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武經總要:李綱傳授古陣玄機
- 山河永固:四朝風云錄
- 木子小李同學
- 2100字
- 2025-06-07 14:21:58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汴京。
我叫陳宇,本是一名普通的歷史系研究生,主攻中國古代軍事史,對《武經總要》這本北宋官修的軍事著作尤為癡迷。一次,我在圖書館查閱古籍時,一道奇異的光突然將我籠罩,當光芒散去,我發現自己置身于一片古色古香的庭院之中,周圍的建筑和人物服飾都像是從北宋畫卷里走出來的。
還沒等我弄清楚狀況,就被幾個士兵模樣的人抓住,帶到了一位氣宇軒昂的中年男子面前。他身著官服,眼神中透著睿智與威嚴。
“你是何人?為何出現在此,還穿著如此怪異的服飾?”男子問道。
我心中一驚,趕忙說道:“大人,我……我來自后世,不知為何突然來到此地。我叫陳宇,是研究歷史的。”
男子微微皺眉,隨后竟大笑起來:“有趣,后世之人?既如此,那你可知道我是誰?”
我仔細打量著他,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名字:“您……您是李綱李大人?”
李綱微微點頭:“不錯,看來你雖著裝怪異,倒也不是信口胡謅。今日你既來了,或許是上天的安排。如今國家危難,金兵壓境,我正為軍陣之事發愁。你既研究歷史,可對軍陣有所了解?”
我心中一陣激動,沒想到竟能見到歷史上的李綱,還能參與到這風云變幻的時代中。“李大人,我對古代軍陣略有研究,特別是北宋的軍陣。《武經總要》我更是反復研讀。”
李綱眼中一亮:“好!正有一事困擾著我。如今我軍雖有各種陣法,但在戰場上卻難以發揮出應有的威力。聽聞《武經總要》記載了諸多古陣,可我始終覺得其中還有更深的奧秘未曾參透。你既熟讀此書,可愿與我一同探討?”
我連忙應允。李綱帶著我來到一間密室,里面擺放著各種沙盤和兵書。他指著一個沙盤說道:“你看,這是我軍常用的方陣。按照《武經總要》所言,方陣應行列分明、整齊劃一,利于攻守。可實際作戰時,面對金兵的騎兵沖擊,卻總是漏洞百出。”
我看著沙盤,思索片刻說道:“李大人,我覺得這其中或許涉及到拓撲學原理。”
“拓撲學?那是何物?”李綱疑惑地問道。
我一時不知該如何解釋,想了想說道:“大人,簡單來說,拓撲學研究的是物體在連續變形下不變的性質。就如同我們的軍陣,在戰場上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但有些本質的東西是不能變的。比如,軍陣的各個部分之間的連接關系,就像一個網絡。如果這個網絡的結構不合理,一旦某個部分受到攻擊,就可能導致整個軍陣的崩潰。”
李綱若有所思:“你繼續說。”
我指著沙盤上的方陣說道:“大人看,我們的方陣看似整齊,但在面對金兵騎兵的高速沖擊時,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就顯得過于僵硬。一旦前排被突破,后排很難及時做出有效的支援。這就好比一個拓撲結構中,節點之間的連接過于脆弱,無法承受外力的沖擊。我們可以嘗試改變方陣的拓撲結構,比如在方陣中設置一些靈活的小陣,像車輪陣、罘罝陣這些,作為機動力量。當金兵沖擊時,這些小陣可以根據情況迅速做出反應,填補方陣的漏洞,加強各部分之間的聯系。”
李綱聽得十分認真,不時點頭:“嗯,有些道理。你說的這些古陣,在《武經總要》中都有記載,但以往我只注重其表面的陣法布置,卻未曾從你所說的拓撲學角度去思考。”
接著,我又說道:“除了軍陣的拓撲結構,信息傳遞在戰場上也至關重要。北宋時期,我們有烽燧、堡鋪構成的信息傳遞系統,但在實際作戰中,這個系統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準確性不夠,容易被敵人截斷或干擾。”
李綱嘆了口氣:“是啊,如今金兵狡詐,常常截斷我軍的烽火臺,使得軍情傳遞受阻。你可有什么辦法?”
我想起在資料中看到的北宋“字驗密碼”,說道:“大人,我們可以改進信息傳遞的方式。比如,采用一種加密的方式來傳遞軍情。我們可以事先編好一些特殊的詩句或符號,每一句詩或符號代表一種特定的軍情。只有我方將領知道其中的含義,這樣即使敵人截獲了情報,也難以破解。而且,我們還可以設置多條信息傳遞路線,避免被敵人一網打盡。”
李綱眼睛一亮:“此計大妙!沒想到后世竟有如此精妙的信息傳遞之法。”
就在這時,一名士兵匆匆跑進來:“大人,金兵又開始進攻了!”
李綱神色一凜:“好,今日就用你我探討的方法,一試身手!”
我們來到城墻上,李綱按照我們剛剛討論的方法,重新布置了軍陣。他將一些精銳部隊組成了車輪陣和罘罝陣,隱藏在方陣之中。同時,他安排了多組信使,采用加密的方式傳遞軍情。
金兵的騎兵如潮水般涌來,他們吶喊著沖向宋軍的方陣。一開始,金兵的沖擊十分猛烈,宋軍的前排士兵有些抵擋不住。但就在這時,隱藏在方陣中的車輪陣迅速轉動起來,他們手持強弩,向金兵射擊,打亂了金兵的沖鋒節奏。罘罝陣也迅速展開,從側翼對金兵進行包抄。
而在信息傳遞方面,宋軍的信使們通過多條路線,將戰場上的情況及時準確地傳遞給李綱。李綱根據這些情報,不斷調整軍陣的部署,指揮若定。
經過一番激烈的戰斗,金兵終于被擊退。李綱興奮地拍著我的肩膀:“陳宇,多虧了你!今日這一戰,讓我對軍陣和信息傳遞有了全新的認識。”
我笑著說:“李大人過獎了,這是我們共同的功勞。”
從那以后,我便留在了李綱身邊,與他一起研究軍陣和軍事策略。在這個動蕩的時代里,我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保衛北宋的疆土貢獻著一份力量。而我與李綱共同探討古陣玄機的這段經歷,也成為了我生命中一段難忘的記憶,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代軍事智慧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