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大明萬稅
書名: 我在明末力挽狂瀾作者名: 醺淺月本章字數: 2322字更新時間: 2025-07-12 00:11:47
“這么嚴?”
“何止是嚴!”諸小江苦笑,“現在玉水七關,那可都是鐵板一塊。湖口、泰慶、蕪湖、龍江、望城、江陰、明珠,哪一關都不好過。”
陳永熙放下茶杯,眼中閃過一絲疑惑:“就沒人敢反抗?”
“反抗?”諸小江嗤笑一聲,“誰敢?這些關卡都配了孝陵衛新軍的護衛,那可都是宗室子弟,一個個兇得很。”
“宗室子弟?”陳永熙一愣。
“可不是。”諸小江又往四周看了看,“這些都是落魄宗室,被太子收編進了孝陵衛。他們在稅關還能提成,誰敢壞了他們的財路,那就是找死。”
陳永熙沉默片刻,突然問道:“這些關卡每年能收多少稅?”
“具體數目不清楚,但光是我知道的,一個中等商船過一道關,就得交三四兩銀子。大船更多,少說也要七八兩。”諸小江掰著手指算道,“一天少說也有幾十條船過關,您算算這數目。”
“這么說來,朝廷的稅收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何止是不少!”諸小江嘆了口氣,“而且這些關卡的稅收,還和當地的科舉名額掛鉤。要是哪里鬧事,當地的秀才舉人都得倒霉。”
“這是誰想出來的損招?”
“東林黨的領袖魏大人。”
陳永熙猛地站起來,茶杯被帶倒,茶水灑了一桌:“什么?魏藻德什么時候成了東林魁首?”
“您還不知道?”諸小江笑道,“現在的東林可不是從前的東林了,都成了太子的人。”
陳永熙重新坐下,手指無意識地敲打著桌面。他本想著到南京去謀個差事,可現在看來,這朝廷已經變了味。
“陳大人,”諸小江突然說道,“您要是去南京,一個七品官一年也有五六百兩進項,何必在這船錢上計較?”
“五六百兩?”陳永熙驚訝道,“這么多?”
“現在朝廷稅收多了,養官的銀子自然也多了。”諸小江笑道,“您一個北方來的官,在江南壓根就沒什么家當,這官做起來可是很劃算的。”
陳永熙心中一動。確實,我這個地道的山西漢子,在江南寸土未能落腳,這“大明萬稅”倒是傷不到自己。反而能拿這么多俸祿……
“好!”陳永熙一拍桌子,“十五兩銀子是吧?我給了!什么時候能走?”
“今天就能啟程。”諸小江笑容更深了。
離開茶館時,陳永熙注意到街邊一個小販正在和官差理論。
“大人,我這小本生意,一天才賺幾個銅板,您就行行好……”
“少廢話!沒有牙帖就想做生意?把東西都收了!”
看著官差粗暴地掀翻小販的攤子,陳永熙移開視線,加快了腳步。
碼頭上,一艘商船正在裝貨。船工們來回搬運著貨物,汗水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陳大人,船已經準備好了。”諸小江指著那艘船道。
陳永熙點點頭,跟著諸小江上了船,船緩緩駛離碼頭。
崇禎十八年五月,泰慶城。
江面波光粼粼,一艘商船緩緩駛向碼頭。陳永熙站在船頭,迎著江風,望著眼前這座繁華的港口城市。遠處的城墻巍峨雄偉,城門口人流如織,碼頭上更是人聲鼎沸,吆喝聲此起彼伏。
各色商船停泊在岸邊,水手們正忙著裝卸貨物。有的搬運著江南特產的絲綢,有的則在搬運著北方運來的糧食。岸邊堆積如山的貨物,無不彰顯著這座城市的繁華。
“這里可比咱們山西熱鬧多了。”陳永熙擦了擦額頭的汗水,眼中閃過一絲驚嘆。作為一個來自山西太原的商人,他第一次見識到了江南水鄉的盛況。
身旁的姚家伙計笑著說道:“那是自然,泰慶可是連接江淮和江南的要道。不過……”他的聲音突然低了下來,眼神中帶著幾分憂慮。
“怎么了?”陳永熙察覺到伙計的異樣。
“您看那邊。”伙計指向城門方向。
順著他指的方向,陳永熙看到一隊全副武裝的士兵正在城門外列隊。這些士兵頭戴戰笠,身穿紅色布面鐵甲,有的扛著長槍,有的背著弓箭。他們整齊劃一地向城內行進,步伐鏗鏘有力。
“這大熱天的,還穿著鐵甲訓練?”陳永熙皺眉道,語氣中帶著幾分不解。
“原來這就是傳說中太子殿下精心培養的克難新軍啊,泰慶衛。”伙計壓低聲音,湊近陳永熙耳邊,“聽說是襄城伯親自整頓的,那些老兵油子都給撤了,換上了大別山的山民。”
“山民?”陳永熙眉頭皺得更緊了。
“可不是,每人給了五十畝水田。”伙計繼續說道,“不過這田可不好拿,聽說每年都要考核,末位的就得滾蛋。而且……”
他的話還沒說完,突然被一陣整齊的腳步聲打斷。又一隊士兵從城內走出,他們身上的鐵甲在陽光下閃著寒光。
“這些新兵訓練得可真嚴格。”陳永熙感嘆道,“以前的邊軍都沒這么規矩。”
正說著,船只靠岸。兩人剛要下船,就被一隊全副武裝的稅關護衛攔住。
“戒嚴!要到一個時辰之后才能放行!”為首的護衛大聲喝道,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陳永熙上前一步,從懷中掏出一塊令牌:“晚輩正是代王府的紀善,幸會,從大同來……”
“閉嘴!規矩就是規矩!”那護衛粗暴地打斷了他的話,眼神中閃過一絲不耐煩。
陳永熙正要發作,伙計趕緊拉住他,小聲道:“紀善大人,這位是宗子,皇室宗親。”
“宗子?”陳永熙仔細打量那個被太陽曬得黝黑的護衛,心中暗嘆:這太子殿下對宗室也太狠了。
無奈之下,兩人只好在附近茶攤坐下等候。茶攤上已經坐滿了同樣被攔下的商客,大家三三兩兩地聊著天。
“掌柜的,這碼頭常戒嚴嗎?”伙計問道。
“也就這幾天,”茶攤老板一邊擦著茶碗一邊說道,“前幾天運了些大箱子進城,還是泰慶衛的兵搬的。那箱子可沉了,聽說得四個大漢才抬得動一個。”
正說著,碼頭方向又傳來一陣騷動。只見幾十個士兵正推著六門青銅大炮緩緩前行。那炮身上還能看到新鮮的鑄造痕跡。
“這是南京造的紅夷大炮,”伙計小聲解釋,“聽說是太子殿下從澳門請來的洋人工匠督造的。每門炮都要用十六匹馬才能拉動。”
陳永熙看著那些嶄新的火炮,不禁倒吸一口涼氣。這些年,朝廷的變化可真大。不僅整頓軍隊,還開始大規模制造火器。
茶攤上坐著的幾個商人也在低聲議論。
“聽說太子殿下在南京設了軍器廠,專門打造火器。”
“可不是嘛,前幾天我還看見運銅的船隊呢,聽說是從云陵運來的。”
“這些火器可不便宜啊,朝廷哪來這么多銀子?”
“嘿,你們還不知道吧?太子殿下在江南開了不少鹽場,光是鹽稅一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