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守主義:為傳統而戰
- (美)埃德蒙·福西特
- 4304字
- 2025-05-27 09:56:29
iv.以革命阻止革命:麥迪遜與其他美國人
左翼指責1776年美國革命的支持者,認為他們支持美國革命卻反對1789年法國革命,這是自相矛盾的。這種指責在整個大西洋世界都司空見慣,在歐洲它將矛頭指向了伯克,在美國則受到杰斐遜式反聯邦黨人的追捧。右翼需要對這種指責作出回應;對此,根茨的回答充滿了學究氣和律師風格。在他看來,美國革命是防御性的,法國革命是進攻性的。美國人是要保衛自己已經享有卻遭到英國損害或削減的權利,其革命目標是明確的和有節制的。革命在北美各殖民地內部并未引發多少反抗,而對獨立的廣泛支持促成了國家的建立。法國革命則恰好相反:革命者篡奪了權力,踐踏了權利;革命缺乏明確的目標,“成千上萬種不同方向始終彼此沖突”;革命者不僅未能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反而激起了群起反抗,將整個國家拖入內戰的深淵。美法革命之判然有別為保守主義提供了智識上的武器。
事實上,美國人對法國革命的反應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和變化的。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和古弗尼爾·莫里斯(Gouverneur Morris)當時都在巴黎,他們對法國革命的反應與根茨截然不同。杰斐遜在1785年至1789年擔任美國駐法公使,并在1786年與富蘭克林和亞當斯共同參加了與歐洲強國之間的貿易和外交條約談判。法國革命的爆發令杰斐遜振奮不已,他相信“人的理智”以及人“進行自我治理的能力”。如果理性能夠發揮作用,那么杰斐遜相信他正在目睹“歐洲自由的第一個篇章”(1789年8月)。杰斐遜并不認為過去是一種束縛,他與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都相信“這個地球在用益權上是屬于在世者的”。
杰斐遜認為發生在法國和美國的事件是民眾抵抗的一種表達。就在兩年前,馬薩諸塞州爆發了一起因債務負擔而引發的鄉民武裝叛亂,叛亂者攻擊了一座稅務局(16),這使新大陸的富人和權勢者感到恐慌,但杰斐遜對此安之若素。他在1787年2月寫給友人的信中如此漫不經心地寫道:“我喜歡不時發生一次小小的叛亂。它好似大氣中的暴風雨一樣。”(17)在杰斐遜看來,政府是對人民自由的威脅。在1787年晚些時候的一封信中,當談到一般意義上的民眾動亂時,他這樣寫道:要時不時警告統治者人民“保持著反抗的精神”。這種回答并不意味著暴力,而是和解。杰斐遜在1787年11月寫道:“讓他們拿起武器吧!補救之道在于讓他們弄清事實,赦免他們和撫慰他們。在一兩百年內喪失少數生命有什么要緊呢?自由之樹必須時時用愛國者和暴君的血來澆灌。它是自由之樹的天然肥料?!?a href="chapter001_0004.xhtml#jz_01_019" id="jzyy_01_019">(18)
1789年5月,時任美國駐法公使的杰斐遜滿懷熱情地參加了法國三級會議。在寫給國內詹姆斯·麥迪遜的信中,杰斐遜表達了他對法國人的共同事業感的看法:“我們的行進軌跡在每一個場合都被看作法國人學習的榜樣?!泵绹鴳椃ū划斪鳌啊妒ソ洝芬粯樱梢越忉尩豢少|疑”。杰斐遜與拉法耶特侯爵(Marquis de Lafayette)一道,開始為法國起草一份權利宣言。
當杰斐遜在1789年秋返回美國后,接替他擔任美國駐法公使的是持君主立憲立場的富裕的紐約人莫里斯(1752—1816年)(19)。莫里斯在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上頻頻發言,并擔任制憲會議風格委員會主席,這個委員會負責書寫美國憲法的最終文本,并在憲法序言中增加了一個意義重大的開篇語:“我們,美國人民?!弊鳛橐晃粓远ǖ穆摪铧h人,莫里斯反對奴隸制,但他對民主的理解卻是排他性的,因為他相信政治參與的一個必要條件是擁有相當數量的財產,這與后來保守的輝格黨人的看法一致。莫里斯代表了杰斐遜后來所稱的“英吉利式君主和貴族的”聯邦黨人的形象——商業銀行家和公債交易者,以及“寧可要專制主義的平靜而不要狂暴的自由之海的膽小鬼”(20)。
莫里斯和杰斐遜對革命有著不同的看法。1789年5月與杰斐遜的一次會面結束后,莫里斯寫信給友人說,杰斐遜“對一個徹底的共和式政府抱有過于樂觀的期待”。在簡單歸納伯克的觀點之后,莫里斯在信中談到了這樣的困難:“這里的文人們在觀察到他們君主制形式的濫用之后,想象著一切都必將隨著從當前體制的退出而相應地變得更好,他們私下里創造出與他們的體制完全相適應的人。但不幸的是,這種契合于他們體制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尤其不會存在于法國。”
與莫里斯相比,杰斐遜對徹底的共和主義的“樂觀期待”更好地反映了美國精神。在美國,對君主和自上而下的權威所抱持的共和式的不信任一直持續到19世紀。由于法國曾對美國爭取獨立的斗爭伸出援手,美國也因此對法國的起義持歡迎態度,比如對于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除了保守的美國輝格黨媒體對其中任何自下而上的民主跡象表示反對之外,其他美國人均樂見其成。再比如,對于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建立以及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崩潰,美國人中的不贊同者也只是少數,這少數的不贊同者包括南方的民主黨人,讓他們感到恐慌的是1848年法國在其殖民地對奴隸制的廢除以及1870年拿破侖三世的倒臺,后者曾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支持南方民主黨人。而在1830年歡呼的美國人中,就有年事已高的麥迪遜,他欣然接受法國波旁家族的最后落幕。
相對于杰斐遜和莫里斯對革命的不同看法,麥迪遜是一個富有啟發性的中間案例。莫里斯希望有一個強大的權威來保衛財產和自由,杰斐遜盡管談到了抵抗和自由,卻并不反對莫里斯的主張,因為播撒無序或掠奪財產非他所愿。杰斐遜與麥迪遜一樣擁有奴隸,也同樣沒有對財產性選舉權表達過多少反對,但就在這些非民主的領域內,隱含著將會在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角逐中反復出現的那些分歧。杰斐遜本著共和的精神,信任公民和社會的資源能夠確保和平與繁榮,并對專橫的中央權力充滿警惕。麥迪遜與杰斐遜一樣都認為應由人民來控制政府,但麥迪遜同時認為如果缺乏全面的中央權力和統一的國家法律,那么和平與繁榮就難以實現。
麥迪遜在《聯邦黨人文集》第五十一篇寫道:“在組織一個人統治人的政府時,最大困難在于必須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統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毫無疑問,依靠人民是對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經驗教導人們,必須有輔助性的預防措施?!?a href="chapter001_0004.xhtml#jz_01_022" id="jzyy_01_022">(21)這些預防措施在麥迪遜看來正是一部好的憲法的構成要素。1787年10月麥迪遜寫信給并非制憲會議代表的杰斐遜,在信中他向杰斐遜述說了自己對費城制憲會議所達成的輔助性預防措施的理解,并闡述了他的三個目標:建立統一的國家權威,承認人民主權,預防多數暴政。
正如麥迪遜在信中所言,費城會議很快就達成一致要保留聯邦,激進的一步是建立一個聯邦政府,這個政府“其運作不在州的層面,也無須各州對組成本州之個人進行干涉”。也就是說,主權要直接作用于公民個人,無須通過各州或中間人,聯邦法律將逐一對人民課以義務并施以保護,如果沒有這個原則,那么政治國家也將不復存在。聯邦政府必須具備足夠的“活力”和“穩定”以履行其職責,但它必須對人民負責。政府的任期應當是有限的,權力的行使也必須掌握在多人而非一人或幾人手中。
人民無法直接行使對政府的控制,人民的判斷也需要過濾和清晰傳遞。麥迪遜承認,現代國家無論大小也無論多么復雜,直接參與都既不可行也不值得追求,他在《聯邦黨人文集》第五十一篇中將直接參與稱為“民主”。代議制是容納人民主權的途徑之一,借助于代議制,人民無須親自作出決定或制定法律,而是派出代表以為之。這樣一來,純粹民主或直接民主就可以避免。容納人民主權的第二個途徑是清晰傳遞。某些類型的代議制在過濾或傳遞民意方面無所作為,比如讓立法機關同時掌控行政和司法就屬于這種類型,這樣一種安排很快受到雅各賓主義和社會主義左翼民主傳統的青睞,它依賴一種錯誤的等式:將民意等同于多數人的意志。代議制機構需要層層遞進和復雜化,以便在民意的權威性力量和民意通常難以言表的內容之間保持平衡。
正如麥迪遜向杰斐遜所描述的,美國憲法通篇都充溢著對民意的清晰傳遞。聯邦權力被劃分為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每一種權力都對其他兩者有一定的控制,但絕無哪個權力能夠決定其他兩者的職務任免。立法機關又劃分為參議院和眾議院,這種安排既可以安撫小州,使它們不必擔心被大州壓垮,又可以減輕占少數的富人的憂慮,使他們不必擔心被不富有的多數人劫掠。
多數暴政是麥迪遜的焦慮之所在。他在《聯邦黨人文集》第五十一篇寫道,關鍵是要“保護社會之一部分免遭社會之他部分的不公”。民選政府要求“多數決”,但同樣要求有辦法阻止多數壓迫少數。美國憲法后來增加的《權利法案》(22)便是防止多數壓迫少數的一種安排,在此之前與麥迪遜同為弗吉尼亞州制憲會議代表的喬治·梅森(George Mason)拒絕在憲法文本上簽字,并怒氣沖沖地回到弗吉尼亞(23)。麥迪遜本人后來輾轉接受了《權利法案》(24),但與憲法保障相比,麥迪遜將遏制多數人暴政的希望更多地寄托于社會的多樣性。社會是分化的,并將繼續分化,派系的出現不可避免且會帶來麻煩,但這同樣會帶來好處。多數的暴政的確是最可怕的專制,但在一個龐大而多元的共和國,這種暴政不太可能發生。
新的憲法框架受到各方的批評。法國改革者如雅克·杜爾哥(Jacques Turgot)和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對美國創設參議院和強勢總統表示失望。他們相信,代議制政府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議會,并認為美國開國先賢們模仿英國的寡頭傳統并接受了“哥特式的”混亂,而沒有建立起一個目標和運作皆透明的清晰結構,由此錯失了良機。
美國憲法從妥協中誕生,并從妥協破裂后爆發的美國內戰中幸存下來,在此過程中憲法本身也發生了劇烈變化(25)。美國憲法依賴于兩大妥協,一是小州和大州之間“偉大的妥協”(26);二是北方自由州和南方蓄奴州之間“腐朽的”妥協:為換取向聯邦政府授予貿易和商業權力,奴隸制的未來被擱置一旁,盡管出于分配代表席位的目的,一個奴隸相當于五分之三個自由人(27)。
從法律上講,隨著奴隸制的廢除和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通過,南北方之間“腐朽的”妥協被拋棄了,第十四修正案為聯邦法律以及越來越多的州法律確立個人和法人權利提供了憲法密鑰。這個修正案成為一個自由主義的工具,先是被右翼自由派用來使企業擺脫勞工訴求的糾纏,后被左翼自由派用來使公民免遭法律對私人行為的道德干預。
麥迪遜最早提出、后來被歷史學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稱為“協調的互相抑制的制度”(28)經歷了諸多波折并持續存在。發生在1787年至1788年的憲法辯論對政治現代性的競爭推波助瀾,為其帶來了新的術語和新的隱喻。憲法本身成為美國版本的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之爭的攸關。聯邦最高法院作為憲法的守護者,其人事任命成為白宮和參議院進行黨派斗爭的場所。對此,最高法院大法官們進行公開譴責,認為這沒有如實反映他們的工作。是的,對于上訴至最高法院的大多數糾紛而言,法官們的抱怨是合理的;然而,對于數量很少卻引起廣泛關注、有著深刻政治分歧和高度憲法爭議的案件,如涉及奴隸制、企業和勞工、私人道德、制度性權力的案件等,他們的抱怨卻無的放矢,這與歷史記錄已經表明的沿著自由—左翼和保守—右翼這兩條線存在明顯的黨派劃分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