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山河破碎,天下大亂。各路諸侯如同雨后春筍般紛紛崛起,逐鹿中原,戰火紛飛,以至白骨露于野,民不聊生。曹操,憑借著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南征北討,勢力逐漸壯大,成為了天下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而此時的昭烈帝劉備,雖負盛名,卻勢單力薄,無奈屈居于曹操麾下,暗自積蓄力量,猶如一只潛龍,靜靜等待著一朝騰飛的時機。
一日,曹操興致盎然,邀請劉備到自己的府邸青梅煮酒。二人相對而坐,中間銅爐正騰騰地煮著,那裊裊升起的水汽,如飛龍騰躍,一如此時的曹操,談笑風生,指點江山,言辭間盡顯霸氣與自信,仿佛天下英雄盡在他的掌握之中。劉備則是小心翼翼,每一句話都經過深思熟慮,感受著懷中,繡在里衣的衣帶,看著孟德神采飛揚的模樣,思緒卻是漸漸飄遠,當年立志要做大漢征西將軍的他,終究是變了模樣。
說英雄,道英雄,豈知平日里頭裝小蟲,到頭來還被認作潛龍,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劉備,知道了曹操依舊沒有對他放下戒心,這回卻是,無法自己,手中的筷子“啪”地一聲,掉落地上。不過說來也巧,恰逢一聲驚雷,他也借此趕緊俯身去撿,推說雷聲滾滾,以此來掩飾了自己的緊張。曹操見狀,哈哈大笑,心中卻對劉備的反應多了幾分琢磨。
酒過三巡,曹操臉色微微泛紅,提及當年刺殺董卓之事。那是一段驚心動魄的過往,曹操孤身一人,懷揣利刃,試圖在董卓毫無防備之時取其性命,以拯救天下蒼生。然而,刺殺行動失敗,曹操無奈倉皇逃離,一路上風聲鶴唳,危機四伏。而那時與莫逆之交的劉備,本想接應曹操,卻不料曹操事從急權,奪馬而逃,為此劉備也在不斷追趕正在逃亡的曹操。
途中,曹操欲借宿伯父呂伯奢家中,本是尋求片刻安寧,卻得知伯父出門沽酒,安寧求不得,卻為呂家子侄所脅迫勒索。那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猶如一道冰冷的閃電,劃破了歷史的長空。此時的劉備再聞此事,同樣是有說不盡的感慨,回想起當年也在謀求出路的自己,以及那個渾身血污,倉皇逃竄的曹操,當年的對話卻是又一次涌上心頭。
“你若再趕路一天,便能與我碰頭,何苦因貪圖歇息釀此大禍?”劉備眉頭微皺,面露責怪。
曹操聽后,情緒激動起來,大聲辯解道:“我當時身處險境,生死一線,不過是為求自保罷了!”“殺你的呂伯父也是為了自保嗎?”劉備氣憤地質問曹操。
兩人各執一詞,激烈爭吵。劉備對曹操的殘忍自私感到失望透頂,他看著曹操,仿佛眼前的人已不再是曾經那個有抱負的熱血青年。曹操則不滿劉備的不理解,在他看來,劉備根本不懂自己在生死邊緣的無奈與掙扎。最終,兩人不歡而散,分道揚鑣。
回到現實,青梅煮酒仍在繼續。表面上,曹操與劉備相談甚歡,杯盞交錯之間,仿佛還是親密無間的好友。但實際上,曹操對劉備始終有所猜忌,卻又希望能夠真正征服他這個老友;而劉備同樣深知曹操多疑,對于曹操的反復拉攏他也并非不能會意,哪怕孟德的食則同席,出則同乘的禮遇是在千金買馬骨,利用他的薄名去招賢納士,他從來沒有因此產生芥蒂,可是,孟德啊,在你看來,大漢丞相,難道這還不夠嗎!
早在數月之前,處在深宮的漢獻帝因不滿曹操獨攬大權,甚至限制了他的自由心中憤恨難平。他將衣帶詔賜予董承,希望能有忠誠于漢室的人挺身而出,鏟除曹操,恢復漢室的威嚴。因此,董承在暗中聯絡劉備等人,企圖能夠里應外合,共同誅殺曹操。那時的劉備雖心中忐忑,但念及自己身為漢室宗親的責任,決定參與其中,而這一切都在秘密進行,卻不想還沒有開始,事情就暴露了,董承等外戚勢力通通被曹操殺害。
青梅煮酒結束不久,因為董承等人被殺害,劉備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局面,生怕有一天曹操發覺他也參加了衣帶詔。因此,劉備一直在尋找機會擺脫曹操的控制。正巧,袁術欲北上投奔袁紹,劉備心中暗喜,深知這是難得的機會,便主動向曹操請纓,帶兵前往徐州去截擊袁術。到達徐州后,他當機立斷,殺了車胄,重新占據了徐州,開始招兵買馬,擴充勢力。
曹操得知劉備占據了徐州,怒發沖冠,自己對于劉備的禮遇可謂是到了極點了,他萬萬沒想到,劉備竟如此大膽,在這個節骨眼上他敢公然背叛自己。一想起先前謀士對他不要讓劉備帶兵出征的勸誡,而他熟視無睹,而今曹操決定出兵討伐,誓要將劉備徹底鏟除。
在此之后,劉備在亂世中逐漸成長為一方梟雄,與曹操展開了漫長的爭霸角逐。他們的故事,成為了那個時代最為精彩的篇章,被后人傳頌不衰,而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也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