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大唐律所
- 繡口一吐,便是整個盛唐
- 這人正得發邪
- 3166字
- 2025-05-15 20:44:45
聽到賈胖子的讓步。
然陸川卻未停留,帶著李大牙三人離開。
留下賈胖子等人愣在原地。
“王子安真是硬氣!賈胖子那宅子,十萬文都不要!”
“先生,咱不買那宅子是對的,可賈胖子不是好惹的!他在洪州橫行多年,府衙里都有人,咱惹怒了他,怕是后患無窮!”
李大牙撓撓頭,滿臉擔憂,壓低聲音:“先生有所不知,這賈胖子專干欺壓百姓的勾當。去年城東有個賣布的老漢,欠了他幾貫錢,賈胖子帶人砸了攤子,還逼老漢把女兒賣了抵債!還有個種菜的農戶,地被賈胖子看中,硬是三千文強買了十畝田,農戶告到府衙,愣是沒討回公道!”
張二瘦聽罷,嚇得腿抖:“先生,賈胖子這么狠,咱還是別招惹他了!”
陸川停步,目光掃過三人,暗道:“李大牙這底層視角,倒也實在。賈胖子這種地頭蛇,確實是洪州百姓的噩夢。”
他冷笑:“大牙,你怕他,我可不怕!賈胖子囂張,不過是仗著權勢和百姓的無知。若能用律法治他,何懼之有?”
李大牙一愣,結巴道:“先生,律法?咱老百姓哪懂那玩意兒?告到府衙,也得看官老爺心情!”
陸川哈哈一笑,負手而立:“大牙,你這話倒提醒了我!賈胖子欺壓百姓,無非是仗著律法普及不夠,百姓無知。這洪州,怕是藏著一條發財路!”
他眼中閃過狡黠,腦海中浮現一個大膽想法:
成立唐朝版的律師事務所,專為百姓打官司,賺取傭金,順便收拾賈胖子這樣的地頭蛇!
大唐律法,以《唐律疏議》為核心,成文于武德、貞觀年間,至開元年間完善,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法典之一,涵蓋刑法、民法、商法等領域。
律法條文嚴謹,如《戶婚律》規定房產交易需登記,稅率約4%;《雜律》禁止強買強賣,違者可處徒刑或罰金。
律文由朝廷頒布,州縣府衙需遵照執行,理論上適用于全國。
然而,律法的普及程度卻極為有限。
唐朝人口約五千萬,識字率不足一成,精通律法的多為士大夫、胥吏及少數豪門。
普通百姓大多不識字,律法條文對他們如同天書。
州縣官吏負責普法,但多敷衍了事,鄉里百姓只能靠口耳相傳,了解的不過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類粗淺常識。
即便知曉律法,百姓也難以運用。
《唐律》雖有訴狀制度,允許民告官,但訴訟需遞交狀紙,格式復雜,胥吏往往借機索賄。
加之官場腐敗,豪強勾結,百姓告狀常被駁回,甚至反受懲處。
如李大牙所述,農戶告賈胖子強買田地,卻無果而終,正是律法執行的困境。
能靠律法保障自身利益者,多為權貴與士人。
士大夫熟讀律法,懂得撰寫狀紙,且與官府有交情,訴訟勝算較高。
普通百姓則不然,缺乏法律知識,又無門路,面對賈胖子這樣的地頭蛇,只能忍氣吞聲。
陸川深知此點,暗道:“這唐朝的律法普及,跟后世普法差了十萬八千里!百姓不懂法,官吏鉆空子,賈胖子才敢橫行。開個律師事務所,教百姓寫狀紙,幫他們打官司,既能賺錢,又能收拾惡霸,何樂不為?”
古代訟師,即代人撰寫訴狀、提供訴訟咨詢的專業人士,相當于現代律師的雛形。
訟師最早出現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原因有三:
律法復雜與識字率低:宋代《宋刑統》與唐律類似,條文繁瑣,百姓不識字,難以自行訴訟。士人或胥吏便以代寫訴狀為業,賺取傭金。
訴訟需求增加:宋代商品經濟發達,土地、商貿糾紛增多,百姓訴諸官府的需求激增。訟師應運而生,滿足市場需求。
官府默許與社會分工:宋廷雖鄙視訟師,稱其“教唆訴訟”,但官府人力有限,狀紙審查需專業人士協助,訟師遂成半合法職業。
唐代尚未有專職訟師,但已有類似角色,如“刀筆吏”或“代書人”,多為胥吏或落魄文人,代寫文書,偶爾涉及訴訟。
想到此處,陸川眼中一亮,對李大牙道:“大牙,你說賈胖子欺壓百姓,府衙不理,這正是商機!若我在洪州開一間‘訟事鋪子’,教百姓寫狀紙,幫他們打官司,賈胖子還敢囂張?”
李大牙一愣,撓頭:“先生,啥叫‘訟事鋪子’?告狀不都得找胥吏?”
陸川哈哈一笑:“胥吏索賄,官府偏袒,我這鋪子,專為百姓撐腰!賈胖子強買田地,逼賣女兒,這些罪狀,依《唐律》可治他徒刑!百姓若懂法,賈胖子早進大牢了!”
張二瘦瞪大眼:“先生,您真要當‘告狀先生’?這能賺錢?”
趙三墩甕聲甕氣:“先生若開鋪子,俺去給你看門!”
陸川擺手,笑道:“不急,這事得慢慢籌謀。洪州文人多,商賈多,訴訟需求不小。我先收幾個懂法的書生,教他們寫狀紙,再拉攏府衙的劉大人做靠山,賈胖子之流,遲早得栽!”
他心中盤算:以滕王閣文會的名聲,招攬落魄文人,培訓“律師團隊”,每案收傭金一貫,洪州百姓的糾紛,足夠賺得盆滿缽滿!
“大牙,你不是說賈胖子欺壓百姓,惡事做盡?現在有個差事,交給你!”
他頓了頓,沉聲道:“去街市收集賈胖子的罪證,大事小事都要,找到受害者,就說王子安先生愿為他們報仇!”
李大牙一愣,撓頭道:“先生,不是我不愿意去找,只是這找來又有何用?賈胖子在府衙有人,百姓告他,十有八九沒結果!”
他滿臉猶豫,低聲道:“先生,咱剛得罪了他,再惹他,怕是要吃大虧!”
陸川冷笑:“大牙,你怕他,我可不怕!賈胖子仗的是權勢和百姓的無知,若有真憑實據,依《唐律》治他,府衙也保不住他!”
他拍拍李大牙肩膀,語氣堅定:“你不是說你消息靈通嗎?街頭巷尾的八卦,你比誰都清楚。去吧,找到賈胖子的受害者,告訴他們,我王子安愿免費幫他們寫狀紙,上公堂告狀!”
“先生,您這想法是好,可您知道洪州府衙那幫官老爺有多黑嗎?去年城南那農戶告賈胖子強買田地,狀紙遞上去,戶曹參軍收了賈胖子十貫錢,直接把案子壓了!還有個賣魚的小販,告賈胖子手下砸攤子,結果反被扣了個‘誣告’,挨了二十杖!”他咽了口唾沫,低聲道:“先生,咱老百姓,哪斗得過這些官老爺?您這‘訟事鋪子’,怕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陸川眉頭一挑,暗道:“李大牙這言,倒是道出了唐朝司法的癥結。官場腐敗,百姓無知,賈胖子才敢橫行!”
“大牙,你說的不錯,府衙腐敗,官吏徇私,可你忘了,《唐律》有申訴之道!若縣衙不公,可上訴州府;州府若枉法,可直達刑部或大理寺!賈胖子在洪州府衙有人,難道還能買通長安的御史臺?”
李大牙咬牙,點頭道:“得嘞!先生,俺這就去!賈胖子的事,街市上多的是!”
他轉身鉆進街巷,找起老相識打聽。
陸川負手而立,暗道:“賈胖子的罪證,是打開洪州民心的鑰匙。律師事務所的第一步,就從他身上開刀!”
唐朝其實是古代為數不多,開明的朝代。
縣一級:縣令或縣丞負責基層審判,處理民事糾紛(如田產、債務)及輕微刑事案件。縣衙設有司法佐官(如司法參軍)協助斷案。
州一級:刺史或司法參軍事負責更復雜的案件,監督縣衙審判。州府可受理縣級的上訴案件。
中央機構:刑部和大理寺負責全國司法事務,刑部掌管法律制定和復核,大理寺審理重大案件及上訴。
《唐律》的約束:《唐律疏議》明確規定官員審判需依法,如《名例律》規定“枉法”(故意曲解法律)可處徒刑或流放,情節嚴重者可處絞刑。
地方官員若胡亂審案,可能觸犯“枉法”“受贓”等罪名。
若縣令審判不公,百姓可向所在州府的刺史或司法參軍事申訴。州府有權復核縣衙判決,推翻或重審案件。
若州府仍不公,百姓可越級上訴至中央的刑部或大理寺,甚至直接向皇帝上書(稱為“上書”或“叩閽”)。
刑部復核:刑部負責審核地方上報的重大案件(如死刑),若發現地方官員枉法,可重新調查。
大理寺審理:大理寺作為最高司法機構,受理重大冤案或地方上訴,擁有“平反”權力。
擊鼓鳴冤:百姓可赴長安,在宮門或大理寺前擊鼓申冤(稱“登聞鼓”),直接向皇帝或中央機構陳述冤情。
越級上訴風險高,若申訴無理,申訴人可能被反訴“誣告”,輕則杖責,重則流放。
路途遙遠,費用高昂,普通百姓難以承擔。
需提交詳細證據和訴狀,識字率低的百姓常依賴書吏或士人協助。
再不濟也有御史臺。
御史臺是唐代的監察機構,負責監督官員行為,包括地方官員的司法不公。御史可巡查地方,受理百姓投訴,調查官員貪贓枉法。
百姓可向巡查御史當面陳情,或通過書信舉報。
御史若查實官員罪行,可上奏皇帝,建議免職、流放或更重處罰。
“這唐朝的法律服務市場,簡直是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