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3章 跨越群星之海

  • 源代碼:弒惡協議
  • 曾經的可達鴨
  • 2731字
  • 2025-08-01 13:56:05

讓我們從導致她誕生的一系列事件說起吧,畢竟,人類的思維天生是單線程的,我們習慣性地沿著因果的鐵軌前行,卻常常忽略了宇宙尺度下那令人窒息的非線性宏大。

人類集體意識中一個古老而迫切的渴望:逃離搖籃。

它具象化為【訊音】計劃---一個旨在為人類種族尋找新家園的載人深空探索工程。然而,宇宙以其近乎冷酷的物理法則,在我們面前豎起了一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嘆息之墻:時間。

一個不可回避的幽靈始終在深空低語:光速。

這個宇宙常數---c≈ 299,792 km/s,是物質和信息傳遞的終極藩籬。

我們一直無法超越它,而基于廣義相對論推測的曲速航行或者蟲洞捷徑,其所需的物理條件,諸如負能量密度的奇異物質,扭曲時空所需的能量級遠超整個銀河系的質能總和。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理論方案無異于鏡花水月。

于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即便是距離我們最近,看似觸手可及,距離上只有4光年的恒星系,以哪怕最激進的聚變推進技術,其旅程也需要耗費數代人的生命時光。

天文距離上的“近鄰”,對人類短暫的存在而言,就是永恒的放逐。

我們曾考慮過欺騙時間。人體冷凍技術的藍圖被無數次鋪開。然而,低溫生物學如同一個惡毒的詛咒一樣揮之不去。

水分子在相變時膨脹形成的冰晶,如同微觀世界的碎玻璃,無情地撕裂細胞膜和精細的細胞器結構。為抑制冰晶而注入的高濃度冷凍保護劑,本身即是劇毒的化學雞尾酒,在血管網絡中留下不可逆的腐蝕痕跡。極低溫本身帶來的結構脆化,讓組織像風干的陶土般脆弱。而最終,那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復溫,如何均勻快速且無損傷地讓一個凍結了百年的復雜有機體重獲生機,更成了一個天塹。

這些難題組成了一個連理論模型都支離破碎的迷局。冷凍艙的夢想,在冰晶的爆裂聲和化學毒劑的陰影中,變得遙不可及。

速度無法突破,時間的流逝又無法凍結,人類這脆弱的碳基生命,如何在宇宙的荒漠中播撒火種?

這個問題的盡頭,催生出兩條荊棘密布,指向不同未來的技術路徑,它們既是救贖的可能,也是對人類存在本質最深刻的拷問:

第一條路徑,建造能在宇宙深空中航行數個世紀的世代飛船。人類在其內生活,勞作,繁衍,死亡,新生命在人工重力和循環生態中誕生,文明的火種在封閉的金屬蒼穹下接力傳遞。

這需要解決一系列令人生畏的工程學與生物學難題:如何在微重力或模擬重力下維持長期健康?如何構建一個穩定,封閉,且能自我更新數十上百年的人工生態系統?

同樣關鍵的問題還有---初始基因庫需要多大,才能避免小種群在漫長隔離中無可挽回的遺傳多樣性喪失和近交衰退?

根據種群遺傳學模型,即使嚴格實施優生配對管理,維持最低限度的健康多樣性也需要至少 500名精心篩選,基因健康的奠基者,并輔以冷凍胚胎/配子庫作為“基因備份銀行”;如果想要安全一些,那么這個數字最少要擴大到2000。

這是一場以鋼鐵為殼,血肉為薪,時間作燃料的艱難遠征。

第二條路,剝離意識的桎梏,謀求思維的數字化上傳。將人類獨特的意識模式,那些由萬億神經元電化學交響編織成的“我”,轉化為可存儲,可傳輸的數據流。然后,將這束承載著“意識”的波束,以光速或接近光速的速度射向深空。在遙遠的目的地,預先抵達的自動化工廠將利用當地資源,建造出強韌的機械或生物合成軀體,等待著意識的“下載”與“注入”。

這條路除了技術上的困難,也同樣直指人類存在的哲學核心:意識是否可被完全編碼?上傳后的“我”是否仍是“我”?神經科學仍在探索意識的神經關聯(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NCC),而量子力學中意識可能與量子態相干性相關的假說,更讓純粹經典計算框架下的完整意識復制變得疑云重重。

這不僅是技術飛躍,更是對“人性”定義的徹底顛覆。

為了在這兩條險峻的路徑上同時投下賭注,驗證深空生存的無數關鍵節點,外宇宙開發機關(Exo-Cosmos Development Directorate, ECDD)投入大量的資源,由咱們震旦牽頭,起草并推動了史詩級的【訊音】計劃。

而該計劃的心臟與象征,便是懸浮于地月拉格朗日點 L2的巨大造物---【云宮】軌道站。

云宮,絕非尋常的空間站。它是人類工程學與野心的結晶,一艘未來深空方舟的核心原型與技術驗證平臺。其規模空前,內部容積足以支撐2000名乘員在其中長期生活,工作,繁衍。這數字,正是之前說的,基于安全的種群遺傳學模型,為規避滅絕風險設定的“安全基線”。

它本身就將是一個微縮的文明飛地:擁有模擬地球重力的大型旋轉居住環,錯綜復雜,依賴精密生物工程維持的閉環生態區,以及配備了最前沿設備的尖端實驗艙段群。

云宮肩負的測試項目浩如煙海,超過四十項關鍵技術亟待驗證:從高效抗輻射材料到先進聚變推進模塊雛形,再到微重力下的精密制造難點,如何應對長期心理隔離的方案。

在這龐雜宏大的清單上,有兩個技術項目和兩條路線密切相關,也和現在我們要面對處理的問題密切相關。

這兩個項目,一個是意識上傳;一個是如何在長時間孤寂,恐怖,背井離鄉的宇宙航行中讓船員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

說到這,你們也應該知道了,領導這兩個項目的,正是三博士---最初的時候,木原正樹領導的是心理健康項目,而克羅郎德和王碩領導的則是意識上傳項目。

而在一次技術突破的契機下,這兩個項目和三個負責人,走到了一起。

這個突破的契機,來自于第二十個世紀的90年代被提出的一個科學理論---協調客觀還原。

提出這個理論的人認為,我們大腦神經元內部存在著錯綜復雜的微管結構,就像一個精密的量子計算機。里面無數微管蛋白的量子態被協調成一個巨大的,復雜的疊加態。當這個量子系統復雜到一定程度,它就會自發瞬間地坍縮---也就是所謂的客觀還原。每一次這樣的坍縮事件,就產生了一個基本單位的意識瞬間。

更簡單粗暴的解釋就是,人的意識是腦子最深處的一個微型管道網絡狀的量子計算機。

基于這個理論的技術突破不僅僅讓意識傳輸真正的有了可能,也讓木原正樹,這位心理和神經科學領域的專家,看到了一個機會。

當時,木原正樹正在為了他自己的項目頭疼,他當時需要牽頭解決的問題簡直多如牛毛。

比如說,深空極端感官剝奪導致感覺皮層神經可塑性畸變,引發高發幻視/幻聽及慢性空間定向障礙,這就需要需開發復雜多變的模擬自然環境刺激系統維持神經健康輸入閾值。

又比如,封閉小群體數百年必然導致群體極化,凝聚力衰減,傳統沖突解決機制失效及“社會性死亡”困境。

飛的久了,后代對“地球”與“目標”僅存抽象認知,“罐頭宇宙”問題引發嚴重存在主義危機;長期缺乏適度壓力源導致HPA軸反應鈍化,危機應對能力下降;環境壓力與意義缺失導致生育意愿劇降……等等。

維持宇航過程中數百年的人心穩定比維護聚變堆都復雜,需深度整合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工程學等等。

但是在意識領域取得了一定突破的克羅郎德和王碩,讓木原正樹看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既然意識是一個量子演算機關,那我們能不能像修改電腦數據一樣修改它呢?能不能直接從根源上調整,修改,甚至是刪除心理問題呢?】

“這是木原正樹日記上的一句話……”

周玄寰沉重的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南康市| 麻城市| 沙洋县| 邯郸县| 化德县| 濮阳县| 武山县| 临城县| 辽源市| 江西省| 扶沟县| 信宜市| 昆明市| 米脂县| 岢岚县| 贵定县| 平塘县| 辰溪县| 龙游县| 同江市| 连山| 滕州市| 衢州市| 施甸县| 莆田市| 西乌珠穆沁旗| 临沂市| 桦甸市| 洪洞县| 六枝特区| 香河县| 册亨县| 抚州市| 察隅县| 开化县| 云龙县| 乌海市| 成武县| 阿克苏市| 宁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