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
- 在困境與療愈之間:一位全科醫生的精神科見習錄
- 陳妙玲
- 1415字
- 2025-05-14 17:57:24
我是一名社區醫院里的全科醫生。
兩年前,我被派到本地區最有名的精神病醫院的精神科見習。
曾經,我的理想是當一名心理醫生。那時,我愿望迫切,一心求道,但一直沒有機會走進這個大門。如今時光已過去二十多年,我早已放棄那時的理想,可機會卻突然找上門,出現在我面前。
我想:也許一個人命里擁有什么、會做什么,是在出生啼哭的那一瞬就注定好的。雖然我已過了最好的學習階段,在職業發展方面不會再有太大的變動,但我思考了一番后,還是欣然前往。一周后,我交接完手頭的工作,就到本地區最有名的精神病醫院去報到。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精神病人就是瘋子,他們衣冠不整、披頭散發、胡言亂語、大吵大鬧、傻笑瘋癲……他們像異類,不配被平等對待。人們常常忽視他們,對他們充滿了偏見。
我在去精神科學習之前,也對精神病人有諸多不解和疑惑,但當我見了那么多病人之后,才發現實際上身體健康的人,也經常會出現心理問題。
培訓期間,我輪轉了五個科室,見到了很多病人,其中有孩子,有青壯年,也有老人。病人的身份也各種各樣,有學生,有醫生,有老師,有公務員,有工人,有農民,有老板……他們中有一部分因病輟學或者失業,而大部分仍然在上學或繼續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
我深刻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受到忽視和歧視的群體。似乎人人都對精神疾病諱莫如深,包括很多醫生自己,也不能正確看待精神心理問題,覺得患了精神疾病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學習期間,我了解到精神病人在生病初期大都和健康人類似,他們悲傷、沮喪、憤怒或者控制不住情緒,但常常被忽視,日積月累,直到身邊人都發現他們異常時,才會被迫就醫。
當疾病背后的故事被抽絲剝繭般呈現出來時,我驚訝地發現,原來精神心理的危機處處都存在,心理健康的維護人人都需要。
健康的新定義是: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功能等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而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病。我們常常忽視的負面心理現象,其實是心理健康已經受到威脅和損害的標志。
當代,人們在學習、工作、生活、婚戀、親子、教育、養老等方方面面都面臨著巨大壓力和隱形變數,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問題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趨勢。與此同時,精神科醫生的人數配備卻存在嚴重不足。
《柳葉刀》上有一篇報告指出:據估計,全世界每年約有5%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癥,但這種全球性健康危機仍被忽視。抑郁癥是全世界范圍內的一種常見病,盡管如此,仍然有許多關于它的錯誤觀點,使人們長期未對其采取行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于2022年給出一份數據: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球新增超過7000萬抑郁癥患者、9000萬焦慮癥患者,數億人出現睡眠障礙問題。另有一份數據顯示,“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10億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礙困擾,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殺而失去生命”[1]。
對大多數人來說,精神疾病是一個敏感而讓人忌諱的話題。作為醫生,我深知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等重要。我也深知,沒有人能一輩子一帆風順,萬事順遂。即使我們不去討論這個話題,或者我們繞道而行,也無法完全避開。
好在,我們的社會已經意識到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對精神心理健康有了正確的認識。
我在無限感慨中記錄下這些案例,詳細地呈現了病人的內心故事,希望讀者能從這些故事中窺見我們自己,從而保持警醒并重視心理健康。當然,出于對病人的隱私保護,本書中的人名、地名、情節等,均已做處理,也在此說明。
我想,當更多的人擁有識別情緒和心理疾病的能力,那時我們就能更好地去戰勝精神困境。
注釋
[1]數據來自《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