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簡在帝心
- 紅樓:非要讓我坐龍椅是吧
- 余沐大雨
- 2573字
- 2025-05-19 06:44:19
熙和帝有些心煩。
天下有事,臣下們首先想著的不是團結一心解決問題,而是立刻要借著由頭斗倒政敵。
不過話說回來,也正是臣下內斗,他這個皇帝才能穩坐釣魚臺。
若下面真是一團和氣,他這個皇帝就要架空了。
皇帝,天下至尊,只要在位一天,便無人愿意舍棄。
只要坐上了這龍椅,排在第一的事就是如何保證自己永遠坐下去,消除一切隱患。
即便這隱患來自于自己的血親!
所以他至今沒有立太子,又讓兩個有才干的兒子一文一武,分庭抗禮。
臣下的斗爭也有規則存在,皇帝一言九鼎不假,可也不能背離這套規則太遠。
寧遠城主動放棄,那是戰略退卻;被戎羌奪了去,守軍全軍覆沒,那就要有人負責!
熙和帝看著臣下們,和顏悅色道:
“孫承宗,你去年就上過告老還鄉的奏疏,朕因國事煩雜,一直未允,目下遼東戰事告一段落,倒是可以稍微歇一歇了。”
孫承宗老了,是該換一個人了。
“臣……謝陛下隆恩!”孫承宗淚流滿面,領旨謝恩。
當然,首輔之位沒有這么好辭。
需要他回去再寫告老的奏疏,皇帝再駁回,如此三個來回,他就可以回家了。
分明是獲罪開除,形式上還是要做得很完滿。
這就是儒家的禮。
大殿上的宰輔大臣們表情木然,眼神中卻精光閃閃。
不管怎么說,馬上就要開啟一個新時代了。
孫承宗讓出首輔,誰會上?自己有沒有機會?
該去走誰的門路?要提前拜誰的碼頭?
這些問題都比遼東戰局重要得多。
剛才一番交鋒以文臣大敗告終,武勛們耐著性子安慰一番,積極發言如何料理遼東局面,以及如何應對多地發生的流寇事件。
大臣得出的結論是——
遼東后金戎羌不過芥蘚之疾。
至于流寇,更是不足為慮。
熙和帝悶悶不樂地看著宰輔們,自己在位近十年,喪失國土兩千里,實在愧對先祖!
大事議畢,眾臣準備告退。
“陛下!大喜!露布飛捷!露布飛捷!遼東大勝了!”
戴權從大殿門口見過報信的使者,一時顧不上規矩,大聲向熙和帝奏報:
“寧遠城袁崇煥與戎羌苦戰月余,陣中炸死戎羌酋首奴兒哈熾。袁崇煥又與副將祖大壽又領大軍追擊,斬牛錄額真三,繳獲戎羌正黃旗固山大纛……”
戴權大聲讀著飛捷奏報上的文字,每一個字都像一顆巨石砸進水中,引起滔天巨浪。
這……
這個袁崇煥怎地如此不懂規矩!
這是熙和帝的第一想法。
前后相隔不到2個時辰,卻先發一封戰敗密報,待他把局面收拾完,又發一封飛捷奏報。
這不是讓君上難堪嘛?!
而且剛剛才因舉薦不當之罪免了孫承宗,現在居然證明他的舉薦沒有任何不當,還有大功!
不僅不應治罪,還應該加封!
只是……
皇帝金口已開,還能收回成命不成?!
剛才他仔細讀了詳報,這事說起來也怨不得袁崇煥。
他送出第一封戰敗準備殉城的塘報后忽然得知奴兒哈熾被炸死,戰局竟然瞬間大變,軍情如火,立刻點兵出城追擊,取得進一步戰果之后才露布飛捷。
本意是要追上前一日塘報的,結果緊趕慢趕,還是差了兩個時辰。
此刻,如何處置孫承宗是皇帝要頭痛的事,臣下們短暫的沉默后便是一片慶賀。
好啊!
為禍遼東幾十年的巨寇終于死了!
不僅文臣們高興,武勛們也高興!
酋首一死,后金戎羌必然內亂,這正是一鼓滅之、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
遺憾地是,那酋首沒有死在自己手里,而是死在了袁崇煥手里!
他們似乎忘記了,奴兒哈熾不死,他們并沒有膽子去遼東立功,只想死守山海關。
群臣喜洋洋、亂糟糟之時,忽然聽到熙和帝的咳嗽聲,頓時全場肅靜,躬身站著,聽皇帝訓示。
熙和帝反復權衡之后,終于找到了一個既能維護自己尊嚴又能破解自己尷尬局面辦法——
“那炸死酋首奴兒哈熾的英雄是誰?”
捷報上沒寫,可仔細推理,分明這個人才是扭轉勝敗的關鍵!
袁崇煥要論功行賞不假,可他不過是撿了一個便宜。
只要堅持這一點,之前的裁決就不算錯。
大殿上的宰輔們都是人精,皇帝的話一出口,他們就窺透了其中的用意。
武勛們樂得如此,把大功加給一個不知名的小卒,正好可以削減領兵文臣的氣焰。
反正這次功勞足夠大,文臣們也樂意給皇帝一個臺階下。
況且,袁崇煥現在也不算文臣的核心圈人員,何必讓他獨具大功。
隨即,隨信使一同回京奏報的神武將軍之子、袁崇煥親兵校尉馮紫英上殿奏對。
半個時辰后,大明宮內的皇帝、皇子、宰輔們都知道了那個改變遼東戰局的英雄的名字——
紅夷炮營什長楚巖!
“好!年僅十六便立下如此奇功!果然是少年英雄!”
熙和帝暢快地拈著胡須,朗聲道:
“孫承宗,擬旨,召這楚巖與袁崇煥一同回京獻捷!”
“朕要親自召對!”
“臣,領旨!”
今日心情幾度極端反轉的孫承宗感覺有些疲憊,不過此刻,他與其他宰輔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
這個名叫楚巖的小人物將從此走上殘酷的帝國政治舞臺!
他的政治起點用一個詞可以描述,那便是“簡在帝心”!
……
寧遠城的守備府大堂里,滿滿當當地塞著幾十個身著文武朝服的官員。
主座位置擺放著香案,熏香裊裊,大堂上的一眾文武大臣喜氣洋洋。
他們正在等待神京城過來的天使宣旨。
過一會,眾人見到一隊持皇家儀仗錦衣侍衛簇擁著一輛黃緞裝飾的馬車緩緩停在大堂外,隨即,一名面白無須的中年手持圣旨走進來。
有人認識這是熙和帝的心腹太監夏守忠。
大堂中眾人紛紛迎上去,等待著皇帝的嘉旨表彰。
雙方相互寒暄客氣一番,夏守忠走到香案邊,南向立著,取出明黃色錦緞卷軸,喊一聲:
“圣旨到!”
眾人一齊跪倒,山呼“萬歲”,以手加額拜三次,準備聽旨。
跪在最前頭的是遼東經略王再晉,他此前一直縮在山海關,得知寧遠大捷、韃子酋首暴斃后,立刻來寧遠城主持大局。
同時上書一份,證明自己在山海關主持大局對寧遠大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支持作用。
作為經略文臣,他要拿戰略運籌的頭功!
跪在王再晉右邊的是寧遠守備袁崇煥——寧遠大捷的功勛英雄。
憑借這次大捷,他說不定有機會晉升兩級,甚至有機會向陛下面陳平遼大計。
眾人等了好一會,夏太監卻還未宣讀圣旨,正在疑惑間,忽聽到他問:
“楚巖壯士何在?到前頭來!”
楚巖,怎么叫那個小卒來,陛下如何知道他?!
楚巖,是哪個?!
一眾文武大臣微微抬頭,相互觀望,卻并未見到有人起身上前。
那些從山海關匆匆趕來的官員,更不知道楚巖為何人。
遼東經略王在晉都感到詫異,怎么自己都不知道這人,陛下如何知曉?他看向袁崇煥:
“人呢?快叫來啊!”
“他……馬上來。”袁崇煥心中叫一聲晦氣,遲疑應道。
夏守忠不是蠢人,頓時看出原委,手里持著圣旨,冷笑道:
“陛下親口贊揚楚巖壯士為‘少年英雄’,諸公竟然不叫他過來聽旨,莫非認為陛下的表彰有什么差池?”
袁崇煥心頭一涼,不知道這點小事如何會上皇上知曉,慌忙告饒:
“夏公公,臣等……絕無此心!”
其他人也紛紛跟著辯白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