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秀才的蕭胤對自己未來越來越有期待。早上清晨起來梳妝,用瓢裝水照了照自己,發現自己頭發已經有了白頭發,因為自己每日苦讀及焦慮表現,那位老先生借予書已經翻了無數遍,他而且善于總結,每次讀完都要記下這篇文章寫了什么,蘊含的思想。因為家里紙章極為有限,他只能去河邊撿光滑平整石頭,用毛筆在上面練字,練完用水洗了,再接著寫,如此循環往復。人生都說苦盡甘來,而想要甘來,這個苦必須要有目的的苦,要有堅持的苦,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甘甜。其實蕭胤科舉并不是只為了做官而去,他發現民間疾苦,重大賦稅壓得老百姓抬不起頭,國家大興土木使世間無數怨言。他知道,這個國家需要改革,需要變法,需要有領頭羊,像秦朝一樣商鞅變法使秦朝變得強大。
一個有天賦的人已經強的可怕,更怕的是他還努力,而蕭胤就是這樣雙重疊加的人在這個朝代少之又少。
大冀十二年,夏天,豫州大雨,蕭胤家鄉也有影響,發生巨大洪災,因為害怕農田被毀,無數弄人去治水,蕭胤父親也跟著去了,當地大水,上級縣令不聞不問,為了梳理洪水,許多人開挖梳渠,聽說有好幾個人喪失生命,蕭胤十分擔心自己父親,當時蕭胤立馬跪在祖宗排位面前祈禱,他母親也十分擔心,母子倆走來走去,蕭胤此時也無心學習,到了半夜,他一直盯著門外,久久還沒有回來,蕭胤急了,馬上穿上蓑衣去找他父親,踩在泥濘路上,不知道摔了多少摔跤。到了大河邊,那邊很多人在碼石頭,蕭胤大聲大聲呼喊著父親、父親、父親、撕心裂肺的聲音被他父親蕭鼎聽見了,“孩子,我在這里,你怎么跑這里來了,這里危險,趕緊回去,回去告訴你媽,不用擔心我。”于是蕭胤看見父親沒事松了一口氣,跑了回去。和蕭胤父親理水的人說:“蕭鼎,你兒子不僅孝順,還是秀才,蕭家怕是要崛起了。”此時蕭鼎紅著臉,心想我有這樣兒子真好。
到了大半夜,蕭胤和他母親依舊沒有睡覺,看見蕭鼎回來,才睡去。到了第二天,眾多村民治理好水,縣里縣令才滿是得意下來考察,還上報朝廷,此次治水,是我功勞,可見官場虛偽,因此蕭胤越來越對這些官吏憎恨。
秋闈將至,蕭胤準備前往省里貢院考試,這次出門遙遠,她母親準備很多烙餅給他,而且還把家里舍不得吃雞蛋煮了幾個拿給蕭胤,“父親,母親,孩兒前往貢院考試,你們等待孩兒消息。”蕭胤就前往趕考,在趕考路上,他看到好多趕考的人,蕭胤心想競爭如此之大。
走了三天三夜,終于到了,每個人分配個個考場,由當時官員監考,九天九夜終于完成一切流程,這次蕭胤依舊信心滿滿。因為自己有充分準備,不虛此行。
考完試后,他游覽當地省城,街市十分熱鬧,街上已經有很多手工藝品,出來父親給蕭胤一些錢,他買一些糕點拿回家分父母吃,自己去酒鋪買點酒喝,喝好玩好,該回家了,在路上因為手中水不夠喝,就跑去一個村子尋水喝,到了一家門口,蕭胤拉了拉衣袖,開始敲門“有人嗎?”突然有一個眉清目秀的女子前來開門,蕭胤當場呆若木雞,他看著那位女子,簡直一眼萬年,那位女子看著蕭胤,這個人不錯,面容清朗,問到:“先生,有何事”“蕭胤一下緩過神來,喔喔,我進貢院趕考回來,因為口渴,來此地尋水喝。”“這樣啊,來進院來,蕭胤舀一瓢水大口大口喝起來。”“先生,慢點喝,小心急到。”
由于趕回家,與女子告別而去,蕭胤走路上,滿腦子那位女子,差點忘記自己是趕考回家,心想等我中舉,我定娶回家。一路上嘻嘻哈哈的。一個農夫看見他,還以為蕭胤傻了。
到了家后,父母也不再過問考試,只是坐等出來,因為這個要來年二月才可知曉。因為蕭胤心想放松一下,于是出去游覽當地山川,寫了好幾篇游記,其實蕭胤文采相當不錯,只是他作品沒有流露出來,他尤其愛飲酒,因為手里不怎么闊綽,只能一小口一小口品。一日他到了一片樹林下,河水潺潺,他選一個小平底,喝一點酒,就躺著睡覺,以天為被,以地為床,那叫一個舒坦。
其實蕭胤比較親近自然,不是為了改變,他絕對不會選擇做官這一條路,時間匆匆,很快一年快過去了,蕭胤從小自學,他努力終要得到回報,來年二月,一群騎著馬兒官員前來蕭家報喜,恭喜蕭胤第一中了舉人。當地許多人前來祝賀,蕭胤父母開心至極,蕭胤父親告誡蕭胤做官一定做清官,中了舉人可以當縣令,可是他想在朝陽輔佐皇帝,那得進京參加殿試,今年四月份開始考試,他就開始更高準備。
時間過得真的很快,蕭胤準備進冀京趕考,這次目標遠大,而且這次真的是進京趕考,不僅路途遙遠。
這次他走了十多天才到,這次進京,他終于大開眼界,整個冀都京城,因為殿試,考生早早進宮,殿試可是皇帝親自主持,親自閱卷。蕭胤拿出畢生所學,殿試要考察涉及治國安邦、民生社稷等重大問題,要求考生根據所學知識和自身見解提出對策。考生規定時間寫一篇千字策論,由于考時政,蕭胤寫出他獨特見解,治國需要仁治加法治,民生應該輕徭薄賦,休息養民,保存實力,邊疆少數民族蠢蠢欲動,不能過于忍讓,多養精兵武將鞏固邊疆,多養匹馬,多關注南方水患。
這次考試,他親自看見當朝皇帝,蕭胤考完,他于是多出尋求更多道路,于是寫一篇文章向當朝宰相舉薦自己,當朝宰相陸淵看了蕭胤這篇文章,十分欣賞,于是就上諫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