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在魏文侯、魏武侯時期,憑借率先變法和一系列富國強兵的舉措,一度成為中原霸主。
然而,至魏惠王時期,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西方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迅速崛起,對魏國構成了日益嚴重的軍事壓力,尤其是其在河西地區的擴張,直接威脅到魏國故都安邑。
面對秦國咄咄逼人的攻勢,魏惠王做出了遷都大梁的重大戰略決策。遷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早期或出于經濟發展和優化都城條件的考量,晚期則因西部軍事壓力加劇而最終完成。
大梁地處中原腹地,地勢平坦,“(魏)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輳,無有名山大川之阻”,具有發展農業和交通的優越自然條件。然而,大梁周邊雖湖澤密布,但距離黃河較遠,且原有的濟水、汴水等水道不暢,難以滿足新都城在漕運、灌溉及城市用水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遷都大梁不僅是地緣政治壓力下的被動應對,更是一次主動的戰略重心東移。新都城的建立和鞏固,迫切需要大規模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支撐。這不僅關系到都城本身的安全與繁榮,更關乎魏國能否利用大梁的地理優勢,整合區域資源,以維系其大國地位。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鴻溝為代表的一系列水利工程的興修,便成為魏惠王經營新都、圖謀發展的必然選擇。
鴻溝的首要經濟功能在于農業灌溉。通過引黃河水及利用圃田澤等水源,鴻溝為大梁周邊地區提供了穩定的灌溉條件,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史載鴻溝一期工程便成功地實現了對渠水的有效控制、流向調整和水量調節,保障了農業用水的合理分配。農業的興盛為新都大梁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魏國增加了賦稅收入。
同時,鴻溝更是一條重要的交通大動脈。它的開通,使得黃淮平原首次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水上交通網絡。鴻溝及其支流將黃河、濟水、汴水、睢水、潁水、淮水等重要水系連接起來,極大地改善了中原地區的水運條件。這不僅便利了區域內大宗貨物的運輸,如糧食、手工業品等,也促進了跨區域的商業貿易往來,為古代中原與江南、關東與關中之間的公私商旅開辟了重要的水運通道。
都城大梁憑借鴻溝之利,迅速發展成為繁華的政治、經濟中心。
在軍事層面,鴻溝的戰略價值同樣不容小覷。發達的水運系統為軍隊的調動和糧草等軍需物資的運輸提供了極大便利,增強了魏國在中原地區的軍事機動性和后勤保障能力。鴻溝水系的存在,使得魏國能夠更有效地控制其廣闊的疆域,并向周邊地區投射影響力,如魏惠王所期望的“便于控制中原,稱霸諸侯”。
鴻溝的修建,無疑在短期內極大地增強了魏國的國力。魏國憑借這一水利樞紐帶來的經濟和軍事優勢,“如虎添翼,迅速崛起,稱霸數十載”,史稱其“擁土千里,帶甲三十六萬”,一度使列國不敢輕易與之爭鋒。魏惠王也因此得以在逢澤召集諸侯會盟,顯示了其在中原的顯赫威望。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水利工程帶來的經濟繁榮和軍事便利是重要的物質基礎。
然而,事物的發展往往具有兩面性。魏國自遷都大梁、重心東移后,雖然通過鴻溝等建設強化了對東部地區的經營,但也因此更深地卷入了與齊國等東方強國的爭霸,并在桂陵、馬陵等戰役中遭受重創,國力有所損耗。這種東向的戰略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是借助了鴻溝所提供的交通便利。
更為致命的是,這條曾為魏國帶來榮耀的水道,最終竟成為其覆亡的媒介。公元前 225年,秦國大將王賁率軍圍攻大梁,久攻不下之際,決黃河及鴻溝之水灌城,大梁城破,魏國滅亡。
真是成也鴻溝,敗也鴻溝,魏赫唏噓不已。
當然,這個擔憂魏赫是不能宣諸于口的,但它卻堅定了魏赫死守河西的信念。他要為魏國保住河西、河東這條后路。
魏赫舉杯邀酒以遮掩剎那的愁緒,“敬白兄為大魏之強盛奔波!愿我大魏永遠昌盛!”
“敬白兄!愿我大魏永遠昌盛!”四人一飲而盡。
幾杯酒過后,幾人又談及魏赫質秦,言語中充滿了擔憂。
“不知公子質秦多久?”白圭問道。
魏赫搖搖頭,老爺子倒是沒說。
白圭沉吟片刻又說道:“公子,秦國絕非久留之地!”
“何以言之?”
“河西之地,秦魏必有一戰!”
白圭與自己的論調一致。魏赫暗自嘆息,其實很多人都明白秦魏目前這種和平的狀態只是暫時的。
一旦兩國開展,作為質子的他就危險了。
“白兄以為,河西戰火何時再起?”
“秦獻公時,秦人便時常趁我與韓、趙相爭之時出兵攻掠河西,十年前我圍邯鄲,齊人出兵救趙,秦人又出兵河西。故我以為,一旦我軍在東線陷入僵局,便是河西戰火再起之時。”
魏赫點點頭,白圭的見識相當可以,他又問:“此次伐韓,秦人有可趁之機乎?”
“齊人出兵!”白圭沉聲道。
這四個字猶如驚雷,在每一個人耳邊炸響。
這倒是出乎魏赫意料。沒想到白圭對天下大勢的掌控也如此清晰,看來日后他能相魏,靠的不僅僅是水利與經商才能。
白圭說完盯著魏赫的表情,內心有些激涌。桂陵之戰后,齊國與魏國在河濟的沖突日益加劇,齊國要想向河濟擴張,首先就要削弱魏國。魏雖有桂陵之敗,但兵威猶在,所以齊國定然再尋找時機,此次伐韓便又是絕佳的機會。
在他看來,伐韓不是不可以,但首先要加強河西防御,以防齊人突襲。而目前來看,大王與上將軍龐涓并沒有加強河濟防御,這讓他十分擔憂。原本這幾日他就要上書大王以作提醒,恰好今日能得見公子赫,所以他打算通過公子赫來警示大王。
只是不知公子赫能否達成自己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