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譯者序 青春期與青少年期是兩個概念
- 青春期心理學
- (美)勞倫斯·斯坦伯格
- 2360字
- 2025-05-12 16:04:27
蘇彥捷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
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這幾年,我對青少年發展階段的興趣一直持續著,也在各種場合有點執拗地討論并區分著青春期與青少年期這兩個概念。可能是因為學習了一些與青少年研究相關的論文和圖書(其中就有這本書作者的很多著作),我了解到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認為討論青春期生理發育和青少年心理發展之間的關系,澄清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有助于理解和促進青少年的成長。
做翻譯工作,一方面要調動自己的積累,另一方面也是進一步增加積累的過程,對這本書的翻譯就是如此。我想講一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兩點。
第一,對同伴影響的討論。我們以往在討論青少年個體容易出現冒險和違規行為時,常常用同伴壓力來解釋。但作者根據很多研究結果,提出“同伴在場”,這可能是一種更好的解釋。作者說第一次發現這種同伴效應是在一項關于危險駕駛的研究中。我在很多講座中也講過這個研究。該研究的被試是不同年齡的人和他們的兩個朋友。有兩種分組方式,一組是獨自一人,另一組是有朋友在旁邊觀看。他們的任務是玩一個視頻駕駛游戲。
這個游戲的設置情景是經常開車的人都很熟悉的日常情境,即玩家可以決定是否闖黃燈,以便快速到達某個地方。玩家被要求以盡可能快的速度穿越一系列十字路口,這些十字路口的交通信號燈會突然從綠燈變成黃燈。指導語會告知所有被試,他們的報酬與完成任務的速度有關,越快完成任務,得到的報酬就越多。這樣他們就有了闖黃燈的動機,而不是停下來等黃燈變成紅燈再變成綠燈。當然指導語也會事先告知被試,偶爾會有一輛車隨機地在被試的車進入交叉路口時開過來,如果不幸撞車,就會損失很多時間。于是被試也有需要謹慎行事的動機,當交通信號燈變為黃燈時,被試就應該踩剎車。如果被試等到交通信號燈循環回到綠燈時,會損失一點時間,但不如撞車損失的時間那么多。
問題是,被試事先并不知道哪些十字路口是危險的,哪些不是。每次開到十字路口,他們都要在盡快到達終點、拿到更多報酬和可能會撞車、失去更多報酬這兩種決策之間進行權衡。現實世界就像游戲世界一樣,人們往往會在一個確定、安全的選項和有風險但更有吸引力的選項之間做出選擇。
青少年在朋友面前玩這個游戲比單獨玩時更容易冒險,即使過程中他們的朋友和他們沒有任何交流。他們的表現是闖黃燈次數更多,撞車次數也更多。然而成年人的情況是,與朋友在一起時玩游戲的選擇和他們獨自玩時完全一樣。他們偶爾會冒險,但不會因為有朋友在觀察而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實驗結果與現實狀況相當符合,當其他青少年在車里時,開車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撞車事故,而成年人開車時不管有沒有乘客都是一樣的。結果中最有趣的一點是,只有當乘客是其他青少年時,才會對青少年駕駛產生影響。當青少年和父母在一起時,他們會比自己開車時更加謹慎。
結果證明,和朋友在一起時,青少年對社會獎勵的高度敏感性使他們對其他獎勵也更加敏感,包括冒險活動的潛在獎勵。在冒險尋求實驗中的腦成像記錄顯示,如果青少年知道他或她的朋友正在隔壁房間看著自己,青少年而非成人的獎勵中樞會被激活。被激活的程度越高,青少年就越傾向于冒險。同時,社會性刺激的獎勵作用會與其他物質獎勵效果疊加。例如,向有同伴陪伴的青少年展示一大堆硬幣圖片作為獎勵刺激,他們的獎勵中樞就比沒有同伴在場的情況下更活躍。同樣,當我們對成年人進行測試時,他們不會發生這種同伴效應。
第二,也是更有意思的一點是,我們一直討論青少年是不成熟的,在很多方面會做激進冒險的決策,但其實青少年的發展階段充滿了不平衡和很多矛盾沖突。比如,大腦負責情緒的邊緣系統和負責理智的前額葉系統發育的不平衡,營養與對身體意象關注的不平衡,邏輯推理能力與辯證認識世界的不平衡,追求自主和違反社會限制的不平衡。這本書還告訴我們,青少年在不同情境中的反應也是不平衡的。比如,我們能意識到情緒和社會環境會削弱孩子的判斷力,但許多青少年在允許他們有時間思考時會表現出卓越的判斷力和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他們的最佳狀態和成年人不相上下。但在壓力、疲勞或與其他青少年在一起時,他們卻很難表現出能力所及的最好結果。與同伴在一起的無監督、無組織的時間里,青少年往往更容易做出冒險和魯莽的行為。所以需要特別注意這類可能影響孩子優秀表現的情況,如應激、缺覺和完全脫離管理。這些時候需要父母、老師以及其他成熟個體盡量提供額外的支持和監督。放手和給予支持也是需要平衡的一對矛盾沖突。
最后,我引用作者在書中的一段話:“如果你所在的州已經施行了駕駛證分級制度,禁止青少年新司機搭載其他青少年乘客,你要確保你的孩子遵守規定,否則就取消他的駕駛特權。如果你所在的州沒有施行這樣的法律,明智的做法是將它作為家庭規則來執行。因為青少年駕駛的車上若有多名青少年乘客,會和酒后駕駛一樣危險。”
這次的翻譯工作是我和江蘇理工學院的心理學團隊一起完成的,起因是我的訪問學者張長英教授邀請我擔任江蘇理工學院崔景貴書記領銜的常州市家庭教育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我正好可以和江蘇理工學院的心理學老師一起為家庭教育做點事情。這本書是我們這個團隊的合作成果,書中有很多新的信息和材料,希望為我們的父母和老師了解并理解青少年的發展階段提供更多的支持。翻譯工作的具體分工如下:張長英(第一章和結論)、董云英(第二章)、戴玉英(第三章)、劉禮艷(第四章)、趙曉川(第五章)、譚夢鴿(第六章)、有亞琴(第七章和序言)、孔博鑒(第八章)、倪愛萍(第九章)和趙偉(第十章),我現在的訪問學者李金誠老師翻譯了致謝部分。我對全書譯稿進行了校對,并經原譯者確認后定稿。通過雙重檢查,我們希望既能保證專業性又能夠使文本通俗易懂。由于書中內容涉及多學科和多元的文化背景,如果有不足和紕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