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首日遭遇滑鐵盧
- 重生1979:從萬元戶開始
- 養魚不養貓
- 2040字
- 2025-06-20 15:38:50
圍觀的群眾見沒有熱鬧可看了,也三三兩兩地散去,一邊走還一邊議論著剛才發生的事情。
陳振生和張志明相視一眼,兩人心照不宣地點了點頭。
“時間不早了,我也該回去了。“陳振生主動開口告辭。
張志明點點頭:“好,路上注意安全。“
張曉雯聽到這話,眼中閃過一絲不舍,忍不住說道:“陳振生,你..你有空的話,可以來我們家坐坐。。“
陳振生點點頭,張曉雯見陳振生這樣淡漠,不免一陣失落,想要說些什么,但看到父親就在旁邊,只好把話壓了回去。
大家各自告別,紛紛離開了飯店。
陳振生走在回家的路上,腦子里卻在思考著今天發生的事情。
這次和上次戴秋月的事情都沒有把蔡寶國擊垮,他背后的勢力確實不弱,而且從他懼怕他老婆的程度看,那勢力應該來自他的岳家。
好在目前兩人還沒有直接的利益沖突,暫時還是不要招惹為好,最重要的還是把手上的事業做起來
到時候如果真的杠上了,也不至于沒有還手之力。
事不宜遲,第二天一早,他就前往縣城去找徐仲文。
徐仲文家住在縣里紡織廠的家屬院里,是一棟三層的紅磚樓房,陳振生找到他家的時候,正值周末,徐仲文在家里看書。
陳振生環顧四周,發現徐家的布置很是考究,家具雖然不多,但都很實用,書架上擺滿了各種書籍,看得出這是一個很有文化底蘊的家庭,一打聽之前知道徐父徐興國,四十多歲,是紡織廠的廠長,在當地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徐母趙桂英是個精明的女人,在紡織廠做會計,為人處事很是得體。
“陳同志?你怎么來了?“徐仲文看到陳振生,有些意外。
“徐同志,我有點事想跟你商量。”陳振生笑著說,“我想開個英語培訓班,需要找幾個英語好的老師。我知道你的英語水平很不錯,想請你來幫忙。”
徐仲文聽了,眼睛一亮:“英語培訓班?這個很有想法,現在國家確實在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外語人才很緊缺。“
他想到自己能夠在紡織廠做宣傳干事,也正是因為廠里準備開展對外貿易,需要外語人才,他的英語能力才這么吃香。
如果真的辦培訓班,市場前景應該很不錯。
徐仲文沉思了一會兒,問道:“那具體怎么安排呢?“
“我已經跟教育局那邊談過了,這是合作辦學。”陳振生說道,“主要是在周末下午的時間,不會影響你的正常工作。”
徐仲文聽到這話,暗暗吃了一驚,能跟教育局合作辦學,這說明陳振生的能力比自己想象的要大得多。
他沒有猶豫就點頭答應了:“好,我試試。反正我平時周末也閑著,能發揮自己的專長,何樂而不為呢?“
解決了徐仲文這邊,陳振生又馬不停蹄地去找梁超凡。
梁超凡的情況要神秘一些,他是從南方陽市過來的知青,什么背景沒有人知道,他因為喜歡英語,在陽市的時候就用磁帶自學,英語水平也不錯。現在在西原城小學做老師,為人比較低調。
陳振生找到梁超凡的時候,他正在家里批改作業。
“陳同志,你找我有什么事嗎?“梁超凡看到陳振生,有些疑惑。
陳振生說明了來意后,梁超凡的反應比徐仲文要謹慎得多。
他皺著眉頭思考了很久,才開口說道:“這個想法確實不錯,但是...會不會有什么風險?”
陳振生一看他的神態就知道他的顧略,笑了笑,也了解了梁超凡是一個謹慎的人,然后解釋道:“這個你放心,我們是跟教育局合辦,符合國家政策。”
梁超凡考慮了好一會兒,最終還是點了點頭:“那...我先試試看吧。如果有什么問題,我可能要隨時退出。“
“當然可以。“陳振生表示理解。
就這樣,陳振生跟兩人都達成了口頭協議,臨走前,陳振生還給他們沒人留下了一套英語教材,讓他們提前備課。
從縣城回家的路上,陳振生心情很好,雖然還只是剛剛起步,但有了徐仲文和梁超凡這兩個得力助手,加上縣一中場地,他的英語掃盲班基本框架已經搭建起來了,這可謂是最早的培訓機構了。
隔天陳振生就去了新華書店找徐建國商量印書的事情。
“徐同志,我想先印一些樣版放在書店,看看市場反應怎么樣。”陳振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心里也盤算著給李鐵軍帶去南方試試。
徐建國點點頭,“小陳,這個主意好。可以根據市場反應去調整印刷的數量。我這就安排印刷!”
與此同時,陳振生也在積極籌備掃盲班的事情,經過幾天的準備,第一期“英文掃盲班“終于要開班了。
開班這天晚上,陳振生,張志明,還有徐仲文和梁超凡早早地來到縣一中的教室。
黑板擦得干干凈凈,桌椅擺放整齊,粉筆和教材都準備妥當,就等學員們的到來。
下午4點鐘,課程應該開始了,但教室里除了他們四個,空空蕩蕩的。
等待5點都要下課,還是沒有人來。
看到這個場面,張志明,徐仲文和梁超凡臉上明顯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徐仲文忍不住說道:“陳同志,這...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梁超凡也有些沮喪:“是不是大家覺得我們不靠譜?”
張志明看著空蕩蕩的教室,也皺起了眉頭。
看著身邊這些人焦急失望的表情,陳振生雖然眉頭緊鎖,但并沒有表現出慌亂,他在心里快速思考著。
對于這個年代的普通老百姓來說,雖然生活還算穩定,但對于學英語這種事情,還是一個太遙遠的東西。
而且,沒有人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大家都在等著看別人的結果,等確定真的有用了,才會跟風學習。
“大家別灰心。今天既然沒有學員來,我們就先散了吧。下一周還是這個時間,大家準時過來。“
陳振生鼓勵著大家,心里卻已經有了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