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展覽作品的爭議
- 從手工大佬到科技巨頭
- 花農Y
- 3159字
- 2025-06-29 06:55:00
與外部游客區的喧囂不同,工作區域安靜而有序,墻上掛滿了各種圖紙和排期表。
會議室里,幾位組委會成員已經就座。見他們進來,一位頭發花白、戴著金絲眼鏡的老者站起身:
“歡迎歡迎!我是華夏館的趙明德,這幾位是組委會的成員以及我的同事。”
牛榆上前一步,得體地介紹了團隊成員。
老王則適時地遞上了精心準備的資料冊,里面是牛飛所有作品的詳細介紹和網絡數據。
一輪寒暄后,大家落座。
幾位工作人員也將投影儀調試好,投影儀亮起。
顯示出華夏館的平面圖。小李拿起激光筆,指向一個標紅的區域。
“牛飛老師的展區在這里,面積有幾十平方米,位于智慧長河板塊的邊緣一些的位置。
對于這個,很抱歉,畢竟世博會已經開始了一個多月了,之前的規劃和準備都比較詳細而完善,可以變動的區域不多。
現在指定的這個位置還是經過領導們特別批準,然后想了各種辦法協調出來的。
根據我們之前的溝通,初步確定的展品包括...”
隨著小李的講解,一張張展品圖片在屏幕上閃過:
逼真的秦劍和越王勾踐劍復制品、精巧的諸葛連弩模型、能夠實際運轉的木牛流馬、飄浮的孔明燈裝置,先秦戰車等...
這些都是飛牛工作室的得意之作,融合了傳統工藝和現代工程技術。
小李對飛牛工作室展覽的規劃和布局進行了說明,期間也考慮到了部分大件比較占地方,同時還要考慮觀眾的流動以及參觀順序,還有展品、工作人員和觀眾的互動。方案非常的詳盡合理。
規劃介紹一條條通過,會議室內的眾人大都沒什么異議。少數提出的意見都是小問題,很快就協商解決了。
……
“但是,”小李的語調突然變得有些猶豫,“關于'人類第一輛汽車'和'鋼鐵俠戰甲'這兩種作品,我們內部還有些不同意見。”
會議室里的氣氛產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這兩件作品確實很有創意,特別是鋼鐵俠戰甲,結合你們先期發布的視頻作品,以及近期全球大熱的鋼鐵俠電影。
從視覺效果上來看非常震撼。但從主題契合度來看...”
展覽部的王主任接過話頭:
“華夏館的核心是展示中華文明的智慧和成就。
一輛概念汽車和一套科幻電影里的裝甲,是否偏離了這個主題?”
一位中年女性也推了推眼鏡,說道:
“我是傳統文化組的組長周敏。牛先生復原的越王勾踐劍仿品和先秦戰車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完全符合我們對華夏古代科技文明的展示要求。
但汽車和鋼鐵俠這兩種作品與華夏傳統文化有什么關系?
放在華夏館真的合適嗎?”
聽到上面的話語,牛飛感覺有些緊張。
對那兩件作品他可是花費了很多的心力創作,是對外輿論宣傳最重要的引人利器之一。他可舍不得把這兩件作品排除在外。
只見大哥牛榆沉穩地開口:
“趙館長,王主任,周組長,還有各位。我理解你們的顧慮。
科技發展自有它的脈絡,我們華夏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科技方面也長期處于領先地位。
但不得不承認,近兩三百年以來,我們處于了暫時落后的境地。目前的我們正在努力追趕。車輛的發展也在此列。
就我們工作室的產品,也是按照這個脈絡發展,從先秦戰車,獨輪車,馬車再到西方的人類第1輛汽車。
承認別人的優秀也能更好的發展我們自己。
而且從傳播效果來看,這兩件作品在國內外社交媒體上的反響最為熱烈。
它們就像一座橋梁,讓年輕人和對華夏文化不熟悉的外國觀眾,能夠通過這些熟悉的現代符號,對科技的發展追根溯源,進而了解背后的華夏科技文化的發展對世界作出的貢獻,乃至更多地主動去了解華夏傳統文化。”
老王也迅速調出電腦上的數據進行展示:
“這是過去幾個月的數據分析。
最新的鋼鐵俠戰甲相關視頻的完播率極高,而且各種數據還在不斷上漲之中。
借著鋼鐵俠電影全球大熱的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了我們的視頻作品,由此引發興趣,形成了更多的評論和關注。
也由此讓更多的人產生了好奇,帶動了之前的相關視頻的播放。變相傳播了華夏文化。
人類第一輛汽車針對的觀眾都是國外大量的手工愛好者和機械發燒友,再加上國外很多發達國家汽車的普及率很高,多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汽車文化。
這種科技巡禮式的追根溯源,受眾非常的廣泛。
同時除了各大視頻平臺,在Facebook和Twitter上也形成了熱烈的討論和分享。
我們工作室的賬號和其它的視頻內容正在帶動一股華夏風的熱潮。
很多外國網友看過諸葛連弩都覺得這就是現代機槍的原型。
看過木牛流馬和之前的其他視頻,都在詢問華夏古代的機械發明,驚嘆于華夏古代科技的發展……”
文化組的周組長突然插話:
“但世博會不是網紅打卡地,我們也要考慮展品的文化嚴肅性。”
會議室陷入短暫的沉默。
牛飛感覺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自己身上。
他深吸一口氣,站了起來。
“各位老師,”他的聲音比想象中穩定,
“我制作這些作品,都是有文化延續性的。”
最初,這只是我的個人手工愛好。
但漸漸的,也同時是為了解答我自己的一個疑問,如果華夏古代的科技傳承沒有中斷,沒有經歷那些浩劫,現在會發展成什么樣子?
《墨子》記載的公輸般能造木鳶,戰國,甚至周朝以前的商代就已經有了木質戰車。
三國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其實獨輪車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投入在了人們的生產活動之中!
如果這些技術持續發展,會不會有我們自己的'汽車'和'機甲'呢?”
他停頓了一下,看到趙館長若有所思的表情,繼續道:
“這兩件爭議作品,表面看是現代科技產物,是吸引國內外觀眾的鉤子。
但他們其實也是對于科技文化的一種巡禮和傳承。
全世界的科技文化的發展都不可能是一下子就蹦出來,都是有歷史發展脈絡的。
就比如造紙術以及火藥火器的發展,即使現在的西方很多人不承認。
但那些歷史記載和證據,都會將本源指向古老的華夏。
而這兩項對現代科技的發展究竟產生了怎么樣的巨大作用,自然不言而喻!
這也是我們在國外發展的初衷之一。
目前的華夏正在走向世界,文化宣傳也需要跟隨,不能太過落后不是?
我相信國家四處開展的孔子學院,目的也不外如是吧!”
小李的眼睛亮了起來:
“這樣的文化宣傳方式,其實是一種文化想象力的延伸!用現代人熟悉的符號,重新介紹和詮釋華夏古代科技的重要性。”
趙館長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有意思。小周啊,我們是不是有時候對'傳統'的理解太狹隘了?
文化是流動的,創新本就是傳統的一部分。”
周敏仍有些猶豫:
“但普通觀眾能理解這種聯系嗎?會不會顯得不倫不類?”
“這正是世博會的意義所在,”小李反駁道,
“向世界展示一個既尊重傳統又勇于創新的華夏形象。從數據看,這兩件作品在年輕人中特別受歡迎。”
……
討論逐漸熱烈起來。
支持方認為這種創新表達能吸引更多年輕觀眾;
反對方則堅持華夏館應當保持傳統文化的純粹性。
本來就熱烈的爭論過程中,牛飛又再次添加了其他的因素:
“各位領導,除了汽車和鋼鐵俠戰甲外,我還想為咱們的展覽添加一個作品。那就是我改裝的手扶壓草機。
這件看似不太搭調的樸實工具,是我設計用來在治理沙漠的過程中,用于壓制草方格防風固沙的機器。
通過這個手扶壓草機為引子,來介紹我們華夏人民對于毛烏素沙漠幾十年如一日的治理征服的偉大歷程。
利用世博會的平臺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宣傳我們對環境的重視和治理。為以后的治沙工作爭取更多的資源和機會。
毛烏素沙漠的綠色革命,是在國家領導下的生態治理奇跡。
從1950年國家將治沙納入三北防護林戰略起,一代代治沙人用草方格技術鎖住流動沙丘,以飛播造林創造綠色長城。
石光銀、牛玉琴等模范帶領群眾推平800多座沙丘,榆林補浪河女子民兵連用青春筑起生態屏障,將森林覆蓋率大大提升,讓黃河年輸沙量銳減上億噸。
我們想通過從改裝專用機械,提高治沙效率這一微觀切口,向世界展示華夏的方案。
既有人工草方格固沙這樣的“土辦法”,也要朝著高科技高效率發展。
既體現“久久為功”的愚公精神,更彰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東方智慧。
我們對環境的治理從來都是無比重視的。
所以我建議在世博會現場添加手扶壓草機的實物展覽,通過配合治沙過程的介紹影像,讓國際觀眾直觀感受華夏如何將沙漠變成綠洲的豐功偉業。
眾人面面相覷,沒想到牛飛又突然增加了這么一出。
不過大家也都感受到了他的那一顆純粹的心。
由此也帶來了更多的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