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望柏林

2002年1月中旬,柏林時間上午10點,電影節入圍名單公布。

2002年的中國電影版圖上,陳默的《不可饒恕》猶如一道閃電劃破夜空。

這位中央戲劇學院年僅20歲的在校生,不僅以主競賽單元入圍者的身份將馮小剛、張藝謀等資深導演的參展作品甩在身后,更以驚人的藝術完成度改寫了“電影大師”的年齡定義。

這個充滿戲劇性的時刻,構成了中國電影史上最具沖擊力的代際更迭宣言。

當《大腕》《男人四十》等作品以成熟工業體系的面貌出現在柏林時,《不可饒恕》的入圍直指電影節評選的核心價值,對電影純粹性的追求。

陳默用16mm膠片拍攝的處女作,以近乎野蠻的影像力量解構了當時中國電影兩種主流敘事:第五代導演的民俗奇觀與第六代導演的地下敘事。

陳默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創作姿態,恰恰契合了歐洲電影節對“原始創造力”的永恒渴望。

中戲的歡騰與其他院校的靜默形成的強烈反差,暴露出藝術教育體系的競爭暗流。

在張藝謀、陳凱歌等前輩構建的“第五代神話”尚未退場,賈樟柯、王小帥等“地下導演”艱難浮出水面的轉型期。

陳默的橫空出世意外地打破了既定的代際傳承鏈條,這種學院派出身,卻具有獨立電影精神的混合特質。為后來中戲派新勢力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不可饒恕》的案例揭示了一個永恒的藝術真理:在過度專業化的電影工業中,有時正是那些未被規訓的創作本能最具穿透力。

陳默當時對類型片元素的創造性誤用(如黑色電影框架與戲曲程式的嫁接),恰恰預示了后來青年導演的“迷影式創作”路徑。

這種不完美的生猛,往往比精密的計算更接近電影的本質。

當電影學院的教室開始討論中戲20歲學生能做到的事時,中國電影創作的年輪已經悄然轉向。

藝術價值的評判權不再天然屬于資歷與輩分,而開始向那些敢于重新定義電影語言的突圍者傾斜。

這或許正是《不可饒恕》入圍事件超越其本身的最深刻意義。

………

“陳默入圍了!柏林主競賽!”

鄧槽的聲音像一顆火星,瞬間點燃了中戲的走廊。

消息像野火般蔓延,從導演系傳到表演系,再從教學樓燒到宿舍樓。

不到十分鐘,整個校園都知道了——陳默,那個總是一個人抱著攝像機在校園里晃蕩的大二學生,竟然帶著他的處女作《不可饒恕》闖進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表演系的學生擠在公告欄前,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真的假的?那可是柏林啊!”

李光潔推了推黑框眼鏡,聲音里帶著難以置信。

“千真萬確!官網剛更新名單!”

高路舉著手機,屏幕上赫然顯示著《The Unforgiven》的英文片名,后面跟著“Director: Mo Chen”的字樣。

“靠,他才20歲吧?這特么是要逆天啊!”有人忍不住爆了粗口。

………

王校長摘下眼鏡,揉了揉眉心,又仔細看了一遍郵件。

“確認了,確實是主競賽單元。”

辦公室里的幾位教授面面相覷,空氣凝固了一瞬,隨即爆發出一陣低低的驚嘆。

“這小子……”徐教授搖頭笑了。

“去年他交期末作業的時候,我就覺得不對勁,別人拍五分鐘的短片,他硬是剪了個二十分鐘的‘偽長片’,還把膠片燒了一部分做效果,氣得老劉差點給他掛科。”

“結果現在,那部作業成了柏林入圍片的前身。”

王校長嘆了口氣,語氣里卻帶著藏不住的欣慰。

電話突然響起,王校長接起來,聽了幾句,臉色變得更加精彩。

“剛接到電影局的通知,媒體已經炸鍋了,明天估計會有大批記者來學校。”

他放下電話,環視一圈,“各位,我們得準備一下了,中戲這次,要出名了。”

………

消息傳到北京電影學院時,正值午休時間。

導演系和攝影系的幾個學生圍在食堂的電視機前,屏幕里滾動播放著快訊。

“中國青年導演陳默新片《不可饒恕》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陳默?誰啊?”有人皺眉。

“中戲的,聽說才大二。”旁邊的人低聲回答。

一陣詭異的沉默。

角落里,一個戴鴨舌帽的男生突然冷笑了一聲。

“咱們學校今年送展的是學長的《花眼》,結果只進了‘論壇單元’。”

沒人接話,電視里的新聞還在繼續,但食堂里的嘈雜聲似乎小了許多。

………

奇怪的是,風暴中心的陳默本人,此刻卻不在學校。

他的室友劉陽被記者堵在宿舍門口,一臉無奈:“我真不知道他去哪了,昨晚就沒回來。”

事實上,陳默正坐在后海的一家小咖啡館里,面前攤開著一本破舊的筆記本。

窗外是冬日的蕭瑟,偶爾有行人匆匆走過,沒人注意到這個穿著黑色羽絨服、頭發亂糟糟的年輕人。

陳默的手機早已調成靜音,屏幕不斷亮起,顯示著數十個未接來電——學校的、媒體的、甚至幾個陌生號碼,大概是聞風而動的制片人。

咖啡館的電視突然切到娛樂新聞,女主播的聲音清晰地傳過來。

“這位20歲的年輕導演,還是中戲大二學生,能否成為中國電影的新希望?讓我們拭目以待。”

陳默盯著筆記本上潦草寫下的最后一句話:“生活不是用來被原諒的。”

那是《不可饒恕》的最后一幕臺詞。

陳默合上本子,掏出一張皺巴巴的火車票。今晚,他要先去上海華納分部,再從那里飛柏林。

沒人知道,他的背包里還塞著一堆劇本申請。

………

北京電影學院的教師辦公室里,煙霧繚繞。幾位資深教授聚在一起,臉色都不太好看。

“中戲這次算是踩到我們頭上了。”導演系的張教授掐滅煙頭,語氣低沉。

“這個陳默,什么來頭?”另一位老師翻著剛打印出來的資料。

“履歷干凈得嚇人,就一部學生作業,直接沖進柏林主競賽?”

“聽說他去年拍的那個短片《邊緣》,在獨立影展圈子里小范圍傳過。”

年輕些的助教插話,“風格很野,完全不像學院派。”

“野路子?”

張教授冷笑一聲,“野路子能進柏林?背后肯定有人推。去年不是進了路川劇組嗎,姜文推薦進去的。”

辦公室里一時沉默,沒人說破。

但大家都清楚,中國電影圈這些年,能被國際電影節青睞的,要么是第五代導演的史詩巨制,要么是第六代的地下敘事。一個20歲的在校生,憑什么?

………

上海戲劇學院的男生宿舍里,電腦屏幕的藍光映在幾個年輕人臉上。

戴著黑框眼鏡的男生指著屏幕,“你們看這篇報道,《不可饒恕》是用16mm膠片拍的,成本不到500萬!”

躺在床上的寸頭男生猛地坐起來,“500萬,我們畢聯作品預算都十萬了不起了!”

“重點不是錢。”

宿舍長陳宇盯著陳默的采訪截圖,瞇起眼睛,“他說‘生活不是用來被原諒的’,這話有點意思。”

宿舍里突然安靜下來。

過了幾秒,黑框眼鏡突然拍桌:“媽的,咱們也別磨嘰了!老陳,你不是有個本子一直沒敢拍嗎?干脆就照這個路子來!”

陳宇沒說話,但手指在膝蓋上輕輕敲著,像在思考什么危險的事情。

………

華誼兄弟的會議室里,王中軍把一份《中國電影報》扔在桌上。

“這個陳默,簽了哪家公司?”

底下人面面相覷。

“好像,還沒簽。就是中戲的一個學生。”王中磊說道。

“學生?”

王中軍笑了,“能進柏林主競賽的學生,明天就不是學生了。去聯系,不管多少錢,先綁住再說。”

電影圈內,前輩導演們也對這位年輕人投以關注的目光。

某位知名導演在私下感嘆:“后生可畏啊,陳默這片子我看過粗剪,確實有想法。”

“聽說他連投資都是自己出的,走的西影制片廠的路子。”另一位制片人插話。

“這才是最可怕的,說明他有獨立運作的能力。”

與此同時,一些制片公司已經開始行動,試圖聯系陳默合作新項目。

“陳導,我們公司有個本子,特別適合您……”

“謝謝,但我目前想先專注手頭的項目。”陳默婉拒了大部分邀約。

與此同時,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第五代導演在私人飯局上搖頭。

“現在的年輕人,太浮躁。電影是手藝活,哪能一步登天?”

飯桌上沒人接話。但散場時,有人注意到,這位導演的助理悄悄要了陳默的聯系方式。

………

國內媒體迅速跟進,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都被《不可饒恕》和陳默的名字占據。

“中國新生代導演閃耀柏林!”——《電影周刊》

“中戲驕傲:陳默的‘不可饒恕’之路!”——《文藝報》

電視臺的采訪請求如雪花般飛來,陳默的電話幾乎被打爆。

“陳導,能談談您的創作靈感嗎?”一位記者在電話里急切地問道。

“其實,這部電影源于我小時候看到的一個故事。”陳默道。

………

《南方周末》的文化版頭條用了整整兩版剖析“陳默現象”:《從學校到柏林宮:中國電影新人》。

新浪網緊急上線專題:“20歲導演震驚世界:是天才還是泡沫?”評論區吵成一團。

最絕的是《看電影》雜志,他們翻出了一年前對中戲學生作業展的報道。

角落里有一張模糊的照片,陳默蹲在放映機旁,像個場務。配文:“昨日路人甲,今日沖柏林。”

………

在所有媒體瘋狂尋找這位新晉“天才導演”時,陳默正坐在BJ開往上海的綠皮火車上。

車廂里充斥著泡面味和鼾聲。他盯著手機里校長發來的信息。

“下周,學校已經安排發布會,速回。”

冬日的田野飛速后退,他想起去年自己在北影廠,后面的廢片倉庫里淘到那批過期膠片時,看門大爺說的話。

“小伙子,這玩意拍出來都是黑的,沒人要了。”

當時他怎么回答的?

“黑的才好。”

………

夜深人靜,上海的雪輕輕落下,在酒店窗玻璃上凝成細小的水珠。

陳默靠在窗邊,指尖抵著冰涼的玻璃,思緒隨著雪花飄遠。

桌上的手機震動起來,屏幕亮起——是父親的電話。

“兒子,看到新聞了,真為你高興。”

父親陳鐵山的聲音里帶著壓抑不住的興奮,又隱約有些哽咽。

陳默嘴角微微揚起:“爸,謝謝您,這只是好的開始。”

“你媽媽高興壞了,一直念叨著要給你包餃子,等你回來。”

父親頓了頓,語氣里帶著期待。

“這次,爭取抱個大獎回來,讓我倆高興高興。”

陳默沉默了一瞬,目光落在桌上攤開的劇本上,紙張邊緣已經被翻得微微卷起。

他輕聲打斷:“我盡力,這次不行還有下次。繼續走下去。”

“好,家里支持你;錢不缺,盡管造。”

電話那頭,父親似乎察覺到了什么,沒再多說,只是叮囑他注意身體,別太拼。

掛斷后,房間里再次陷入寂靜,只剩下窗外雪落的聲音。

他走回桌前,拿起劇本,指尖輕輕摩挲著扉頁。

這本《不可饒恕》的初稿上,已經布滿了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跡。有些地方被劃掉重寫,有些段落被紅筆圈出,旁邊潦草地寫著“太直白”“再克制點”。

他翻到最后一頁,盯著那句臺詞:“有些錯,一輩子都贖不清。”

這是電影的最后一幕,主角站在廢墟里,對著鏡頭說出的話。

當初寫這句時,他只是憑直覺落筆,甚至沒想過它會在柏林引起怎樣的回響。

他拿起鋼筆,在扉頁上緩緩寫下一行新字:

“電影,是我的不可饒恕,也是生活的救贖。”

筆尖在紙上停頓了一秒,墨水微微暈開。窗外,雪下得更大了。

………

中戲小禮堂被改造成臨時發布會現場。

長槍短炮的攝像機后面,站著北電的探子、上戲的觀察員、各大公司的星探,以及幾位特意“路過”的著名制片人。

校長在后臺急得冒汗:“陳默到底到哪了?”

校門口,一個穿黑色羽絨服的年輕人被保安攔下。

“同學,今天不開放參觀。”

年輕人摘下口罩,露出熬夜后的黑眼圈:“我是陳默。”

保安愣了兩秒,突然扯著嗓子喊:“來了!人來了!”

遠處,閃光燈如暴雨般亮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源市| 施秉县| 崇仁县| 汪清县| 夏津县| 交城县| 五家渠市| 乌拉特后旗| 丰顺县| 白沙| 长子县| 深泽县| 梁河县| 北辰区| 鄱阳县| 五莲县| 双鸭山市| 荔浦县| 东港市| 彭水| 玉屏| 西乌珠穆沁旗| 上高县| 吉木萨尔县| 江口县| 镇原县| 聊城市| 峨山| 定州市| 宜兴市| 建德市| 泸水县| 旅游| 海盐县| 哈尔滨市| 安徽省| 杭锦旗| 随州市| 南和县| 房山区| 莒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