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制海權
- 大明:從監國太子到天啟大帝
- 大魚字水
- 2066字
- 2025-05-23 08:01:00
方從哲完成擬票,腦袋一直嗡嗡作響。
太子受孫承宗影響,強行保下熊廷弼繼續經略,皇帝支持為其立威...
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他想去找孫承宗問清楚,起身卻意識到已是晚課時段,孫承宗此時或許有課,于是便退而求其次,打算先去尋孫慎行。
“諸位,老夫票已擬好,明早再呈乾清宮,眼下天色已晚,早早散值吧?”
“首輔先走,我們還有點事。”
“那好。”
方從哲前腳剛出內閣,劉一燝便來到韓爌身邊,小聲將周嘉謨的匯報復述。
韓爌聽后直搖頭,“以孫承宗之秉性,怎能與方閣老同流?還是先問問清楚。”
“肯定要問清楚,但道不同不相為謀,你我雖占內閣兩席,但威望不及人家首席,葉老(葉向高)辭不復任,咱們兩人與一人難分伯仲,始終不是什么好事。”
“新君甫立,朝廷艱難,不可妄動...”
“就這些佞臣太多了,遼東造成如今局面,他們脫不了干系。”劉一燝越說越激動,最后盯著韓爌鄭重說道:“所以,丟掉幻想,準備斗爭...”
“你想怎么斗?”
“哼哼。”
劉一燝冷笑:“此人獨相多年,屁股能干凈?”
“太子年幼,容易受人唆擺,總之要當心,別弄巧成拙。”
“放心。”
......
酉時正刻,晚課持續。
朱由校復習完上午內容,下午的日講官依次入內。
相對于需要背誦的科目,孫承宗講授的《資治通鑒》,只需要理解節選的事件,有自己獨特思考即可。
孫承宗從《通鑒》節選內容,朱由校在上個世界基本有所了解,這門課對他來說,屬于是加深記憶。
所以孫承宗的晚課,一般都是講題外內容。
而今天晚上,朱由校主動提出遼東之事,并告知了熊廷弼的決定。
孫承宗聽后內心震驚,這個決定可以說是乾綱獨斷,相當于和大多數臣子作對,陛下這是被先帝附體了?
“孫先生怎么不說話?你忘了自己曾經說過,熊廷弼自身能力是夠的,只是受限支持不足而不能放開手腳,現在父皇愿意全力支持,遼東情況定然有所好轉。”
“呃...是的。”
受到朱由校‘逼問’,孫承宗不得不做出回應,并吞吞吐吐說道:“不過,袁侍郎能力也不錯,殿下應給他個機會,算了,事已至此...希望熊經略能力挽狂瀾...”
“袁應泰?不是本宮不用,而是同先生講好的,你也同意不知兵,不足以挑重擔...”
“呵呵,算是吧。”
孫承宗頷首笑對,并不知被太子拉下馬,等一會被孫慎行逼問,才明白什么叫哭笑不得。
朱由校沒糾結人選問題,而是就著遼事繼續請教:
“先生,一百萬兩銀子不是小數目,眼下已是深秋、塞外北風蕭瑟,也不知路上有沒有設防,從北京到沈陽一千余里,本宮擔心路上不安全。”
“咱們在關外駐軍多,不至于有人敢劫餉銀吧?”
“可不好說,這數目可不小,消息很快會傳出去,而這么長的運輸線,旁邊就是蒙古的地盤,就算蒙古人不來騷擾,那些盤踞關外的游寇,說不定會鋌而走險...”
“太子言之有理。”
孫承宗頻頻捋須點頭,心說太子果然天資聰穎,讀書幾天就有這見地,他對軍事這么感興趣,假以時日或可率軍出征?
嗯,陛下生病太子監國,陛下病愈太子出巡,可行。
“您別光說有理,本宮要解決之法。”
“這個簡單,可請陛下從京營調兵護送,這些兵馬完成任務,還可以留在遼東作戰,正好彌補兵力不足...”
“是個辦法。”
朱由校頷首肯定,并追問:“后續呢?以遼東現在的情況,無法做到自給自足,一切物資都要從關內運,每一次物資運輸都有風險,總不能每次都派兵護送吧?而且派兵護送損耗很大啊,朝廷集全國之力平遼,長此以往負擔不起。”
“這確實沒有辦法,戰場離得太遠了,別看從京師到沈陽千里已夠遠,如果從四川、廣東等地往遼東調運物資,送到北京就已經去了大半...”
“關內各地可以漕運,如果援遼補給從山東轉水運,會不會更省時省力?”
“嘶...”
孫承宗深吸一口氣。
太子能想到海運出乎他意料,十六歲少年能想到這法子,朝廷這么多才俊豈能沒想過?只是最終不了了之而已。
“殿下想法很好,只是很難實現。”
“為何?”
“此法在先帝時,就有人上疏建議,但最終沒有被采納,首先,要造港口造船,是一筆大開銷,朝廷沒有多余支出;其次,海上常有大風浪,一旦船覆人死貨淹,損失不可估量;第三,就算成功運到金州,依舊要從陸路轉運...”
孫承宗逐條匯報原因,但隱去了外人不知的一條,即運輸會產生龐大利益,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所以會有人拼命阻止。
而這只是冰山一角,萬歷末年舉全國之力平遼,無數物資被送到遼東前線,這其中肥了多少人腰包?戰敗之后卻沒法一一查證,只能處理幾個主事官員。
孫承宗在朝為官,對這些情況有所了解,但了解得不夠深入,且受大環境影響,不便站出來較真。
熊廷弼之所以被彈劾,脾氣不好只是原因之一,主要是他處在第一線,看到了太多真實情況,有人不希望他待太久。
遼東就像《潛伏》里的天津,熊廷弼就像天津站的吳敬中,有一批忠于黨國的熱血者,也有為自己謀利的投機者,更有潛伏其中的敵對人員...
吳敬中能全身而退,熊廷弼自然也有這個想法,所以他被人彈劾的同時,自己也多次上疏請辭。
無奈朱翊鈞不允,朱常洛同樣不允,朱由校還是不允許...
不同的是,朱由校給到最大支持,他也是出于多種考慮,才想著提前開辟海運,借著遼東這個契機,順便在山東打造新水師。
東南海盜無法根治,嚴重影響海上貿易稅收,大明水師逐漸成為擺設,現在葡萄牙人也來攪局。
沒有制海權,想處理這些問題?一切都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