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硬核技術+歷史深度+家國情懷+萌妹笑點
- 從手工大佬到科技巨頭
- 花農Y
- 3178字
- 2025-06-21 11:30:00
素材拍攝完成,視頻開始進入后期制作階段。這天,老宅工作室院子里的大榆樹下,夏日午后的陽光透過茂密的枝葉灑下了點點光影。
牛飛和老王兩人剛吃完二姨送來的涼皮和肉夾饃,正捧著大茶缸子喝水消食。阿城拍攝的“人類第一輛汽車”復刻素材都在旁邊的筆記本電腦里。
老王打了個飽嗝,滿足地拍了拍肚子,眼睛瞄著電腦屏幕上牛飛在車床前火花四濺的鏡頭。
“飛哥,這硬核部分絕對炸裂!老外看了都得跪。”
“不過,光看咱們吭哧吭哧造,觀眾可能就圖個熱鬧。尤其是國外觀眾,對這段歷史背景不清楚的,可能get不到這第一輛汽車的分量啊。”
他用油膩的手指戳了戳屏幕,“咱得加點料,加點歷史背景的佐料,把這車的來龍去脈,它在人類工業史上是啥地位,給觀眾捋捋清楚。”
牛飛手里無意識地揉著一片榆樹葉。他這幾天查閱資料,腦子里塞滿了信息。
“嗯,老王你說得對。光復刻出來還不夠,還得讓人明白它為什么重要。”
他頓了頓,眼神放空,似乎在整理思緒,“我查了好多資料,越查越覺得,這人類第一輛汽車背后,其實藏著德國制造從土鱉逆襲成大佬的整個路子。跟咱們現在…有點像,又不太一樣。”
“哦?仔細說說!”老王來了精神,把茶缸子往旁邊小凳上一放,摸出皺巴巴的筆記本和一支快沒水的圓珠筆。他知道牛飛一旦開始琢磨技術歷史,總能冒出些硬核觀點。
“你看啊老王,”牛飛坐直了身體,葉子也不揉了,
“咱現在造這車,用的是維修廠的設備,靠的是到處都能查到的資料,以及自己手工死磕精度。但本茨他們當年能搞出來,可不是憑空蹦出來的。
德國制造,現在牛吧?精密、可靠、工匠精神,金字招牌。
可你猜怎么著?一百多年前,它也是個‘山寨大戶’,名聲可臭了!”
“山寨?”老王一愣,這個詞兒他熟,“德國佬也抄作業?”
“何止是抄!”牛飛嘴角扯了扯,帶著點“原來你也栽過跟頭”的微妙感慨,
“19世紀那會兒,英國、法國工業革命都搞完了,牛得很。德國呢?還是個農業國,工業技術落后人家幾十年。
咋辦?學唄!學得還特別實在,就是直接仿造英國貨,做得差點,但賣得特別便宜,滿世界傾銷。
搞得英國人煩死了,1887年專門弄了個《商標法》,規定所有德國進口的東西,必須打上‘Made in Germany’的標簽!
你猜為啥?不是為了宣傳,是為了提醒大家,‘小心!這是劣質的德國貨!別跟咱大英的優質產品搞混了!’”
“臥槽!”老王差點被口水嗆著,
“這么狠?強制貼恥辱標簽啊!這不就跟現在網上噴‘某國貨是山寨垃圾’一個性質?”
“對!相當于就是那個年代的網絡暴力!”牛飛點頭,
“這事兒對當時的德國人刺激可大了。‘Made in Germany’從出生那天起,就是個帶著侮辱性的標簽。你說憋屈不憋屈?”
老王咂摸著嘴:“那后來呢?咋就翻身了?”
“知恥而后勇唄!”牛飛語氣里帶著一絲敬佩,
“德國人痛定思痛,開始玩真的了,搞了一套組合拳,硬是把這恥辱標簽打成了金字招牌。
……
這整個逆襲的過程,我覺得特別值得咱們現在琢磨琢磨。”
“第一拳,砸在教育上。”牛飛掰著手指頭,
“他們搞了個‘雙元制’職業教育,牛逼在哪?學生一半時間在學校學理論,一半時間直接進工廠當學徒,跟著老師傅真刀真槍地干!培養出來的不是書呆子,是實打實的高素質技術工人。
這種工匠底子,是精密制造的基礎。咱們現在喊工匠精神,但好的技工培養體系,感覺還是差了點火候。”
老王刷刷地記著:“嗯嗯,這個好!可以剪點德國老工廠學徒的紀錄片畫面配上,對比咱們技校現狀…點到為止就行。”
……
“第二拳,標準化。”牛飛繼續說,
“他們成立了個叫‘德意志帝國標準化學會’的機構(后來叫DIN),干啥的?就是給各行各業的產品定規矩!螺絲擰幾圈,齒輪公差多少,材料用什么,統統給你定死。
這就保證了不同廠子、不同工人造出來的東西,質量都一個樣,穩定可靠,就跟咱們的秦朝老祖宗們一樣。
咱們現在很多企業,標準也有,但執行起來…你懂的,有時候就是‘差不多得了’。”
“第三拳,死磕創新和質量。”
牛飛眼神銳利起來,“不再滿足于仿造便宜貨了。國家支持搞研發,企業舍得在技術、在質量上投錢投人。特別是那些中小企業,不貪大求全,就盯著一個細分領域,比如專門造某種閥門、某種軸承的,往死里研究,做到世界第一!
這就是他們所謂的隱形冠軍,看著不起眼,但離了它全球產業鏈都得卡殼。這種專注和深耕,咱們現在是特別需要的。”
……
老王聽得入神,筆尖在本子上飛快移動:“隱形冠軍…細分領域…這個角度絕了!可以再找點例子,比如德國某個小鎮上,專做汽車雨刷器里面的一個小彈簧,做到全球第一的公司等等。還可以跟咱們視頻里你死磕那個0.05毫米精度的齒輪呼應上!”
“對!”牛飛越說越有共鳴,
“還有啊,他們特別重視基礎研究。大學、研究所扎扎實實搞理論突破,企業再把這些成果轉化成產品。從山寨到自主創新,這條路他們走了幾十年上百年。你再看看2010年現在的咱們…”
牛飛嘆了口氣,語氣復雜,“世界工廠名頭響,啥都能造,量大管飽,成本控制全球第一。這很牛,真的!但問題也很明顯。”
“大而不強?”老王試探著問。
“對!”牛飛肯定道,
“很多核心的東西,高精尖的零件、頂尖的發動機、最精密的機床芯片,還是被卡脖子。
就像我復刻的這臺老爺車,發動機原理是人家奠定的,精密加工的基礎是人家百年積累的。咱們現在造車是厲害,滿大街的跑,但最核心的東西呢?咱們的優勢在規模、在速度、在吃苦耐勞的拼勁上。
但在基礎研究的深度、核心技術的掌控、高端精密制造的絕對實力、世界級的工業標準制定權,還有頂尖技術工人的系統化培養這些地基上,跟巔峰期的德國比,差距可不小。
咱們有點像…嗯…跑得很快,但腳下明顯有點虛,還需要時間把身體和路基都夯得更實才行。”
……
老王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所以,咱們在視頻里加這段德國制造的歷史,特別是那個恥辱標簽和翻身仗,不是為了吹德國佬有多牛,是為了給觀眾,尤其是國內觀眾提個醒?
讓大家看到,一個制造強國的崛起,光靠快和便宜還不行,得靠教育打底子、標準立規矩、創新當引擎、質量是生命,還得有在細分領域死磕到底的隱形冠軍精神?”
“就是這個意思!老王你總結的很好啊?”牛飛一拍大腿,
“還得加上時間!德國制造不是一夜成神的,人家也是從坑里爬出來的,花了百八十年補課、積累、沉淀。
咱們現在搞轉型升級、創新驅動。方向絕對正確,但也急不得。得沉下心來,像治沙種樹一樣,把基礎研究、核心技術、人才培養、質量體系這些根扎深了。不能老想著彎道超車,有時候‘慢’一點,把基礎打牢了,反而是真正的‘快’。”
老王興奮地搓著手:“明白了!這佐料加得值!視頻的結構可以這樣來:開頭還是你火花帶閃電的硬核制造,吊足胃口。
中間穿插德國制造這段逆襲史,用歷史資料畫面、動畫圖示,配上旁白講清楚恥辱標簽、教育體系、標準化、隱形冠軍這幾個關鍵點。重點突出那個1887年強制標注‘Made in Germany’的戲劇性轉折!
然后,很自然地過渡到對咱們2010年制造業現狀的思考。肯定咱們世界工廠的成就,但也點出在基礎、核心、精度、標準上的差距和努力方向。
最后,再回到咱們這輛成功復刻、能在現代城市里‘突突’跑的老爺車,配上朵朵戴花、肖老師說‘慢得剛剛好’這些溫馨有趣的鏡頭。
結尾再升華:致敬開創者,思考傳承路,華夏制造,既要速度,更要深度與精度,未來可期!”
……
牛飛端起茶缸,和老王碰了一下:“行!就這么干。讓觀眾不僅看個熱鬧,還能咂摸出點味道來。讓老外看看咱們的手藝和思考,也讓咱們自己人,別光顧著高興啥都能造,還得想想怎么造得更好、造得更強、造出別人造不了的核心東西。”
老王灌了一大口水,嘿嘿一笑:“飛哥,你這哪是手工大佬,你這是‘工業哲學佬’啊!這期視頻,硬核技術+歷史深度+家國情懷+萌妹笑點,齊活了!絕對又是王炸!”他仿佛已經看到播放量飆升的畫面,樂得見牙不見眼。
斑駁的樹影下,關于鋼鐵、齒輪、歷史與未來的討論暫時告一段落,只剩下遠處傳來的幾聲蟬鳴。
這輛復刻的1886年三輪汽車,不僅將是一段精湛工藝的展示,更將承載起一段跨越時空的工業思考,駛向無數觀眾的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