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十五年的縣試依舊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通過連復、再復兩場考試又淘汰了一批人,等到最后一場的時候已經只剩下二十人了。
這二十人不出意外的話就是今年武昌明定下來的取中之人。
原本按照慣例,縣試到最后能取十五人便已經是極限了,不過為了給知府大人舉辦的所謂‘隆重’之府試捧場,他又多加了五個名額。
關于這二十人的大名單現在需要一個總排名了,今科縣試案首他心中已經有了決斷,那便是簡北。
因為連續四場都是簡北位列榜首,說實話,簡北四場考下來所作之八股文章,昭示著他對四書、五經的理解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這樣的學子一旦取中推薦上去,恐怕前途不可限量??!
一想到能給知府大人的府試提供這么一個優秀的科舉人才,縣太爺武昌明就心里激動不已。
嗯,希望簡北這小子能夠在府試中大放異彩,嘿嘿,真要是那樣的話自己的吏部考評豈不是優?
接下來的第五場其實可有可無,即便是有也是走個過場。
因為該定下的早在第二場招復便已經有了結果,連復、再復就是考察學子對于圣諭廣訓和孝經也就是道德的考察。
這兩場過后,基本取中的就已經定型了。
第五場其實考察的是學子的耐力罷了,而且出題的內容是圣人典籍的默寫以及寫作一篇綜合文。
眾所周知,府試考試內容是貼經、雜文、策論。
而貼經指的也就是默寫儒家經典指定段落,綜合文要么是雜文,要么是策論,也算是給府試一個預熱。
同時,第五場考試的試題他已經出好了。
近幾日青陽縣內暴雨連綿,多處橋梁道路村莊被突發山洪沖毀導致災民無數。
他就以此突發事件為題考校一下這最后的二十名學子,到底看看這些人有沒有真才實學,最起碼他要做到心中有數。
......
最后一場的考試依然定在文廟大成殿內,武昌明依然是親自監考。
老油條拿到考卷之后迅速看了一遍,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到第一題的貼經上。
貼經分兩種,一種是半貼,一種是全貼。
半貼就是給出一段經義,然后中間留有空白處,讓考生補全,也就是跟填空題差不多;
全貼則是要求默寫指定的段落,這是大段默寫。
老油條看到考題的時候眼珠子瞪的溜圓,尼瑪的,這些題他竟然全會。
當然這一次他沒有刻意的押題,但是他也是熟讀圣人典籍、大儒集注的,畢竟幾十年的功夫也不是白費的。
這些對他來說并不難,難的是第二道策論題。
題目是: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擬策。
老油條眉頭緊皺,心里快速的思索著。
要知道策論可是考驗一個考生治國理政能力的主要手段。
此文要嚴格的遵循八股格式:破題、承題、起講、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大結結構,要求對仗工整,尤其是體現在提比、中比、后比的三組對仗論述中。
這可跟前幾場的八股短文不同。
縣試正場、招復等八股短文只有區區不到三百字,而策論則不同,總的來說以千字為基礎。
當然府試、院試這類等級低的科舉,字數也就千字左右,不做過多要求。
而更高級的鄉試、會試、殿試,則最少也得一千字,殿試更是無上限,曾經有資料記載殿試中有人洋洋灑灑萬字大策論,當然平常的也得兩三千字。
因為是皇帝出的治國理政之策論,需要有詳細的論證方案,這就很考驗考生的水準了。
就拿這道題來說,可以說緊扣時政要點。
青陽縣突發山洪,導致橋梁斷、道路阻、村莊毀、災民生,這是縣太爺考驗大家??!
老油條手捻山羊胡陷入沉思,而此時的簡北則正在提筆揮灑:
夫兇年天變示警,饑歲民生維艱,老弱轉壑,仁者所惻然也。斯言警策為政之責,尤在臨災應變之際。
蓋聞孟軻警世,謂君失其政則民罹其殃。今山洪驟發,沖決津梁,阻絕道路,毀滅村莊,致流民餓殍,‘兇年饑歲’之象也。老稚何依?溝壑是懼!牧民者當何以拯溺救焚,以全圣賢仁民之旨?是宜深慮而亟策之。
且夫天災流行,國家代有。然圣人制治,未雨綢繆;賢者臨事,貴在通變。洪水肆虐,非獨天意,亦或人事未修之征也。為民父母,睹斯慘狀,豈可坐視?當思孟子之訓,體上天好生之德,效大禹平成之智,集眾思,廣忠益,以紓民困。謹擬數策,條陳如左:
一曰:宣諭安民,以定驚惶。
洪濤猝至,民情洶洶,訛言易興。宜速發明諭,張榜通衢,告以災由、賑措、修路之期,使知上意拳拳,必不使一夫失所。責成里甲,曉諭鄉鄰,互救互濟,禁乘亂剽掠。民心定則亂萌息,此弭患于未形也。
二曰:急賑饑寒,以蘇殘喘。
道路既斷,商賈難通,薪米立匱。當開倉廩,設粥廠于高阜,日濟兩餐;發庫帑,購藥餌于鄰邑,療治傷病。尤需編戶查核,鰥寡孤獨、廢疾者另冊優恤,勿令其輾轉泥涂,填委溝壑?;钜蝗嗣?,勝造七級浮屠,況活萬千生靈乎?
三曰:通塞起廢,以暢血脈。
道路者,民命之脈也。宜亟召工匠,簡選丁壯,分路督工:其沖毀未甚者,培土加固;其橋梁盡圮者,伐木編筏,權作津渡;其山石壅道者,焚鑿并舉,晝夜兼程。更可厚值募近山熟悉路徑之民為向導,辟臨時小徑,通薪米醫藥。血脈通則元氣復。
四曰:嚴飭保甲,以靖地方。
災患頻仍,奸宄易生。當申嚴保甲之法,令各鄉紳耆率丁壯巡守,扼要設卡。遇流民則安置,遇匪類則擒送。府庫兵壯,擇要駐扎彈壓。務使閭閻無夜吠之驚,災黎得安枕之眠。秩序井然,則善后可圖。
五曰:籌謀善后,以弭后憂。
水退之后,瘡痍滿目。當勘水利之失,疏壅塞之渠,筑堤防之固;助民修葺廬舍,貸以籽種耕牛,俾不誤農時;蠲免本年稅賦,或請旨緩征。更可募工以工代賑,修路筑橋,一舉兩得。此杜“兇年”之再現也。
六曰:士子躬行,以倡仁風。
吾輩讀書明理,既為圣賢之徒,當有“先憂后樂”之志??陕摵贤瑑?,謁見縣尊,請纓效力:或協理粥廠,登記造冊;或奔走鄉里,撫慰孤弱;或獻策于幕府,參贊機宜。以我輩所學,化經義為實行,使“老弱轉壑”之言,不至驗于今日,斯為真儒之用矣!
綜此六策:宣諭以安其心,賑濟以續其命,通路以活其軀,靖亂以衛其家,善后以復其業,士行以勵其俗。孟子所謂“兇年免于死亡”,端賴乎此。牧民者果能存心若此,舉措若此,則雖罹天災,猶可回造化之仁;縱有溝壑,亦成載覆之鑒矣!
嗚呼!天災之至,雖曰無常,而人事之修,實關性命。昔大禹胼胝,卒湮洪水;鄭俠流民,終感君心。今視山洪之患,豈非天以災儆我,示以“兇年饑歲”之象乎?惟愿為政者惕然深省,視民如傷;吾輩士子亦當戮力同心,以仁心行實政。庶幾溝壑之悲可弭,而孟子仁政之光,復昭昭于斯世矣!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