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墻頭草曹化淳
書名: 我在明末力挽狂瀾作者名: 醺淺月本章字數: 2366字更新時間: 2025-05-08 09:25:26
城下,朱慈烺看著逐漸靠近的城池,眼中閃過一絲銳利。他知道,接下來的較量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更多的是人心的博弈。而曹化淳這個墻頭草,就是這盤棋局中的關鍵一子。
暮色漸深,城門樓上的燈火次第亮起。遠處的鐵騎已經清晰可見,馬蹄聲如同悶雷般滾滾而來。一場暗流涌動的較量,即將在這座邊陲小城上演。
曹化淳瞇著眼睛打量著眼前這支披甲執銳的隊伍。鐵甲在陽光下泛著寒光,馬蹄揚起的塵土在空中飄散。他的心中暗暗叫苦。
“怎么了,曹伴伴?”一道略帶調侃的聲音傳來,“本宮和父皇來投靠你家,你這般愁眉苦臉,莫非是不歡迎?”
朱慈烺騎在馬上,目光似笑非笑地望著曹化淳。他身著一襲玄色錦袍,腰間配著一柄寶劍,整個人氣度不凡。
曹化淳的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吳三桂的大軍就已經讓他焦頭爛額,如今太子和皇帝也要來,這不是要他曹家整個投進這趟渾水嗎?可眼前這支鐵騎,個個都是身材高大的精銳,顯然不是尋常兵馬可比。這應該就是傳說中吳三桂的夷丁突騎了。
“老奴不敢,老奴對大明忠心耿耿。”曹化淳慌忙跪倒在地,“只是...只是...”
“起來吧。”朱慈烺翻身下馬,親自上前攙扶,“你我相識多年,何必如此見外?”
曹化淳顫巍巍地站起身,目光飄忽不定。身后的親兵們握緊了兵器,卻不敢輕舉妄動。
朱慈烺望著遠處的天際線,眼神黯淡了幾分:“事到如今,也不瞞你。闖賊已破京城,我和父皇不得不暫避鋒芒。”
朱慈烺轉過身,目光如炬:“除了闖賊,多爾袞也率十萬騎兵西來。永平難守,吳三桂很快就要撤往天津。”他頓了頓,“你們曹家,是打算留在這里等死,還是隨我們南下?”
這話說得太過直白,曹化淳的心臟狠狠地跳動了幾下。他的目光掃過四周,王慶坨已被這支鐵騎牢牢控制,他還能有什么選擇?
“老奴...老奴愿隨千歲爺南下。”
“很好。”朱慈烺滿意地點點頭,“父皇就在后面不遠,你帶上人馬,隨我去接駕吧。”
曹化淳心中一驚,這是要把他的人馬都調出去啊。可此刻騎兵環伺,他哪敢說個不字?
“臣,臣這就去調三千人馬...”
朱慈烺也不耽擱,立即命令王七率部分兵馬駐守王慶坨,自己則帶著吳三輔的騎兵和曹家人馬去接應崇禎。
與此同時,在數十里外的荒野上,一頂簡陋的帳篷內,追兵唐通和李過正在對飲。
“這酒還不錯。”唐通抿了一口,笑著說道,“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喝到慶功酒。”
李過正要說話,帳外突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
“報!侯爺,圣旨到!”
一名傳令兵匆匆闖入,手中捧著一道明黃色的圣旨。李過接過展開一看,臉色頓時大變。他的手微微顫抖,酒意全無:“京城已破,但朱家天子不知所蹤。朝陽門和東直門各有一股人馬出逃,其中必有一路是他!”
唐通聞言,原本醉醺醺的臉上突然綻放出興奮的光芒:“這可是天大的功勞啊!”他猛地站起身,帶翻了身邊的酒壇。
李過瞇起眼睛,目光中閃過一絲陰狠:“不管他往哪跑,都逃不出大順天兵的手心。”他示意親兵上前,“傳令下去,立即分兵兩路,分別追擊。”
帳外,馬匹嘶鳴,兵甲鏗鏘。追兵們整裝待發,只等一聲令下。
“李兄,”唐通突然問道,“你說咱們該追哪一路?”
李過沉思片刻,冷笑道:“朱家天子向來謹慎,既然分兵兩路,那他多半在人少的那一路。”
“為何?”
“聲東擊西之計。”李過站起身,踱步到帳外,“人多的一路必是疑兵,真正的天子,定會選擇人少的路線,以求動靜小些。”
唐通恍然大悟:“那咱們...”
“你帶人追擊朝陽門方向的人馬,我去追東直門那一路。”李過的聲音冷硬,“記住,活要見人,死要見尸。”
唐通肅然起敬:“李兄算無遺策,末將佩服!”
李過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望著東方。那里,就是朱家天子可能逃竄的方向。
與此同時,朱慈烺的隊伍也在快速行軍。雖然天色已晚,但他們不敢有絲毫停歇。每個人都知道,追兵隨時可能追上來。
曹化淳偷偷打量著朱慈烺的背影,心中暗自揣測。這位太子殿下表面上看起來胸有成竹,但誰又能知道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曹公公。”朱慈烺突然開口,“你覺得我們能逃出生天嗎?”
曹化淳愣了一下,隨即趕緊說道:“千歲爺福大命大,定能...”
“不必說這些場面話。”朱慈烺打斷了他,“我只是在想,如果...如果真的走投無路了,該怎么辦?”
曹化淳張了張嘴,卻不知該如何作答。
崇禎十七年三月廿三,晨光熹微。潮濕的霧氣在破敗的廟宇周圍繚繞,給這個清晨籠罩上一層朦朧的陰霾。
白帽青袍的大順騎兵已然將破廟門前圍得水泄不通。馬蹄揚起的塵土在晨光中飄散,遠處傳來馬匹不安的嘶鳴聲。
袁貴妃跪坐在廟門前的臺階上,緊緊攬著永王朱慈照和五皇子朱慈煥。她的發髻散亂,華貴的衣裳沾滿塵土,淚水浸濕了胸前的衣襟。兩個孩子也嚇得瑟瑟發抖,緊緊依偎在母親懷中。
“母妃,我害怕...”朱慈照小聲啜泣著,稚嫩的聲音中帶著難以掩飾的恐懼。
袁貴妃強忍淚水,輕輕撫摸著兒子的頭發:“不怕,不怕...有母妃在。”話雖如此,她的手卻在微微顫抖。
王承恩站在一旁,正與大順軍都尉低聲交談。他的手中握著一道令旨,那是朱慈烺所下的“投降保命”令。紙上的墨跡似乎還未完全干透,在晨光中泛著淡淡的光澤。
“這令旨...”李來亨接過那張寫滿白話文的紙張,皺眉仔細端詳。紙上的字跡工整有力,明顯是出自太子之手。
內容言明王承恩乃大明忠義之士,為護送太子脫險而甘愿斷后。更因念及袁貴妃和兩位幼子無人照料,這才不得已投降。字里行間,滿是對這對母子的牽掛之情。
“說!”李來亨突然厲聲喝道,“太子究竟去了何處?”
王承恩神色平靜,微微躬身:“回稟將軍,下官確實不知。太子殿下為避開追兵,特意分散而行。”
“哼,”李來亨冷笑一聲,“你當真以為本將軍會相信這等說辭?”
“將軍明鑒,”王承恩抬起頭,目光坦然,“若非太子親筆所書,這道令旨又從何而來?況且...”他頓了頓,“若太子與圣上同行,豈不是自投羅網?”
李來亨沉默片刻,目光在王承恩臉上逡巡。這個曾經的大明內官監掌印,此刻竟顯得如此從容不迫。
“來人!”李來亨突然開口,“傳令下去,立刻組建一支掌旅,押解王承恩等人返回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