社會形態”理論,科學闡述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二)商品經濟是“三大社會形態”理論不可逾越的階段

商品經濟是“第二大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處于自然經濟向產品經濟的過渡階段,也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在生產力低下的“第一大社會形態”時期,為抵抗自然界的奴役,人們必須“相互依賴”組成共同體才能生存下去。這種共同體最初表現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原始部落、氏族公社等,實質是“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下,生產活動只在狹小的范圍進行,普遍的交往與聯系尚未形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分工與交換逐漸出現。生產力的發展使產品有了剩余,交換逐漸出現;勞動力也在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分工逐漸出現。在分工與交換向“自然的共同體”內部滲透的過程中,“第二大社會形態”逐漸取代“第一大社會形態”,表現為:以交換為特征的商品經濟取代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物的依賴性取代了以血緣為紐帶的人群共同體中人對人的依賴性。正是分工與交換促成了商品經濟的產生與發展,商品經濟也體現為分工與交換的統一?!胺止?、由分工而產生的個人之間的交換,以及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的商品生產……完全改變了先前的整個社會?!盵3]可以看出,商品經濟是一種必然的歷史存在,作為自然經濟發展的內在本質,它一開始就作為一種革命力量瓦解了第一大社會形態和自然經濟而登上歷史舞臺。因為商品經濟的內在必然性,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順應了歷史的發展。一方面滿足了人們生產與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不斷地“滿足和創造著人們的需要”,“刺激人們的消費”,對商品的依賴造成人的孤立,人對人的依賴轉化為對物的全面依賴。

商品經濟作為歷史的必然產物,不可避免地帶來它的副產品——貨幣。正是因為貨幣,人的盈利欲成為文明社會的重大推動力量;也正因為貨幣,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加速了社會的兩極分化。勞動力成為商品后,貨幣轉化為資本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生產著貧困。在商品經濟的作用下,資本使自己滅亡的步伐加快。一方面不斷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另一方面生產的社會化和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并表現為劇烈的外部沖突。但是只要“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沒有形成,商品經濟就有存在的合理性。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遠未達到這種狀況,商品經濟也必然是中國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只有到了能夠滿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財富極為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商品經濟才會被產品經濟所取代。

二 “社會”的歷史性

古往今來,社會作為人的存在形式,一直是思想家們所探究的一個重要主題。最終是馬克思用“三大社會形態”理論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西方古代社會觀

古希臘的智者普羅泰戈拉最早區分了自然與社會,柏拉圖則最早對社會現象進行了系統的思考。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城邦是社會的特殊形態,是為了滿足人們經濟生活需要。城邦(即社會)是最高的善,個人不能代表社會,只有社會能夠代表個人。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自然趨向城邦生活,人是一種政治動物,本性上要求過社會政治生活。在社會(城邦)與人的關系上,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一樣,肯定了社會的優先性??傮w來說,在古希臘時期,人們把社會(城邦)視為一個集群實體,社會超越于個人之上,個人依附于群體而沒有獨立的價值。中世紀基督教的統治使這一時期的思想家們用超自然的力量來說明社會的起源。如奧古斯丁首先區分了“上帝之城”與“世俗之城”,即來世的“理想世界”與現存的“世俗社會”,天主與君主都是人類社會的準則。托馬斯·阿奎那認為社會與國家產生于人性的需要,指出“人天生是個營造社會生活的動物——由于他有許多需要不能單靠自己的力量來求得滿足,他就不得不過社會生活”。[4]但是,在阿奎那那里,法律是上帝的理性,國家與世俗社會都是由神所創,人們必須無條件服從上帝。

總之,從古希臘到中世紀,社會是一個脫離個人、凌駕于個人之上的獨立存在。這兩種社會觀一種認為個人屬于城邦——集群化的自然的社會觀;一種認為個人屬于上帝——神本主義社會觀,二者都只強調社會整體的價值,而忽略了個人的價值。

(二)西方近代社會觀

近代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在思想解放的同時社會實踐能力也大大提升,開始重新探討社會起源及本質問題。近代西方社會觀首先經歷的是一種原子論的社會觀,其主要表現形態為社會契約論。最早提出社會契約論的霍布斯認為,在原始叢林式的自然狀態下,一個個原子式的個人為了確保自己的生存必須轉讓各自的權利給某個人或某個集體,由此締結契約結成國家以保護人們的安全。盡管洛克與盧梭社會契約論的主張與理解與霍布斯不完全相同,但遵循的是同樣的思維進路,即試圖從自然狀態中原子式的個人的主觀結合來說明國家的形成。原子論的社會觀都是預先設定一個人類最初的自然狀態,為了克服自然狀態的缺陷確保生存,個人不得不讓渡自身權利而互相妥協制定契約,從而形成國家。原子論社會觀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由利益沖突導致實體(即國家)取代個人之間的交往而形成的社會,在此意義上,原子論社會觀實質上就是“社會國家化”,這必然導致國家化了的社會凌駕于個人之上,個人主體地位無法體現。隨著生物科學的突飛猛進,有機體社會觀被提出來。如孔德認為社會就如生物的有機體,是一個不可分解的統一體,即社會不能分解為個人。斯賓塞同樣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體,社會各部分相互配合。如同生物進化一樣,社會通過其基本結構與功能的不斷變化而進化著。黑格爾認為整個世界的歷史過程是一個必然過程,由絕對精神決定,即“上帝的計劃”。湯因比則把世界歷史理解為各種文明的興衰過程,他認為各種文明都要經歷起源、生長、衰落、解體這幾個階段。按照湯因比的觀點,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源于人的自然本性。

總體來說,近代西方社會觀也是一種整體論的社會觀,論證了社會是人的存在形式,人無法脫離社會而存在。但是這種對社會的考察外在于人的實踐活動,割裂了人與社會的關系,忽視了人的價值與本質。

(三)唯物史觀視域下“社會”的歷史性

在總結前人對社會起源、發展的認識的基礎上,唯物史觀超越以往自然的、原子式的、先驗的、超驗的社會觀,肯定了社會起源、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規律性,認為:

第一,人類的社會生活必然受客觀歷史規律的制約?!皻v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5]所以,人們的歷史活動總是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這些歷史條件即“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同時也是人們活動的現實基礎。社會正是在這些歷史條件下被一代代人所改變。此外,人們的歷史活動是有目的的、有意識的,但人們活動的結果常常與人們的目的不符。這是因為缺乏實現目的的現實手段,或者是目的一開始就注定實現不了,或者是目的的相互干擾導致行動產生不了預期的結果。現實的結果總是表現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

第二,社會歷史的決定力量是物質生產生活方式。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始終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起決定作用。作為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發展與變革不斷推動著社會關系的變革,推動社會形態的變化與更替。同時,生產力作為一種改造現實社會的物質力量必然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從而表現出自然性特征。所以,馬克思把社會形態的發展演變同時視作一種自然歷史過程。

第三,人們的物質生活生產活動是理解社會歷史過程的鑰匙。不斷重復著的人們的物質生活生產活動是社會歷史的基礎,必須從此出發來探究歷史,而不是從重大歷史事件出發。馬克思正是從人們的物質生活生產活動出發,探討物質的社會關系,并將其作為決定其他社會關系的基礎。當然,人們物質生活生產活動的重復性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地重復活動,前面已說明人們有意識地活動的結果往往與人們的目的和計劃不相符,但總體來說,社會歷史仍在一種普遍性的規律下前行,表現為一種共性。

總之,唯物史觀認為社會起源于人的現實的歷史活動而非某種“先定本質”,正是人們的物質生活生產活動即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的歷史。在此基礎上,唯物史觀進一步形成了社會的歷史進步性認識。

人類社會歷史如同自然界歷史一樣,受到普遍規律的支配。自然界的進化具有方向性,即從簡單、低級向復雜、高級演變,是一個有序化的過程?!皬淖匀皇返慕嵌瓤矗祟愂肥亲匀皇返暮虾跻幝傻难由臁H祟愂纷鳛橐粋€進步過程的性質以及進步的基本方向,是由自然史提供基礎的。”[6]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總體上表現為在人們物質生活生產基礎上的進化過程。在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人作為歷史活動主體,區別于動物的地方就在于人能夠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與改變客觀世界,并根據自己的意愿創造未來,所以,馬克思指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7]與此同時,社會的演進呈現出一種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而非直線式或單線式。一方面,社會的發展總是通過歷史單位的興盛與衰亡呈現螺旋式上升;另一方面,在社會歷史的總體進步中伴隨著些許相應的、側面的后退,但進步仍是總體趨勢??傊?,“三大社會形態”鮮明地體現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呈現出歷史性特征。

“三大社會形態”的演進是一個客觀必然過程。人的依賴性社會,是人發展的第一形態,是一種在生產能力低下階段人類自然、自發的狀態,生產工具簡單,生產能力有限,生產范圍狹小,幾乎不存在所謂的商品交換。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社會是第二形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勞動工具的改進、分工的產生,這一階段已經形成普遍的交換關系與多方面的需求體系,自然經濟轉換為商品經濟,商品交換已在社會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第三形態是自由個性社會,這一階段強調以人類共同社會生產能力為財富基礎的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在此階段由于物質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個人不再屈從于強制性的社會分工,而是自由流動于社會活動各領域,個人能力得到全面發展。所以,“三大社會形態”是一個由生產力發展所決定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從低級向高級的客觀發展態勢。

三 馬克思對現代社會的肯定與批判

馬克思“社會”觀的基本視域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進行肯定與批判的基礎上,并以此為基礎為未來社會尋找“可能生活”的形態。

(一)馬克思對現代社會的肯定

首先,現代社會推動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以富有激情的語言描述了現代社會的創造性力量:“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盵8]與生產力的發展相伴的是貨幣、資本的主體地位的確立,生產力的發展“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9]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打破了行業之間、國家之間的孤立狀態。正是資本主義社會使歷史變成了世界歷史。馬克思對現代社會成果的認可也對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起到了關鍵作用。

其次,馬克思真實感受到了“生產力”的不斷創造與增長以及貨幣與資本所帶來的“祛魅”成果,“一切等級的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資本主義社會把真實的“社會關系”展現在人們面前,消滅了宗教、道德等意識形態所掩蓋的等級秩序。資本改變了封建等級關系,打破了身份枷鎖,并按自己的面貌創設了一個新世界。個人自由得到表達,個人世俗趣興也獲得了自由空間。

(二)馬克思對現代社會的批判

首先,馬克思通過對“勞動”概念的分析揭示了現代社會生活的實踐特征,即“異化”的“勞動關系”,揭示了私有財產的本質,進而有力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非人的社會生活?!暗谝?,工人對勞動產品這個異己的、統治著他的對象的關系。這種關系同時也是工人對感性的外部世界、對自然對象——異己的與他敵對的世界——的關系。第二,在勞動過程中勞動對生產行為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工人對他自己的活動——一種異己的、不屬于他的活動——的關系?!盵10]馬克思通過深入考察“異化勞動”指出,正是勞動異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異化狀態得以產生。正是通過異化勞動,人在生產生產對象的同時也生產著與他人的關系。這一外在于工人的生活并對工人實施奴役的就是私有財產,轉化為人的形象就是資本家。這種所謂的私有財產關系實質上是更深層的“依賴關系”,也更深刻地揭示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的“異化”“奴役”的本質。

其次,馬克思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合法的“等價交換”背后是“權力關系”。在一個“神圣形象消解”的時代,資產階級借助美好的口號達到人對人支配的另外一個高度。借助于“等價交換”,使貨幣從原來一個可能通約的概念上升為一種神性的東西。貨幣這種權力關系體現在資本的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成為凌駕于現實的社會權力,個人則屈從于資本的至上權力。在資本駕馭下,資本家對財富的掠奪更加瘋狂,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愈益緊張,導致政治失信與市場失靈,最終將導致社會失陷。

最后,馬克思揭示了在抽象的資本邏輯統治下個人的物化的存在。“資本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力?!盵11]這個勞動的特定性質就是“抽象的人類勞動”。抽象勞動反映了資本的本質是在交換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通過物與物的關系表現出來。抽象勞動的普遍化形塑了普遍化的資本,進而成為統攝一切社會生活的力量,個體存在要服從資本邏輯,個體存在的價值被轉換為物的價值,個體之間的關系在深層次上就表現為物的關系,而整個社會本身變成了物化的商品世界。于是,“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12]。

馬克思對現代社會的批判建立在現實的物質基礎之上,因為資本無限追逐利潤的魔力,資產階級也被資本綁架而無法控制生產力的巨大力量。“現代的資產階級社會,連同它的資產階級的生產和交換關系,連同它的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曾經象魔術一樣造成了極其龐大的生產和交換資料,現在它卻象一個魔術士那樣不能再對付他自己用符咒呼喚出來的魔鬼了?!盵13]當資本主義社會無法解決自身的問題與矛盾時,馬克思指出只有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消滅私有財產,才能夠實現真正的人類解放。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2頁。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37頁。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93頁。

[4]〔意〕托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選》,馬清槐譯,商務印書館,1982,第44頁。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44~545頁。

[6]莊國雄、馬擁軍、孫承叔:《歷史哲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第141頁。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95頁。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6頁。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66頁。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60頁。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30頁。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6頁。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第47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县| 通许县| 云浮市| 禹城市| 原平市| 长沙市| 息烽县| 右玉县| 泰宁县| 安阳县| 贵德县| 财经| 新闻| 象山县| 石楼县| 洛宁县| 诏安县| 吉安市| 离岛区| 页游| 镶黄旗| 什邡市| 邹平县| 呼玛县| 固阳县| 修武县| 枞阳县| 牡丹江市| 阿勒泰市| 玛沁县| 海丰县| 横峰县| 鄢陵县| 章丘市| 丽江市| 平南县| 长乐市| 呼图壁县| 青神县| 双辽市| 乐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