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鐘離赤子
一、鐘離疃的晨霧
在元朝末年,淮河之畔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名叫鐘離疃。它靜靜地臥在大地之上,仿佛被歲月遺忘的角落。村子四周,是一片廣袤無垠的田野,田野間溝渠縱橫交錯,猶如大地的脈絡。遠處,山巒起伏,像是一條沉睡的巨龍,守護著這片土地。?
鐘離疃的清晨,總是被一層厚厚的晨霧所籠罩。霧氣從田間、從河邊緩緩升起,像是大地呼出的一口口濁氣。它彌漫在整個村莊,將那一間間簡陋的房屋、一條條曲折的小路都隱匿其中,使得整個村子如夢似幻,仿若仙境一般。然而,這看似美好的景象背后,卻隱藏著無盡的貧寒與困苦。?
沿著一條狹窄且泥濘的小路前行,便能看到村子東邊的一處院落。這便是朱五四的家,在這鐘離疃中,也是最為貧寒的一戶人家。院落四周,是用粗糙的樹枝和荊棘胡亂扎成的籬笆,歪歪斜斜,仿佛一陣稍大些的風便能將其吹倒。籬笆上,還掛著一些干枯的藤蔓,在晨霧中輕輕搖曳,發出沙沙的聲響,似在訴說著這戶人家的艱辛。?
走進院落,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茅茨不剪”的破舊茅屋。茅屋的屋頂,是用一層厚厚的茅草鋪就而成,這些茅草早已失去了原本的翠綠,變得枯黃而脆弱。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茅草稀疏且凌亂,不少地方甚至已經露出了下面的竹片和木板。清晨的霧氣,在茅屋的屋頂上凝結成一顆顆晶瑩的水珠,順著茅草的縫隙,悄然滑落,滴在地上,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仿佛是茅屋在低聲哭泣。?
茅屋的墻壁,是用泥土混合著稻草夯筑而成。泥土的顏色灰暗,上面布滿了歲月的痕跡。有些地方,泥土已經脫落,露出了里面的稻草,就像是一張張千瘡百孔的網。墻壁上,還掛著一些農具,有破舊的鋤頭、缺了口的鐮刀以及斷了把的鐵鍬。這些農具,是朱五四一家賴以生存的工具,雖然破舊不堪,但卻被擦拭得干干凈凈,在晨霧中,閃爍著微弱的光芒。?
茅屋的門口,擺放著兩個用石頭鑿成的簡陋石墩。石墩上,坐著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婦女,她便是朱五四的妻子陳氏。陳氏身著一件打著補丁的粗布麻衣,衣服的顏色已經洗得發白,分不清原本的色彩。她的頭發,隨意地挽在腦后,用一根粗糙的布條系著,幾縷發絲垂落在臉頰旁,顯得格外凌亂。她的臉上,刻滿了歲月的滄桑與疲憊,深陷的雙眼,透露出無盡的憂愁與無奈。此時,她正低頭專注地縫補著一件破舊的衣衫,手中的針線在布料間來回穿梭,動作熟練卻又略顯遲緩。?
茅屋的門,半掩著,透過門縫,可以看到屋內的景象。屋內光線昏暗,彌漫著一股潮濕發霉的氣味。地面是未經任何處理的泥土,由于長期的踩踏,變得堅硬而又凹凸不平。屋子的一角,擺放著一張用木板和石頭搭建而成的床,床上鋪著一張破舊的草席,草席已經磨損得厲害,露出了里面的稻草。草席上,蓋著一床打著無數補丁的棉被,棉被的顏色灰暗,散發著一股淡淡的汗酸味。?
在床的旁邊,是一個用幾塊石頭和木板搭成的簡易灶臺。灶臺上,擺放著一口鐵鍋,鐵鍋已經銹跡斑斑,鍋底被煙熏得漆黑。灶臺旁,堆放著一些干柴,這些干柴都是朱五四平日里從山上撿來的,長短不一,粗細不均。此時,灶臺上沒有生火,冷冷清清,沒有一絲煙火氣息。?
屋子的中央,擺放著一張破舊的桌子,桌子的四條腿已經有些搖晃,仿佛輕輕一碰便會倒下。桌子上,放著幾個粗瓷碗和一雙竹筷,碗里殘留著一些昨晚吃剩的稀粥,粥已經變得冰冷,上面凝結著一層薄薄的油皮。在桌子的旁邊,還擺放著幾個破舊的木凳,木凳的表面坑坑洼洼,布滿了劃痕。?
在茅屋的另一個角落,堆放著一些雜物,有一些破舊的籮筐、幾個缺了口的陶罐以及一些用麻線編織而成的網兜。這些雜物,雖然破舊不堪,但對于朱五四一家來說,卻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此時,朱五四還未歸來。他每日天不亮便要出門,或去地主家的田里勞作,或上山砍柴,以此來換取微薄的收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他的身影,在這鐘離疃的田間地頭、山林之中,日復一日地穿梭著,如同一只不知疲倦的螻蟻,在艱難地掙扎著生存。?
隨著時間的推移,晨霧漸漸散去,陽光透過云層,灑在鐘離疃的大地上。然而,這溫暖的陽光,似乎并沒有給朱五四一家帶來多少生機與希望。他們依然在這貧寒的生活中苦苦掙扎,為了一日三餐,為了能在這世間有一處容身之所,不停地奔波勞碌著。?
在鐘離疃的田間,勞作的人們陸續出現。他們大多和朱五四一家一樣,身著破舊的衣衫,面黃肌瘦。他們彎著腰,在田間辛勤地耕耘著,手中的鋤頭一起一落,翻起一片片泥土。汗水,順著他們的臉頰滑落,滴在泥土里,融入了這片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他們的眼神中,雖然充滿了疲憊,但卻依然有著對生活的一絲期待,期待著今年能有一個好收成,能讓一家人過上稍微安穩的日子。?
遠處,傳來了孩子們的嬉鬧聲。一群衣衫襤褸的孩子,在村子的空地上追逐玩耍著。他們的笑聲,清脆而又響亮,仿佛能穿透這晨霧,驅散一切陰霾。然而,仔細看去,便能發現他們的臉上,也有著與年齡不符的憔悴與早熟。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沒有機會讀書識字,從小便要幫著家里干活,過早地承擔起了生活的重擔。?
朱五四家的茅屋旁,有一棵古老的槐樹。槐樹的樹干粗壯,枝葉繁茂,猶如一把巨大的綠傘,為茅屋遮擋著風雨。此時,幾只麻雀落在槐樹枝頭,嘰嘰喳喳地叫著,似乎在討論著這新的一天。樹下,有一只瘦骨嶙峋的黑狗,正趴在地上,瞇著眼睛曬太陽。它的身上,毛發雜亂無章,有些地方甚至已經脫落,露出了粉色的皮膚。它的眼神中,透著一絲慵懶與無奈,仿佛對這貧寒的生活已經習以為常。?
隨著太陽漸漸升高,村子里的炊煙陸續升起。然而,朱五四家的茅屋卻依然沒有升起炊煙。陳氏看了看灶臺上冰冷的鐵鍋,又看了看熟睡中的孩子們,輕輕地嘆了口氣。她知道,家里已經沒有多少糧食了,今天的早飯,恐怕又只能是稀粥了。而且,這稀粥,也不知道還能維持幾天。?
在鐘離疃的村頭,有一口古井。井邊,聚集了一些婦女,她們有的提著水桶,有的拿著衣物,正在井邊打水、洗衣。她們一邊忙碌著,一邊低聲交談著。談論的內容,無非是家中的瑣事、地里的莊稼以及生活的艱辛。她們的聲音中,充滿了無奈與嘆息,仿佛這生活的重擔,已經壓得她們喘不過氣來。?
朱五四家的孩子們,此時也陸續醒來。他們從床上爬起來,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看著母親忙碌的身影,懂事地沒有吵鬧。他們知道,家里窮,父母為了養活他們,已經付出了太多。孩子們穿著破舊的衣服,走到院子里,開始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拿起掃帚,清掃著院子里的落葉和塵土;有的拿起水桶,準備去井邊打水。他們的動作雖然略顯稚嫩,但卻充滿了認真與專注。?
此時,朱五四拖著疲憊的身軀,終于回到了家中。他的肩上,扛著一捆柴,柴枝上還帶著清晨的露水。他的臉上,滿是汗水和灰塵,衣服也被汗水濕透,緊緊地貼在身上。看到朱五四回來,陳氏連忙迎上前去,接過他肩上的柴。朱五四看著妻子和孩子們,眼中露出一絲欣慰的神色。雖然生活艱苦,但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他便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家人圍坐在那張破舊的桌子前,開始吃早飯。所謂的早飯,不過是一鍋稀薄得能照出人影的粥。孩子們端著碗,小心翼翼地喝著粥,生怕灑出一滴。朱五四和陳氏則默默地喝著粥,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擔憂。這樣的日子,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否撐下去,更不知道孩子們的未來在哪里。
吃完早飯,朱五四又要出門勞作了。他拿起農具,走出家門,回頭看了看那破舊的茅屋和家人,眼中滿是不舍與堅定。他知道,自己必須努力干活,才能讓一家人活下去。于是,他邁著沉重的步伐,向著田間走去,身影漸漸消失在陽光之下。?
鐘離疃的晨霧,雖然已經散去,但這貧寒的景象,卻依然如同一幅沉重的畫卷,深深地烙印在這片土地上。朱五四一家,只是這無數貧寒人家中的一個縮影,他們在這艱難的世道中,努力地生存著,等待著命運的轉機。而在這看似平靜的生活背后,一場巨大的變革,正悄然醞釀著,即將改變無數人的命運,包括朱五四一家,以及那個即將誕生在這貧寒茅屋中的孩子——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