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午門血變:涂節告密的迷霧
- 歷史沉案之謎:中國古代大案鉤沉
- 楊七八
- 3692字
- 2025-05-19 11:10:25
大明洪武十三年,那是一個看似平常卻又暗藏洶涌的年份。彼時,天下初定,民生漸復,可朝堂之上,表面風平浪靜,實則各方勢力暗流涌動。胡惟庸,這位在朝中權勢滔天的丞相,憑借著多年來在官場的縱橫捭闔,已然在權力的漩渦中越陷越深。他把控朝政,任免官員皆依個人喜好,朝堂之上,諸多決策竟繞開皇帝朱元璋,自行定奪。其種種行徑,猶如一塊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不少忠正官員的不滿與警覺。
御史中丞涂節,身處監察百官之位,職責所在,對朝堂局勢洞若觀火。在日常巡查與密報收集之中,他漸漸發現,胡惟庸的野心恰似春日野草,日益膨脹。其結黨營私,朝堂之上形成一股以他為首的龐大勢力,諸多官員紛紛依附,排擠異己;處理政務時獨斷專行,重要奏章被私自截留,皇帝朱元璋竟對諸多要事毫不知情。這些舉動,已嚴重威脅到朝廷的穩定與皇帝的至高權威。在無數個輾轉難眠的夜晚,涂節內心經歷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一邊是多年同僚之情,以及胡黨可能的瘋狂報復;另一邊則是對朝廷的忠誠,對國家長治久安的責任。權衡再三,涂節決定挺身而出,以御史中丞的身份,向朱元璋告發胡惟庸的種種不法行為。
這日清晨,天色微明,啟明星還在天邊閃爍。涂節早早便起身,平日里動作麻利的他,今日卻顯得格外遲緩。他對著銅鏡,仔細整理著朝服,每一個褶皺都撫平,每一處配飾都擺放端正,神色凝重。他深知,今日之舉,將如一顆投入朝堂的重磅炸彈,關乎朝堂命運,自己也將置身于風口浪尖,成為各方勢力角逐的焦點。懷揣著寫滿胡惟庸罪行的密折,那密折仿若有千斤重,壓在他的心頭。涂節跨出家門,門外寒風瑟瑟,吹得他打了個寒顫。他坐上馬車,車輪滾動,朝著皇宮的方向駛去。一路上,馬蹄聲噠噠作響,仿若敲在他的心坎上,他的心跳急速加快,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即將面圣告發的場景,以及可能引發的種種后果,冷汗順著額頭不斷冒出,浸濕了衣領。
皇宮內,朱元璋身著龍袍,正襟危坐,準備早朝,處理一天的政務。他目光深邃,掃視著朝堂,對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動雖有所察覺,但尚未掌握確切證據。此時,有太監匆匆來報,御史中丞涂節求見,稱有緊急要事啟奏。朱元璋聽聞,手中的毛筆微微一頓,心中略感詫異,涂節平日甚少單獨求見,行事沉穩,此番前來,神色匆匆,想必事出有因。他微微點頭,目光中透著一絲審視,示意太監宣涂節進宮。
涂節踏入大殿,殿內莊嚴肅穆,氣氛壓抑。他快步走到朱元璋面前,“撲通”一聲跪地,行三叩九拜之禮,額頭重重地磕在冰冷的地面上。朱元璋看著跪地的涂節,開口問道:“涂愛卿,今日求見朕,所為何事?”涂節深吸一口氣,試圖讓自己顫抖的雙手平靜下來,雙手將密折高高舉起,聲音雖微微發顫,但透著一股決然,說道:“陛下,臣有要事啟奏,關乎朝廷安危。”太監邁著小碎步,上前接過密折,小心翼翼地呈到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打開密折,剛掃了一眼,眉頭漸漸皺起,仿若兩座山峰緊鎖。密折上詳細羅列了胡惟庸近年來的種種罪行,包括私自截留奏章,那些本該呈到皇帝案頭的重要軍政事務、民生疾苦的奏章,被胡惟庸扣押在丞相府,肆意篡改批復;打壓異己,但凡不順從他的官員,皆被誣陷罪名,或罷官流放,或下獄處死;結黨營私,朝堂之上眾多要職被其黨羽占據,形成一張龐大的權力網絡;甚至還有意圖謀反的跡象,密折提到胡惟庸與一些江湖術士往來密切,私下占卜國運,圖謀不軌。朱元璋越看臉色越陰沉,臉上的怒色愈發明顯,看完之后,他猛地將密折拍在龍案上,龍案上的筆墨都被震得跳動起來,怒聲問道:“涂節,你所奏之事,可屬實?”涂節連連磕頭,額頭磕得地面咚咚作響,說道:“陛下,臣所言句句屬實,臣愿以性命擔保。若有半句假話,甘愿受千刀萬剮之刑。”
朝堂之上,其他官員們聽到涂節的告發,頓時一片嘩然。有的面露震驚之色,嘴巴大張,似乎對胡惟庸的罪行感到難以置信,畢竟平日里胡惟庸在朝堂上長袖善舞,展現出一副忠君愛國的模樣;有的則暗自點頭,眼神中透著深思,顯然對胡惟庸的所作所為早有察覺,只是畏懼其權勢,敢怒不敢言。而此時,胡惟庸本人也在朝堂之上,聽到涂節的指控,他的臉色瞬間變得極為難看,仿若被寒霜打過的茄子,青一陣白一陣。心中更是怒火中燒,雙手緊握拳頭,指甲都陷入了掌心,他惡狠狠地瞪了涂節一眼,那目光仿若能吃人,心中盤算著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思索著怎樣才能扭轉局勢,將這危機化為烏有。
就在眾人議論紛紛之時,涂節突然捂住胸口,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他的身體開始搖晃,像是狂風中的弱柳,搖搖欲墜,嘴里發出“呃呃”的聲音。周圍的官員們見狀,紛紛露出驚訝的神色,交頭接耳,不知道涂節這是怎么了。有的官員下意識地向前邁了一步,想要攙扶,卻又猶豫著停下。朱元璋也站起身來,臉上滿是關切與疑惑,問道:“涂愛卿,你這是怎么了?”然而,涂節已經無法回答,他的身體直直地倒在地上,口吐白沫,眼睛圓睜,似乎還有未盡之言。不一會兒便沒了氣息,大殿之上一片死寂,旋即又被更嘈雜的議論聲打破。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整個朝堂陷入了混亂。官員們圍攏過來,看著涂節的尸體,議論紛紛。有的說涂節這是被人下毒,畢竟他告發胡惟庸的時機太過蹊蹺,剛說出罪行便暴斃身亡;有的則猜測是他自己心中緊張過度,引發了急病,畢竟此事太過重大,任誰都難以承受這般壓力。而胡惟庸,心中雖暗暗松了一口氣,覺得這變故或許能為自己爭取一些轉機,但表面上卻裝出一副震驚和惋惜的樣子,臉上擠出幾滴眼淚,說道:“涂中丞這是怎么了?怎么突然就……實在是太可惜了。他平日里兢兢業業,為朝廷盡心盡力,怎會落得如此下場。”
朱元璋的臉色陰沉得仿佛能滴出水來,他看著涂節的尸體,心中充滿了疑惑和憤怒。涂節的暴斃,讓原本就復雜的局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他下令,讓刑部尚書立刻徹查此事,務必查明涂節的死因。刑部尚書領命后,不敢有絲毫懈怠,趕忙帶著仵作等人,來到涂節尸體旁。仵作熟練地開始檢查,從口腔到鼻腔,從脈搏到身體各處,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與此同時,朝堂之上關于胡惟庸是否謀反的爭論也愈發激烈。一些支持胡惟庸的官員,紛紛站出來為他辯解,稱涂節是誣告,是為了打擊報復胡惟庸。他們指出,涂節平日里與胡惟庸在一些政務處理上意見不合,素有矛盾,此次告發很可能是出于私人恩怨,惡意抹黑丞相。而那些早就對胡惟庸不滿的官員,則認為涂節所言屬實,胡惟庸的種種行徑已經表明他有謀反之心,涂節的死說不定就是胡惟庸派人所為,畢竟他有動機、有能力除掉這個威脅。雙方各執一詞,在朝堂上爭論不休,聲音此起彼伏。
刑部尚書經過一番仔細的檢驗,發現涂節確實是中毒而亡。所中之毒極為罕見,毒性發作迅速,從中毒到死亡,不過短短片刻。這種毒無色無味,只有經驗豐富的仵作才能通過細微的身體變化察覺。這一結果,讓朝堂之上的氣氛更加緊張,眾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胡惟庸身上。朱元璋聽聞后,更加堅信此事背后必有隱情,胡惟庸的嫌疑也愈發重大,他的眼神中透著寒意,冷冷地看向胡惟庸所在的方向。
胡惟庸此時也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他知道,若不盡快想辦法洗脫嫌疑,自己必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于是,他開始在朝堂上四處活動,私下里找到那些與自己關系密切的官員,威逼利誘,拉攏他們為自己說話。同時,他也派人回到丞相府,試圖銷毀一些可能對自己不利的證據,書信、賬本等物件被匆忙燒毀,灰燼在風中飄散。然而,他的這些舉動,都被朱元璋安排的眼線和一些敏銳的官員看在眼里,一舉一動皆被記錄下來。
隨著調查的深入,越來越多不利于胡惟庸的證據被發現。有人舉報,胡惟庸在自己的府邸中秘密囤積兵器,倉庫中刀槍劍戟堆積如山,還養了一批死士,這些死士平日里隱匿在市井之中,聽從胡惟庸的秘密指令。還有人說,胡惟庸曾與一些藩王暗中往來,通過秘密使者傳遞信件,似乎在謀劃著什么重大事情。這些證據,如同一把把利刃,刺向胡惟庸,讓朱元璋對胡惟庸的謀反之心更加確信無疑。
終于,朱元璋決定不再隱忍。他下令,將胡惟庸及其黨羽全部逮捕。皇宮侍衛迅速行動,奔赴丞相府及各個與胡黨有關的府邸,將相關人員一網打盡。一場大規模的清洗行動在朝堂之上展開,無數與胡惟庸有牽連的官員紛紛被下獄,朝堂之上人人自危。而胡惟庸,這個曾經權傾朝野的丞相,也在獄中受盡折磨,面對鐵證如山,他無從辯駁,最終被處以極刑,結束了他跌宕起伏卻又充滿罪惡的一生。
然而,涂節的死,卻始終是一個謎。雖然大家都懷疑是胡惟庸派人所為,但卻沒有確鑿的證據。有人猜測,胡惟庸在得知涂節要告發自己后,便提前安排了殺手,買通了朝堂上的侍衛或太監,在涂節告發之時,找準時機對涂節下了毒手。也有人說,涂節的死可能與其他勢力有關,朝堂之上除了胡黨,還有一些勢力不想看到權力格局發生變動,不想看到胡惟庸倒臺,所以借此機會除掉了涂節,以維持現有的平衡。
在這場午門血變之后,朝堂之上的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朱元璋借此機會,大力整頓吏治,加強了中央集權。他廢除了丞相制度,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以防止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而涂節,這位曾經試圖揭露真相的御史中丞,雖然死得不明不白,但他的告發,卻成為了揭開胡惟庸謀反案的關鍵導火索,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身死卻也為朝廷的清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