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汴京諜影:遼國細作滲透機
- 山河永固:四朝風云錄
- 木子小李同學
- 2372字
- 2025-05-04 08:50:34
宋天禧三年暮春,汴河兩岸柳絮紛飛,虹橋下商船往來如織,叫賣聲、漕工號子聲交織成一片繁華盛景。然而,在這歌舞升平的表象之下,皇城司指揮使趙崇信的書房內卻彌漫著令人窒息的凝重氣息。案頭一封密函被朱砂重重圈畫,寥寥數語如同淬毒的匕首——“遼國細作借《大藏經》木刻版為媒,密文藏于其中”。
趙崇信攥著密函的指節發白,窗外的春光透過雕花窗欞斜斜灑落,在他緊繃的側臉上投下明暗交錯的陰影。作為執掌皇城司多年的老將,他深知遼國覬覦大宋已久,可誰能想到,對方竟將密文藏匿于承載著兩國文化交流的佛經木刻版中。這些本應傳遞佛法慈悲的雕版,此刻卻成了刺向大宋心臟的利刃。
“大人,禮部員外郎蘇致遠求見。”親兵的稟報聲打斷了趙崇信的思緒。
來人一襲月白襕衫,腰間玉佩隨著步伐輕輕晃動,儒雅氣質中卻透著幾分焦灼。蘇致遠踏入書房,不及寒暄便從袖中取出一卷泛黃的查驗記錄:“趙大人,這批送往遼國的《大藏經》木刻版查驗時,我發現第三十七函《阿含部》的雕版邊緣,竟有幾處刻痕深淺異常。起初以為是工匠疏忽,可仔細比對后,發現這些刻痕分布竟暗合某種規律。”
趙崇信接過記錄,目光如炬地掃過上面的標注。的確,看似雜亂的刻痕在紙張上勾勒出若隱若現的網格,像極了諜報中常見的加密符號。他猛地抬頭:“蘇大人可曾告知他人?”
“此事干系重大,下官第一時間便來稟報。”蘇致遠神色鄭重,“這些木刻版明日便要啟程運往雄州,一旦流入遼國……”
話音未落,趙崇信已大步走到墻邊,將大宋輿圖展開。雄州作為宋遼邊境重鎮,一旦讓密文順利通過,后果不堪設想。他沉吟片刻,轉身對親兵下令:“立即封鎖碼頭,暫緩木刻版出關!傳我命令,抽調十名得力下屬,半個時辰后在偏廳集合。”
待蘇致遠離開,趙崇信獨自佇立良久。破解密文迫在眉睫,可皇城司雖擅長情報搜集,卻缺乏精通解密的能人。突然,他腦海中閃過一個身影——那個在太史局搗鼓渾天儀,整日癡迷于奇巧機關的沈括。此人曾撰寫《夢溪筆談》,對天文、物理、光學皆有獨到見解,或許能在這絕境中尋得一線生機。
當趙崇信帶著木刻版殘片找到沈括時,這位身著粗布短打的學者正趴在案前,專注地觀察著陽光穿過三棱鏡后形成的七彩光譜。聽聞來意,沈括眼中頓時燃起興奮的光芒:“利用雕版刻痕深淺傳遞密文?有趣!光線照射不同深度的刻痕,反射角度必然存在差異,若能設計出捕捉這些差異的裝置……”
說罷,他立刻鋪開宣紙,筆尖如飛地勾勒草圖。一盞茶的工夫,一幅由青銅鏡、水晶鏡片、齒輪等部件組成的復雜裝置躍然紙上。“趙大人請看,當光線透過木刻版照射鏡面,刻痕深淺不同會導致反射光斑位置變化。我們只需在特定位置放置感光紙,記錄光斑軌跡,或許就能還原密文。”
趙崇信雖對其中原理一知半解,卻被沈括的自信所感染:“需要什么材料,盡管開口!”
接下來的三日,沈括將自己關在皇城司的工坊內。叮叮當當的敲打聲、研磨鏡片的沙沙聲晝夜不停。工匠們看著這位學者時而對著鏡片喃喃自語,時而將刻有字符的木板反復調整角度,都不禁暗自揣測這古怪裝置究竟有何用處。
第四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云層,沈括終于帶著他的“光學解碼器”出現在眾人面前。這是一個三尺見方的青銅匣,頂部嵌著三塊不同弧度的水晶鏡片,側面的齒輪裝置連接著可滑動的青銅板。趙崇信小心翼翼地將可疑雕版放入匣內,隨著沈括轉動齒輪,一束光線透過鏡片折射在雕版上,又反射到后方的白絹上。
起初,白絹上只有星星點點的光斑,雜亂無章。沈括微微調整鏡片角度,突然,光斑開始緩緩移動、拼接,逐漸形成一行扭曲的符號。“成了!”他激動地抓起炭筆,將符號臨摹下來。
然而,破解符號只是第一步。這些密文采用遼國特有的“隱語加密法”,每個字符都需通過特定的替換規則才能還原原意。沈括與皇城司的譯員們日夜攻關,比對了數百份繳獲的遼軍情報,終于在第七日破曉時分,揭開了密文的真面目——“六月十五,遼軍五萬鐵騎自云州南下,西夏軍出綏州呼應,取澶州為突破口”。
趙崇信看著密文,后背瞬間被冷汗浸透。澶州若失,汴京將無險可守!他立刻入宮面圣,宋真宗得知消息后大驚失色,當即便下旨:命樞密使調集二十萬大軍星夜馳援澶州,加固城防;派快馬傳信西北守將,密切監視西夏動向;同時,命皇城司徹查汴京內的遼國細作,斬斷其情報網絡。
與此同時,一場驚心動魄的反間諜行動在汴京悄然展開。趙崇信根據密文中提及的聯絡暗號,順藤摸瓜,接連端掉了三處遼人據點。在抓捕一名偽裝成茶商的細作時,竟意外繳獲了一份詳細的汴京布防圖。圖上用朱砂標記了城門守衛薄弱之處、火藥庫位置,甚至連皇宮的暗哨分布都清晰可見。
隨著調查深入,一個更令人震驚的事實浮出水面——禮部某位官員竟也是遼國安插多年的棋子。正是此人利用職務之便,在查驗木刻版時刻意放水,險些釀成大禍。當這個道貌岸然的官員被押往大理寺時,汴京的天空正飄起細雨,仿佛也在為這場暗藏殺機的陰謀嘆息。
轉眼到了六月,遼軍與西夏軍如期進犯。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嚴陣以待的宋軍。澶州城頭,軍旗獵獵,強弩林立。當遼軍主帥看著城頭飄揚的大宋軍旗,才驚覺情報早已泄露。在宋軍的頑強抵抗下,遼軍攻城受挫,又聽聞后路被斷,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兵。西夏軍見勢不妙,也隨之退去。
捷報傳回汴京那日,汴河上再次響起歡快的船歌。趙崇信與沈括并肩站在城樓之上,望著繁華依舊的都城。春風拂過,吹散了多日的陰霾。
“沈兄,此次若不是你設計的光學解碼器,后果不堪設想。”趙崇信感慨道。
沈括輕輕搖頭,目光望向遠方:“國之安危,匹夫有責。那遼國細作機關算盡,卻不知世間萬物皆有其理,光的軌跡亦能成為破解陰謀的鑰匙。”
夕陽西下,余暉為這座古老的都城鍍上一層金色。誰能想到,那些看似普通的佛經木刻版,竟曾掀起如此驚心動魄的諜海驚濤;而一束穿透鏡片的光,又改寫了多少人的命運。在這繁華與危機并存的汴京城中,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仍在繼續,唯有智慧與勇氣,才是守護家國的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