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這是全盛期的北宋都城表現,販夫走卒穿得都跟當官似的,農民都穿綾羅綢緞,商業十分發達。同時,宋朝的社會福利待遇也達到了封建皇權社會的巔峰,生有所養、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托、死有所葬,史上空前絕后。時至今日,很多現代化國家難以企及。
【微宋@】宋代幼兒救助機構主要有福田院、居養院(北宋)和養濟院(南宋),專門的慈幼機構出現于南宋中期,為嬰兒局、慈幼局、舉子倉和慈幼莊等。無論貧富,凡妊娠五月孕婦,經申報,官方給予建立檔案,派專人照顧孕婦起居,臨盆時,由助產醫接生,所有服務免費。其夫可進行陪護,并免除雜役一年。今日男士之陪產假也不過7天。
【微宋@】嬰兒若生于戰亂年代(如靖康之亂),由于不可抗拒因素,遭遺棄的,由國家專門機構撫養。免費教育,長大后由官方介紹對象,皇帝親自主婚。為避免棄嬰,國家規定孩子多的家庭,可免除各種免苛捐雜稅。
【微宋@】生子不舉[1],又稱“洗兒”,沿海一帶家庭都把多生子女當做沉重負擔,兩男一女最佳,第四胎就會被溺死。不忍殺之的,則遺棄。針對這一現象,大宋政府提出了鼓勵人口生育政策。政策規定:家庭經濟困難養不起孩子的,國家給錢養之。棄兒則由嬰兒局收容立檔,官方聘請乳母撫養,按月給粟,孩子長到七歲,停止供給。嚴令保甲法,防止取他人子代者,騙取國家皇糧,一經發現,嚴厲處罰。孩子有病的,有??漆t生診治,原本是一名醫生,后增至兩人,即兩名醫生給一名患兒看病。免費。
【微宋@】慈幼莊,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江東轉運使真德秀創辦于建康府,是更加健全的獨立的幼兒救助機構。對小兒的撫養、收養年限、小兒病葬處理等均有詳明規定。對于棄兒,不僅官方供養,同時對民間領養棄兒者,也有說法。規定,民間領養者,官方每年給錢十二貫文(約5775.00元RMB)、米72斗米,用不了的用,吃不完的吃。孩子長至五歲,停止供給。
【微宋@】宋朝文盲率歷史最低,人人識字,十分之八九人有著書立傳的水平,所以宋代作家數量是歷史之最。宋代教育分官學和私學。國立教育系統行“三舍考選法”[2],由國子監統一管理監督。公立學校依等級分為國子學、太學、州郡學和縣學。官學覆蓋面廣,各個縣均有,入學門坎低,面向公民開放,不論貧富等級。官學早前收錢,每年交二千文錢,相當于均價四五石米。按照五石米計,宋時一年學費相當于現在500市斤大米,1250RMB。現在高中的學費也不止這個數!宰相富弼力諫止道:“販夫走卒,社會底層,日求升合之粟,以養活妻兒,還要供孩子上學,收他一文兩文錢干什么?又不能興邦富國。”于是廢止,成了免費教育。學生念到太學時,國家則有助學補助。
【微宋@】宋代三舍考選法規定,太學置外舍生2000人,內舍生300人,上舍生100人,共計2400名學生,合稱“三舍生”。神宗熙寧元年規定內舍生食錢(餐費補助)每人300文/月(187.50元RMB)。熙寧五年規定太學三舍生均有餐費補助,為每人1000文/月(625.00元RMB)。寒門學子,在校外沒住房的,國家提供住宿及伙食。
【微宋@】官學不包括鄉塾,該部分由民間承擔,在官方教育政策的影響下,退休官員、縉紳大賈紛紛以資助教育、興學辦學為榮。宋代特別重視啟蒙教育,如《三字經》《百家姓》等都是宋人編纂的教材。另,鄉塾村校十分普及,分布廣、收費低、規模小,王禹偁、呂蒙正、張齊賢、杜衍、范仲淹、歐陽修等人,都受益于鄉塾教育。此外,民間私學相對教育水平而言,略勝官學一籌。全國出現38所著名書院,如白鹿洞、岳麓、嵩陽、石鼓、應天府、茅山等。后,官方通過賜額、賜書、賜田和任命教官等手段加以控制,成了半官辦性質。
【微宋@】宋代官方對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的社會福利保障主要表現在,醫療救濟、養老救濟、喪葬救濟等等。元符元年(1098年),宋朝官方頒布居養法,規定對鰥寡老人、殘疾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月給米豆、病者藥之、死者葬之,一切免費。并且設立不同社會福利保障機構,如居養院,收容乞丐之處;安濟坊,有疾治病之所;漏澤園,死后安葬之地。死后,官方還負責聘請僧人為死者超度亡靈。每年所需費用約五百萬貫左右,全由中央財政承擔。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的權臣蔡京對此很有很大貢獻,當時他下令各州縣設置居養院、安濟坊,由中央財政撥款,面向全社會開放,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保障制度。
【微宋@】宋仁宗時設置“廣惠倉”,為宋代首創倉種,主要功能是救濟州郡行政轄區內,老幼貧瘠不能自存者,如有余富再惠及其他臨近縣。相當于備用糧倉,以抗天災,以備不時之需。廣惠倉存糧有明確規定,州郡人口不滿萬戶的,留田租千石,超過萬戶的則加倍。戶二萬留三千石,三萬留四千石,四萬留五千石,五萬留六千石,七萬留八千石,以此類推。一般在十一月開倉,三天一放糧,人米一升,幼者半升,直到次年二月結束。
【微宋@】宋代族婚制度規定:女方婚前可分得一半家產做嫁妝,夫休妻后(離婚),女方可將家裝全部帶走。結婚期間,女方所贊私房錢亦可帶走。離婚后,可改嫁。
【微宋@】樓店務,后改叫“店宅務”,負責管理和維修國有房產,并向公眾招租。瞅著有點眼熟吧!相當于現在的廉租房。當時,首都開封共有1192間公共住房,每間月租金170文(106.25元RMB)。京畿之地,天子腳下,平通民眾能租得起嗎?這是一種住房保障制度,完全能租得起。狀鈔書鋪的狀師,相當于律師事務所律師,寫一份訴狀,價格是180文(112.05元RMB)。
注釋
[1]生子不舉,即生子不育的現象,主要出現在宋代東南沿海一帶。原為經受自然災害和戰爭動亂等不得已而為之,宋代卻演變成一種社會惡俗,與中國傳統思想相悖。蘇軾在《與朱鄂州書一首》中稱今湖北一帶“岳、鄂間田野小人,例只養二男一女,過此輒殺之?!碧K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縣)見“黃州小民,貧者生子多不舉,初生便于水盆中浸殺之”(《東坡志林》)。李綱《甌粵銘》“釋氏之流,則謂甌俗生子,僅留一二,余悉溺之。二百年間,所殺幾何?因果報應,理宜然?!敝祆涓赣H朱松《韋齋集·戒殺子文》稱,在江西婺源,民“多止育兩子,過是不問男女,生輒投水盆中殺之?!备=ㄒ粠鐙腼L俗最盛。究其原因有四:一,宋時中國人口首次超過一億。《元豐九域志》記載,宋神宗元豐年間全國有戶1600萬?!端问贰さ乩碇尽酚涊d,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全國有戶1730萬。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人口約1億1275萬。靖康之亂后,中國再次出現中原人口大量南徙的現象。人口的增加給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二,人丁稅苛重,不堪承受。蔡襄《端明集》卷二六,稱福建“泉州、漳州、興化軍,人戶每年輸納身丁米七斗五升”。此外,還有其他新發明的稅種;三,社會生產力欠發達,醫療水平跟不上,無力養活過多嬰兒。四,防止子多敗家。生子不舉現象由貧困家庭逐漸上升到士大夫家庭,防止子多分家導致家庭社會地位下降的不得已而用之的方法。
[2]太學三舍法,為北宋王安石熙寧新政科目之一,即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官員子弟可以免考試實時入學,平民子弟需經考試合格入學。“上等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解”。這種學校體制,雖然后來有所變化,但基本趨勢確定下來。這種制度等于是賦予學校部分的取士權,給太學生們更多的取中機會,因除了學校的考試外,太學生還可以跟其他人一樣,參加正常的科舉考試。宋代的改革,將太學變成了科舉的一個層次,學校徹底變成了選官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參閱《宋史·選舉志》;張鳴著《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