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懂貓的方式愛貓
- 喜樂爸
- 2628字
- 2025-05-26 17:57:18
第四節
貓咪遷徙史
根據mtDNA序列的地理和年代數據對比,家貓的祖先——非洲野貓其實在新石器時代之前就已經擴散到歐洲的東南部地區。但是對比如今家貓的基因庫,新月沃地的黎凡特地區和古埃及是母系基因最突出的兩個地區,黎凡特是目前所知最早馴化家貓的地方,古埃及的貓咪則擴散到全世界,其模式和范圍清晰地顯示出擴散和海陸貿易線路有關系。
追蹤mtDNA庫,我們發現,紅海西岸的海港貝勒尼斯(Berenike)很可能是非洲野貓進入古埃及的方向;此后,經古埃及人馴化的非洲野貓在地中海文化——包括腓尼基人(被古埃及人稱為“貓賊”)、迦太基人、希臘人、伊特拉斯坎人和羅馬人——當中越來越受歡迎,貓咪成為遠航貿易船上控制鼠患的重要工具。盡管古埃及人有禁令貓咪不允許出口,但是繁忙的海上貿易還是引發了貓咪從地中海開始的傳播。這些貿易線路包含了地中海沿岸的航海路線,往北一直到北歐維京人的港口,往南通往紅海和印度洋,往東則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繼續追蹤mtDNA庫,我們發現,最早在公元前8世紀,兩只在土耳其、一只在約旦和兩只在保加利亞發現的貓,都屬于羅馬時代從古埃及擴散而來的家貓。這種擴散趨勢從公元5世紀開始更為明顯:研究人員檢測了41只公元8世紀以前歐洲地區的貓,其中18只西南亞的貓都是從古埃及擴散而來;5世紀到13世紀歐洲地區的貓,自古埃及擴散而來的比例高達78%。
在公元前2100~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遺跡中也曾經挖掘出野貓的骸骨,比如查努達羅遺址(Chanudaro)的泥磚中就保存了一只被狗追趕的貓的腳印。有研究人員猜測,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有可能馴化過當地的野貓,例如早在5000年前的梵文著作里就有相關描述。不過,現在印度的家貓顯然是后期從古埃及擴散而來,考古學上明確發現的最早的印度家貓只能追溯到公元前200年前。在巴勒斯坦的拉吉遺址(Lachish)還發現一尊象牙雕刻的貓咪雕像,時間約為公元前1700年。歷史上,古埃及和巴勒斯坦地區在這一時期有著相當緊密的商業聯系,所以很有可能貓咪是跟著古埃及商人擴散到當地的。愛琴海克里特島上也發現過一幅壁畫和一個單獨的貓頭陶器,大約出自公元前1500~前1100年的米諾斯文明晚期。同巴勒斯坦一樣,該地區當時與古埃及有著密切的商業聯系。
雖然7700年前東南歐就已經發現從新月沃地擴散而來的非洲野貓,但是我們知道現代的家貓主要是從古埃及再次馴化的結果。在意大利,人們從公元前5世紀至前4世紀初(2400~2500年前)的伊特拉斯坎考古遺址中(主要范圍在亞平寧半島的中北部)發現了馴養貓或早期家養貓的歷史證據,它們可能是由腓尼基商人進口的;同時期,希臘人將貓引入意大利南部,公元前1世紀的那不勒斯,一幅馬賽克壁畫描繪了貓捕捉一只鳥的畫面。總的來說,在公元4世紀以前,貓對歐洲人來說主要是一種異國寵物,而不是用來控制鼠患的。但是由于地中海文化繁忙的海上貿易,家貓在歐洲南部沿海地區似乎已經是比較常見的動物。
貓通往歐洲大陸的傳播之路,則是羅馬人將古埃及變為其行省、貓開始與宗教脫離關系之后開啟的,后期的大部分家貓遺骸也主要是在羅馬人定居點發現的。公元4世紀中期,家貓出現在英國,到了10世紀,整個歐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基本都有貓的身影了。我們從貓的花色中也能窺見這種遷徙歷程。科學家檢測了和性別有關的橙色突變體,原始的非洲野貓、早期的家貓主要長有灰褐色鯖魚紋,這樣的花色在野外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但是古埃及開始出現橙色的貓(即橘貓、橘白、三花、玳瑁等花色),可能是出于人類的偏好,這種本不占優勢的花色被保留下來,并被維京人擴散到其他地方去,例如后來的英國北部、北歐地區、德國、法國等地。類似的例子還有,一種斑點狀虎斑變種的基因曾沿著塞納河和羅納河河谷在10世紀的法國傳播。
我們換一個方向,將目光移向東方。隨著遍及歐亞大陸甚至遠達北非和東非的長途貿易線路網——絲綢之路的發展,貓咪一路到達中國,時間大約是公元前200年。最早對“貓”的記載出現在西周《詩經》的《大雅·韓奕》中:“有熊有羆,有貓有虎。”但此處“貓”和熊虎并列,一般認為這里指的并不是家貓。戰國的《莊子·秋水》中提到“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貍狌”,這里的貍狌在古代一般指的是野貓,不過也有人認為日馳千里顯然指的是千里馬,那么對應的就不應該是野貓,而是家貓。到了西漢時期,《禮記·郊特牲》中記載:“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結合考古證據來看,這里的貓很可能指的就是現代家貓了。1974年,北京大葆臺西漢墓就出土了貓骨,經研究認為其符合家貓特征,且個體較大,推測其很可能是人為飼養的寵物。這是國內首次出土的家貓貓骨。
目前關于中國人馴養貓的早期文獻資料,比較可靠的見于唐代。如《舊唐書·五行志》記載,“隴右汧源縣軍士趙貴家,貓鼠同乳,不相害,節度使朱泚籠之以獻。”《朝野僉載》是唐代張鷟所撰筆記小說,多為武后朝事,其中就記載了武則天將貓和鸚鵡一起喂養:“貓兒饑,遂咬殺鸚武以餐之。”《魏書·太武五王傳》記載,在“太武皇帝十一男”中,有名“貓兒”的,由此可見當時很可能已經將貓當作寵物來飼養。
宋代也有大量與貓有關的詩文,例如黃庭堅的《乞貓》:
劉一止也在《從謝仲謙乞貓一首》中寫到捕鼠大將:
清代,《貓乘》《貓苑》儼然成了當時的吸貓寶典。例如《貓乘》中《便民圖·相貓法》一篇就記載了如何挑選貓:
現在我們將目光繼續往東。直到公元1400年左右,家貓才從中國傳至日本;在此之前,日本的考古發掘沒有關于家貓的記錄。在太平洋其他地區,家貓的擴散則較晚。中世紀末期,家貓隨著印度尼西亞的商船達到澳大利亞西北部和新幾內亞,18世紀末的歐洲移民則將家貓帶到了澳大利亞東部和新西蘭。

注釋:
[1] 銜蟬是古人對貓的別稱,也特指通體純色但嘴邊有異色花紋的貓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