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出來混要講身份
- 帶著超市回三國,匡扶漢室
- 風流萬戶侯
- 2148字
- 2025-06-20 20:44:12
孫仲謀作為自己的兒子輩,還有前任大舅哥。
劉備就算再不喜孫權,也不得不承認他的優點,對此他不會因為仇恨而否定敵人的能力。
這個從十八歲就開始就接任江東,領江東之眾的碧眼小兒,竟然能和自己與曹孟德周旋這么久,確實很難讓人不佩服。
要知道,孫權和他與曹操都不是一代人,但確實是他們的敵手。
而且在每一次國家危急存亡之際,孫權總是能做出最合適的選擇,讓最合適的人作為統帥化解危機。
赤壁之戰時曹操率二十萬大軍壓境,孫權在近乎所有文臣的反對下,力排眾議,讓周瑜領軍抗曹。
魯肅亡后,提拔呂蒙繼任,從大漢手中奪取荊州,鞏固了江南屏障,坐穩了三分天下。
夷陵一戰,先是向曹丕稱臣,避免吳軍兩面作戰,然后又目光精準的讓陸遜領軍,使得大漢從此元氣大傷。
不僅如此,孫權面對曹魏,同樣游刃有余。
夷陵戰后曹丕惱羞成怒,派遣三路大軍,共計二十余萬的兵力伐吳。
面對實力差距懸殊的敵軍,吳軍又將魏軍打的落花流水,傷亡慘重。
使得曹家祖孫三代只能望江興嘆。
這碧眼兒簡直是一個怪胎,雖是一個瓜農的孩子,卻是天生的帝王和政治家,做到能屈能伸。
如果阿斗能有孫權的能力,不說能不能北伐成功,至少再多熬個四五十年也不成問題,慢慢為大漢打下基礎,以待后世明君的出現。
劉備已經是熟讀《三國志》了,對于曹丕和曹睿的結局已經看見了。
兩個病癆鬼而已,有什么可怕的?
曹丕再過三年死,就活了四十歲,他兒子曹睿更短命,三十六歲就沒了,也就在十六年之后。
劉備自己現在才六十二歲,正是奮斗的時候,他有信心再熬個二十年不是問題。
若是論體質,劉備甚至覺得把自己和曹丕曹睿關一個房間里,能揍的他們屁股開花。
而后面的司馬家族,劉備也對其是蔑視。
司馬老烏龜不干人事兒,在洛水放大臭屁。
他的兒子就更是厲害,當街弒君。
留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
要是阿斗挺住,把國家治理好。
大漢如果能夠再熬個兩三代,出一個明君的話,也未必沒有機會。
劉備的想法鄧健是很能理解的,因為他自己就是牛馬出身。
因為身后沒有背景,又沒有資本,做什么都處處碰壁。
找份稍微好點的工作,連吃口熱乎的s都趕不到上。
而漢末三國更是階級固化,出來要講出身的時代。
沒有身份背景,你就什么都不是。
這也是為什么漢末三國時期很少有文臣歧視武將的風氣。
因為不管文臣或者是武將,身份才是最終決定他的地位。
如袁紹、袁術兄弟,張邈、臧洪等人。
這些士族出身的青年俊秀,入仕后不管是做文臣還是去做武將,都會受人尊重。
一旦沒有出身背景,不管他是去做文臣或是武將,永遠都會受到歧視。
如呂布、鄧艾、石苞一類,他們都是文武雙全的人才,卻仍然受到歧視。
出身并州邊境的呂布在立下誅殺董卓的大功,拯救漢室,按理說會被士人們尊敬和禮遇待。
但事實卻是依然沒人看得起他,呂布仍被并州大族出身的司徒王允輕視。
堂堂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的大漢溫侯,卻被以普通的劍客態度待之。
鄧艾雖然是大族出身,但自幼喪父,家境貧寒,以牧牛為生,還有口吃的障礙,從小受人嘲笑。
因而鄧艾從小十分努力的讀書,不管是短篇還是殘簡,他都如獲至寶,汲取其中的知識。
可是,現實依舊是殘酷的。
就算他再努力的讀書,學問再高,還是被士人所看不起,只能去當一個典農吏。
從鄧艾青年時代(從208年算)開始屯田,直到243年領軍開始,一共種了三十五年的地。
最后到晚年好不容易偷渡陰平,立下滅國大功,卻被士人鐘會誣陷謀反,落得與自己的兒子一起被殺。
石苞出身低微,雖然后來被司馬懿提拔賞識,也做到了三公的位置。
但也被一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員們看不起,連提拔他的司馬懿對其也有所不滿。
當時淮北監軍王琛就因為對石苞的出身不滿,甚至密奏朝廷誣陷石苞與東吳通訊賣國。
可以說在漢末三國這個時期,你沒有出身就是原罪。
哪怕是父親這一代拼搏起來了,二代仍然會被士人群體邊緣化,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名將的兒子為什么不出名的原因。
不是因為能力,還是因為出身。
像孫權這種從最底層起來,然后成為士族,甚至是士族首領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劉備自己崛起也不是靠中山靖王的名頭,士人不會因為他是中山靖王的后人而高看他幾分。
整個涿郡走在大街上,隨便扔出一塊石頭砸出去,就有九個自稱中山靖王之后的人,還一個,是中山靖王親戚的后人。
否則也也不會在年近半百的時候,仍舊是一個寄人籬下的客將。
真正讓士人高看一眼的,是劉備自身的能力和官職,以及多場戰爭積累下的人脈。
爬起來有多難,這其中的艱辛也只有劉備和那些一直追隨他的老弟兄知道。
對于這種局面,鄧健心里其實也很想改變的。
在后世的時候他就是一個屁民,但現在,他有皇帝撐腰,便開始動了這個心思。
鄧健頷首道:“陛下,世家門閥之格局,千年難易,但臣有破解之法,只是還需陛下支持。”
改變根深蒂固的世家門閥的格局?
劉備眼睛亮了。
建立基業是需要士族的力量,可大漢的滅亡,被士族所制也是事實。
投降派頭子譙周不僅反對北伐,甚至敢在最后一刻裹挾自己的兒子投降,他絕對不能再讓這種事情發生啊。
劉備大喜道:“公逸,若有解法,可速速說來,朕一定鼎力支持。”
有皇帝支持,鄧健的底氣也足了起來,“陛下,這天下不僅是士人的天下,也是百姓的天下,在后世300年的亂世結束后,隋朝的皇帝為了選拔人才,設立了一種叫做科舉的制度,用考試來選拔官吏,而不是出身,不論出身貴賤,只要有真才實學,均可通過考試入仕為官,成績優者為先,借科舉來遏制世家大族,正是破解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