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鼓浪嶼的魂,舒婷的根

“詩人這么多,也得有個提示吧?”

排除現代的屎尿屁詩人,往前一百年,那真是現代詩歌的黃金時期。

“兩個字的。”

姜未晞想了想,又補充道:“女詩人。”

這下提示到位了,兩個字的女詩人屈指可數,要是男詩人還稍微有點難度。

陳默腦海里回顧了下過往的女詩人,從民國到現當代,實際上也就記得七八個名字。

冰心和林徽因可以首先排除。

這兩位他記得好像是榕城人。

龍應臺、席慕蓉好像是寶島的?

女作家出名的倒是挺多的,民國的張愛玲、丁玲和蕭紅,往近一些的還有畢淑敏、遲子建、王安憶等等。

可是這幾位,貌似沒帶詩人身份吧?

這一通排除下來,都沒剩幾個了。

他撓撓頭,試探的問道:“三毛?”

姜未晞搖搖頭:“不是。”

他繼續道:“舒婷?”

“呀,”姜未晞目光詫異,意外道:“黑狗你挺厲害的嘛,一下子都猜到了。”

陳默無奈道:“女作家挺多,反倒是女詩人沒幾個,再來一下排除法,一個巴掌都湊不出來了。”

“就是舒婷,她之前定居在鼓浪嶼上,可惜前些年搬走了。”

姜未晞打開手機地圖,找到一個帶著星號的建筑:“我之前有收藏的,就在這里,中華路13號。”

“離我們這挺近的。”

陳默探頭看了看,他們所在的泉州路過去一點就是,鼓浪嶼本來也不大。

加上蹭的導游也離開了,他忽地來了興致:“要不我們去看看吧!”

姜未晞怕陳默期望值太高了,提醒道:“可是舒婷都已經不住那里了,過去也只是看個老洋樓哦。”

“沒事,漫無目的地瞎逛,也是一種旅行的方式嘛。”陳默滿不在乎道。

他又不用上班,有的就是時間。

“好嘛。”

就這樣,兩人走在前往舒婷舊居的路上。

他不禁好奇道:“未晞,這舒婷也是鼓浪嶼人嗎?”

“舒婷不是,她出生在章州龍海,祖籍鯉城,她老公是鼓浪嶼這兒的。”

“喲,那跟你還是老鄉啊!”陳默注意到關鍵詞:章州。

所謂的閩南地區實際上指的是廈漳泉三座城市,相比另外兩座城市,章州在現代的發展挺低調和緩慢的。

“啊這……太牽強了哦。”

姜未晞吐了吐舌頭,不好意思道:“畢竟舒婷只是出生在章州,而且她小時候就跟隨著母親來到廈門的外祖母家生活,其實沒在章州待幾年。”

“這樣子。”

兩人很快來到中華路15號。

這是一家名為褚家園的咖啡館,綠植很多,透過門口往里面看,庭院花園里能看到許多精心照料的花草盆栽,空氣中也彌漫著淡淡的花香和悠揚的音樂。

(褚家園)

咳咳,不過陳默的注意力都落在一塊樹立擺放的小黑板上。

“非食勿擾,謝絕參觀!”

陳默對姜未晞問道:“這種場所是不是要進去消費才能參觀?”

“肯定吖。”

她解釋道:“主要還是人太多了,畢竟這是歷史建筑改成的營業場所,要是個個都參觀不消費,商家也開不下去。”

“要是消費價格不夸張的話,還是值得一看的。”

女生肯定樂意買單,風景好,適合拍照。

之所以提到中華路15號,是因為舒婷舊居13號并不好找,始建于民國時期的房子并不像現在一般,15號旁邊是11號。

兩棟建筑中間有一條又長又深,還很窄的小巷子。

一直走到巷子盡頭,才找到舒婷的老宅。

中華路13號。

這是一棟兩層小樓,紅色的外墻,鑲著白色的窗框,看起來有些破敗,院子里紅磚地上長滿青苔,花草也在胡亂生長。

不過最吸引陳默的,還是門樓。

上面刻著“陳家園”三個字,呈半圓形,排列很奇特,既不是從左往右念,也不是從右往左念。

三個字“陳”字在中間,“家”字在右邊,最后的“園”字在左邊。

他打量半天,實在看不懂。

“未晞,這應該念陳家園,還是陳家、陳園?”

“我也不知道哇!”姜未晞被整迷糊了。

她來過一次中華路13號,可她當時沒多想,就以為是“陳家園”,難道還有陳默話語中后面的意思?

鐵門上掛著一個小板子,上面寫著:“私宅,謝絕參觀!”

至于旁邊的墻上,也掛有市政府的牌子。

【歷史風貌建筑,編號:E6-05,中華路13號,建于1936年……】

之所以叫陳家園,是因為這是舒婷丈夫的祖居,舒婷在《真水無香》這本書中寫道:

“所住的是丈夫的祖居,這座紅樓多年來失修,外觀堂皇優雅,鑲嵌玻璃窗門呀雕花欄桿什么的,內部卻滲漏灰泥脫落……”

現場一看,挺符合描述的,就是現在不看內部都能感受到破敗了。

看來舒婷離開有些年頭了。

在陳默感慨之際,耳旁傳來姜未晞的吟誦聲,悠悠而又悅耳。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但凡不是九年義務教育漏網之魚的同學們都應該知道這是舒婷所作的《致橡樹》,作為朦朧詩派的代表,絕對的經典之作。

“這首寫得確實好,”陳默苦笑一聲:“感覺對舒婷的印象就這一首詩了,其他好像語文書沒收錄?”

“她也有很多詩作,基本都是在鼓浪嶼時期……”

經過姜未晞的講解,陳默今日才真正了解舒婷這個人。

舒婷原名龔佩瑜,上幼兒園時,母親嫌這個名字不諧音,改名為龔舒婷。

這個筆名由來也挺有意思,還跟《致橡樹》有關。

《致橡樹》的寫作背景是1975年,一位給予舒婷很大幫助的詩人蔡其矯來到鼓浪嶼游玩。

在散步討論間,因為一些爭執,龔舒婷回家后一氣呵成地寫出了《致橡樹》。

蔡其矯很喜歡這首詩,把詩帶到了京城,給艾青看。

艾青看了非常喜歡,據說艾青從來不抄別人的詩,但他把這首詩抄在了本子上,時為1977年。

北島也是偶然間看到這首詩,才與龔舒婷開始通信的。

有意思的是,這首詩原題為《橡樹》,印上《今天》之前北島建議改為《致橡樹》,并跟龔舒婷說明是艾青的意見。

臨到發表之際,北島劃掉了那個“龔”字。

此后,“舒婷”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蔡其矯這個名字陳默不熟悉,但是另外兩人他可不陌生。

“哇,沒想到一首詩背后還有這個故事,竟然還跟艾青和北島有關系。”

陳默大漲見識了。

“想要深入了解一首詩,就要先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姜未晞笑著道:“舒婷的大部分詩歌,散文都是創作于鼓浪嶼時期,甚至她把鼓浪嶼稱之為自己的生命之源。”

陳默忽然想到一個遺忘的重點,一臉狐疑道:“不是,你怎么清楚這么多?”

“我是廈大的啊!”姜未晞臉上露出自豪。

“舒婷定居在廈門,偶爾被邀請來我們廈大開講座,我還有舒婷本人的簽名呢!”

陳默豎起大拇哥:“厲害,近水樓臺先得月啊!”

這個陳默是真羨慕了,要是可以的話,他也想見見舒婷,要是可以的話,再見見那個把悲傷送給讀者,把快樂留給自己的余華就更好了。

探訪舒婷舊居后,兩人離開小巷子。

再次看到這個中華路15號褚家園,陳默好奇百度了下。

嚯,這棟建筑也不簡單。

也是一座名宅,比舒婷夫家的房子還早幾年建成,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著名小提琴家褚耀武的家。

而褚家與舒婷的丈夫陳家是多年世交,兩家關系不錯。

再走到中華路47號,這里的主人曾經也是個名人。

民國時期軍統傳奇特工,菲律賓情報站的站長張圣才。

再往前走,隨著百度的搜索,一段段真人事跡浮現……

斑駁的外墻,是古老的氣息。

這些游客們忽略的角落,曾經也有那么一個人在滾滾的歲月長河里掀起一個時代的浪花。

而如今,偶爾才會被誤入的行人發現。

一直到中午,熾熱的炎炎夏意催促著陳默二人的離去。

登上輪渡船,海風輕拂,浪花滔滔。

陳默目光深沉地望著小島。

仿佛能看到巷子深處的那棟小紅樓。

他想到了舒婷,想到了姜未晞念過的詩。

或許,

鼓浪嶼本來就是一首詩,只是詩的上面蓋滿了房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里| 清苑县| 柳林县| 鄂伦春自治旗| 平阳县| 襄垣县| 青川县| 汤阴县| 罗平县| 铜山县| 蕉岭县| 铁岭县| 贵港市| 视频| 万全县| 永年县| 萨迦县| 昌江| 邢台县| 文安县| 乌鲁木齐市| 沂水县| 泰和县| 寿光市| 高青县| 登封市| 四平市| 庐江县| 吉林市| 崇文区| 哈密市| 合川市| 长治县| 醴陵市| 衡水市| 高唐县| 六枝特区| 伊川县| 金川县| 北辰区| 民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