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沙門破戒
朱元璋在父母離世后,與兄弟姐妹們在極度的饑餓與困苦中又掙扎了些時日。村子里餓殍遍野,能尋到的食物愈發稀少,每一日都是對生存極限的挑戰。兄弟姐妹們的身體愈發虛弱,朱元璋深知,若繼續留在這鐘離疃,他們都將難以存活。而此時,皇覺寺那悠揚的鐘聲仿佛又在他耳邊響起,在這絕境之中,他想起了那座曾帶給他些許憧憬的寺廟,心中燃起一絲希望,或許去皇覺寺能尋得一線生機。?
這一日,朱元璋告別了兄弟姐妹們,拖著虛弱且疲憊的身軀,朝著皇覺寺的方向走去。一路上,他看到了太多因災荒而破敗的景象。原本生機勃勃的田野,如今只剩干裂的土地和枯萎的莊稼;村莊里的房屋,許多都已人去樓空,有的甚至因無人修繕而坍塌。偶爾能見到幾個同樣面黃肌瘦的路人,眼神中透著絕望與麻木。朱元璋強忍著心中的悲痛與恐懼,一步一步堅定地向前走著。?
當他終于來到皇覺寺的山門前時,已近黃昏。夕陽的余暉灑在寺廟的紅墻之上,給這座古老的建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朱元璋望著那緊閉的大門,心中有些忐忑。他深吸一口氣,走上前去,輕輕敲響了門環。?
過了許久,門緩緩打開,一位年輕的小和尚出現在門口,他上下打量著朱元璋,見他衣衫襤褸,面如菜色,眼中閃過一絲憐憫,開口問道:“你是何人?來此何事?”朱元璋連忙行禮,聲音略帶沙啞地說道:“小師傅,我叫朱元璋,家中遭遇大旱,父母雙亡,如今實在走投無路,特來投奔皇覺寺,懇請寺里收留我,哪怕做個掃地僧也好,只求能有口飯吃,活下去。”小和尚聽后,微微皺眉,猶豫了一下說道:“你且在此等候,我去稟報長老。”說罷,便關上了門。?
朱元璋在門外焦急地等待著,心中默默祈禱著能被收留。此時,天邊的晚霞愈發濃烈,像是被點燃的火焰,將整個天空染得通紅。不一會兒,門再次打開,小和尚說道:“長老讓你進去。”朱元璋心中一喜,連忙跟著小和尚走進了寺廟。?
穿過長長的走廊,他們來到了一間禪房。禪房內,一位身著灰色僧袍的長老正端坐在蒲團上,閉目誦經。這位長老便是智覺禪師,他在皇覺寺修行多年,德高望重,寺內眾人皆對他敬重有加。朱元璋走進禪房,立刻跪在地上,磕了幾個響頭,說道:“長老慈悲,求您收留我。”?
智覺禪師緩緩睜開眼睛,目光落在朱元璋身上。他仔細地打量著眼前這個年輕人,只見朱元璋雖身形瘦弱,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卻透著一股堅毅與不屈。智覺禪師心中微微一動,他見過許多前來投奔寺廟的人,大多眼神中只有絕望與哀求,而這個年輕人卻有著別樣的氣質。?
智覺禪師開口說道:“孩子,你可知佛門清規戒律眾多,入了佛門,便要斬斷塵緣,一心向佛,你可愿意?”朱元璋連忙說道:“長老,我愿意。如今我已無家可歸,只要能有個容身之所,能活下去,我什么都愿意做。”智覺禪師微微點頭,又說道:“既如此,你且起來,讓我看看你的根基。”?
朱元璋站起身來,智覺禪師走到他身邊,輕輕握住他的手腕,為他把脈。片刻后,智覺禪師眉頭微皺,心中暗自驚訝。這年輕人的脈象看似虛弱,但內里卻隱隱透著一股勃勃生機,仿佛有一股潛藏的力量在蟄伏。智覺禪師又仔細觀察朱元璋的面相,只見他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雖滿臉塵土與疲憊,但卻難掩其不凡之相。智覺禪師心中不禁想起了一些民間傳說,傳言說這天下將有大亂,會有真命天子出世,拯救蒼生。眼前這個年輕人,難道就是那個身負天命之人?智覺禪師心中雖有疑慮,但他畢竟是出家人,講究慈悲為懷,無論如何,他都不忍心將這個走投無路的年輕人拒之門外。?
智覺禪師說道:“孩子,我且先收留你,你暫且在寺中做些雜役,一邊勞作,一邊修行。日后若能領悟佛法,也算與佛有緣。”朱元璋聽后,心中大喜,連忙再次跪下磕頭,說道:“多謝長老,多謝長老收留之恩。”智覺禪師微笑著扶起他,說道:“起來吧,從今日起,你便在寺中安下身來。”?
隨后,智覺禪師叫來小和尚,吩咐道:“去取一套僧袍來,再帶他去凈身,安排他住下。”小和尚領命而去,不一會兒,便拿來了一套僧袍。那僧袍雖也是粗布所制,但卻洗得干干凈凈,散發著一股淡淡的清香。朱元璋接過僧袍,心中滿是感激。他跟著小和尚來到一處偏房,房內有一個木桶,里面盛著一些清水。小和尚說道:“你先在此凈身,換好衣服后,我再帶你去住處。”說罷,便轉身離開了。?
朱元璋望著那桶清水,心中百感交集。他已經許久沒有好好洗過澡了,身上滿是污垢與疲憊。他緩緩褪去身上那破舊不堪的衣服,將身體浸入水中。清水沒過他的身體,他感到一陣前所未有的舒適與放松。他仔細地清洗著身體,仿佛要將這段時間所遭受的苦難都一并洗凈。洗完澡后,他穿上那套僧袍,雖然僧袍略顯寬大,但穿在身上卻讓他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歸屬感。?
小和尚再次回來,帶著朱元璋來到了一間簡陋的僧舍。僧舍內,只有一張床和一個破舊的柜子。小和尚說道:“這便是你的住處,以后你便在此休息。明日一早,你便要開始做雜役,聽從寺內執事的安排。”朱元璋連忙點頭,說道:“多謝小師傅。”小和尚笑了笑,便離開了。?
朱元璋躺在床上,望著窗外那一輪明月,心中思緒萬千。他想起了父母,想起了兄弟姐妹們,不知道他們如今是否安好。他又想起了智覺禪師,心中充滿了感激。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在這皇覺寺好好活下去,努力修行,不辜負長老的收留之恩。?
第二天清晨,朱元璋早早便起了床。他來到院子里,看到寺內的僧人們已經開始了早課。他們整齊地排列在大雄寶殿前,雙手合十,閉目誦經,聲音悠揚而莊重。朱元璋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這一切,心中充滿了敬畏。?
早課結束后,一位執事僧找到了朱元璋,安排他去打掃寺廟的院子。朱元璋拿起掃帚,認真地清掃著院子里的落葉和灰塵。他掃得極為仔細,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在打掃的過程中,他看到了寺內的僧人們各司其職,有的在挑水,有的在劈柴,有的在誦經,每個人都在為寺廟的運轉而努力著。?
中午時分,朱元璋來到齋堂用餐。齋堂內,僧人們整齊地坐在桌前,等待著飯菜的到來。不一會兒,幾個小和尚端著飯菜走了進來。飯菜很簡單,只有一些素菜和稀粥,但對于許久沒有吃飽過的朱元璋來說,卻如同美味佳肴。他狼吞虎咽地吃著,不一會兒,便將碗里的飯菜吃得干干凈凈。?
在用餐的過程中,朱元璋發現其他僧人們都吃得很安靜,細嚼慢咽,沒有一點聲響。他意識到自己的吃相有些不雅,心中有些不好意思。但他實在是太餓了,這些天來,他從未吃過一頓飽飯。?
用過飯后,朱元璋又開始了下午的勞作。他跟著幾個僧人去后山砍柴,山路崎嶇難行,但朱元璋卻絲毫沒有抱怨。他努力地跟在僧人們的后面,手中緊緊握著斧頭。到了后山,僧人們開始熟練地砍伐樹木,朱元璋也學著他們的樣子,拿起斧頭砍向一棵小樹。由于他力氣不足,砍了許久,才將那棵小樹砍倒。僧人們看到他的樣子,紛紛過來幫忙,教他如何使用斧頭,如何選擇樹木。在僧人們的幫助下,朱元璋漸漸掌握了砍柴的技巧,不一會兒,便砍了不少柴。?
傍晚,朱元璋和僧人們帶著砍好的柴回到了寺廟。他將柴堆放好后,已經累得氣喘吁吁。但他心中卻有一種滿足感,這一天雖然辛苦,但他卻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充實。?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朱元璋在皇覺寺里辛勤地勞作著。他不僅負責打掃院子、砍柴、挑水等雜役,還利用空閑時間跟著僧人們學習誦經。他雖然識字不多,但卻學得極為認真,每一個字都仔細琢磨。僧人們見他如此勤奮,也都愿意教他。?
在這期間,朱元璋的變化也漸漸顯現出來。他的身體在寺廟的粗茶淡飯和勞作中,逐漸變得強壯起來,面色也不再像剛來時那樣枯黃。他的眼神中,除了堅毅,還多了一份對佛法的虔誠與領悟。而他身上那種獨特的氣質,也愈發明顯,盡管穿著一身樸素的僧袍,卻隱隱散發著一種讓人無法忽視的氣場。?
寺廟里的僧人們,偶爾也會在私下里議論朱元璋。他們發現這個新來的小和尚與常人不同,雖然做著最粗重的雜役,但卻總是氣定神閑,舉手投足間有著一種別樣的風范。有的僧人甚至說,他穿上這僧袍,卻難掩身上那股帝王之氣,說不定真如民間傳說的那樣,是身負天命之人。當然,這些議論也只是在僧人們之間悄悄流傳,并沒有傳到朱元璋的耳朵里。?
智覺禪師也一直在關注著朱元璋。他看到朱元璋的變化,心中既欣慰又有些擔憂。欣慰的是,朱元璋確實是個可造之才,在佛法的熏陶下,漸漸有了修行之人的模樣;擔憂的是,若他真如傳言所說,身負天命,那這佛門之地,是否真的能束縛住他?是否會因為他的到來,而讓皇覺寺陷入一場未知的風波??
但智覺禪師畢竟是修行之人,他相信一切皆有因果。既然當初收留了朱元璋,便要對他負責到底。他只希望朱元璋能在這皇覺寺中,真正領悟佛法,無論未來他將走向何方,都能秉持一顆善良、慈悲之心。?
就這樣,朱元璋在皇覺寺中度過了一段平靜而又充實的時光。他在勞作與修行中,不斷地成長著,而他與皇覺寺的緣分,也在這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深。那一身僧袍雖掩蓋了他曾經的苦難與落魄,但卻無法掩蓋他身上那隱隱散發的獨特氣質,仿佛在預示著他未來那不平凡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