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沈棨新的安排
- 誰說朕是暴君?朕要誅你九族
- 書友華金
- 2342字
- 2025-05-07 19:54:20
“東南有多少人把糧食運到北邊,從邊關長城腳下出發?”崇禎帝繼續追問。
“這......”
“海上呢?從海路運糧到遼東的都有誰?”崇禎帝的聲音愈發冰冷,“你和屠家可是親家,說出來,朕饒你女兒性命。”
沈棨渾身一震,腦中飛快閃過無數念頭。他知道,屠家的事情已經敗露,就憑皇上那睚眥必報的脾氣,絕不會輕易放過。自己的女兒嫁入屠家,必然受牽連。
“陛下明鑒,臣雖與屠家結親,但并不知曉內情。”沈棨連連叩首,額頭撞在地上發出沉悶的聲響,“不過臣可以作證,屠家確實在張家口向塞外販糧。只求陛下開恩,饒我女兒一命,臣愿以死謝罪。”
崇禎帝緩步走回躺椅,坐下后手指輕叩扶手:“當初你可是把糧食悄悄賣給了建奴還是喀喇沁部?”
“是喀喇沁部......”
“不必多言。”崇禎帝揮了揮手,“起來吧。”
沈棨戰戰兢兢地站起身,卻依舊低著頭。
“朕保證會把你女兒接到帝都好好照顧,賜宅子,給銀兩,絕不會讓她受半點苦。”崇禎帝淡淡道。
沈棨一愣,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朕不殺你。”崇禎帝繼續說道,“但你也不能再留在大明。”
“全憑陛下安排。”沈棨如蒙大赦。
“去南越國。”崇禎帝目光如炬,“花幾年時間,摸清那里的地形國情,暗中發展我們的人手。”
沈棨心中一震,沒想到皇帝竟對南越有所圖謀。
“那里自漢以來就是華夏之地,本朝也曾收復。”崇禎帝站起身,走到窗前,“朕要奪回來,不是為了功名,而是為了那里的良田。這片土地上的水稻能一年打三茬,朕要修建水泥大道,把那里變成大明的糧倉!”
月光透過窗欞,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影子。沈棨看著眼前的年輕帝王,心中震撼不已。
“陛下,臣愿效死力!只求陛下善待小女。”
“過些時日會有人安排你越獄。”崇禎帝轉過身,“你要改名換姓,成為另一個人。在此之前,你可以去看看從順天府到山海關正在修建的水泥路。只有親眼所見,你才能真正明白朕的用意。”
沈棨再次跪下:“臣必不負陛下所托!”
崇禎帝負手而立,望著窗外的夜色:“你知道朕為什么要修這條路嗎?”
沈棨不敢貿然回答。
“運糧。”崇禎帝輕聲說道,“從南方運來的糧食,要經過千里跋涉才能到達北方。土路遇雨則泥濘難行,耽誤時日不說,還會損耗大量糧食。但有了這條水泥路,運輸速度能提高三倍,損耗也能降到最低。”
他轉身看向沈棨:“朕要讓天下百姓都能吃飽飯,不再有人因饑餓而死。這條路,就是開始。”
沈棨只覺腦子里轟隆一聲巨響,他終于明白為何孫承宗、徐光啟等人如此死心塌地地追隨這位年輕的帝王。
“去準備吧。”崇禎帝揮了揮手,“三日后,會有人來找你。”
“臣告退。”
走出御書房,夜風吹來,沈棨才感覺渾身的冷汗在慢慢干涸。他回頭望了一眼仍然亮著燈火的御書房,心中五味雜陳。
他知道,從今以后,自己將成為這盛世大業中的一顆棋子。而那個年輕的帝王,正在用他那雙手,一步步改變這個帝國的命運。
御書房內,崇禎帝站在窗前,望著遠處的夜色。案上攤開的輿圖上,一條從順天府到山海關的紅線格外醒目。這條路,將會改變大明的命運。
而在更遠的地方,南越的沃野良田正等待著他的布局。為了讓天下百姓能吃飽飯,為了讓大明真正強大起來,他必須一步步完成自己的計劃。
沈棨在邊境任職多年,雖為文官,卻早已染上了幾分軍人的氣息。他那雙銳利的眼睛總是帶著一絲審視,走路時腳步沉穩有力,與尋常文官那般拖泥帶水大不相同。
“大人,犯人已經提審完畢。”一名獄卒快步走來,恭敬地低頭稟報。
沈棨微微頷首,手指輕叩桌面:“那些口供可有什么特別之處?”
“回大人,都如實招了。只是...”獄卒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
“只是那些貪官污吏,似乎都與來家有些牽連。”
沈棨眼中閃過一絲寒芒,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果然如此。”
崇禎向來奉行“茅坑里的石頭都是寶”的道理,這次倒也沒讓他失望。審訊的結果印證了他的猜測,這些貪官背后,確實有著更大的網絡。
離開昭獄后,馬車緩緩駛向皇宮方向。初春的京城城里,街道兩旁的柳樹剛抽出嫩芽,帶著幾分生機。
崇禎掀開車窗簾子,目光落在城門口的方向。遠處傳來陣陣喧囂,一車車水泥正源源不斷地運往城內,工人們揮汗如雨地忙碌著。
“這些人干活倒是賣力。”崇禎望著窗外的景象,語氣中帶著幾分贊許。
王承恩站在一旁,笑著解釋道:“區區一個月一兩銀子的薪酬,在這亂世,已是難得的好差事了。更何況還有定時休息,工頭也不打罵,誰不愿意賣力氣呢?”
“報紙!最新的大明日報!”一個稚嫩的聲音突然傳來,“京城到大興的水泥路修好啦!半個月后就能通車啦!”
崇禎眼前一亮,轉頭吩咐道:“王承恩,去買份報紙來。”
“是。”王承恩連忙跳下馬車,很快就買來了一份嶄新的報紙。
接過報紙,崇禎仔細閱讀起來。紙上詳細記載了水泥路的修建進度,以及這項工程給百姓帶來的便利。京城水泥制造局的規模在不斷擴大,產業鏈日趨完善,產量和供應速度都有了質的飛躍。
“陛下,”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說道,“聽說等大興縣的水泥路通了,糧價可能會降。現在街面上都在傳這個消息。”
崇禎放下報紙:“現在糧價多少?”
“九文一斤。”
“民間怎么說?”
“都說會降到八文,還有人說,要是修更多水泥路,價格還能再降。”王承恩說著,又補充道:“百姓們都盼著能多修些水泥路呢。”
崇禎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運輸方便了,商品流通快了,價格自然就降了。這個道理,連普通百姓都明白。”
馬車繼續向前行駛,街道兩旁不時傳來叫賣聲和討論聲。百姓們的生活似乎比往日熱鬧了許多,街面上的氣氛也更加活躍。
回到皇宮,崇禎立即召來禮部官員。大殿內,燭火搖曳,映照著他堅毅的面容。
“傳旨下去,”崇禎的聲音沉穩有力,“讓大明日報大力表彰李自成在湖廣的政績。那些被處死的貪官,也要把罪名寫得清清楚楚,讓天下人都看看,什么是賞罰分明!”
禮部官員連忙應聲,但眼中閃過一絲猶豫:“陛下,李自成畢竟出身卑微...”
“出身卑微又如何?”崇禎打斷道,“只要有真才實學,朕就用他!這才是我大明該有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