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悅的鼓勵下,我懷著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加入了學校的文學社。第一次走進文學社活動室,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面而來,讓人心曠神怡。活動室里,墻壁上掛滿了同學們的書法和繪畫作品,每一幅都充滿了藝術的氣息,仿佛在訴說著創作者們的心聲。書架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文學書籍,從古典名著到現代詩歌,應有盡有,仿佛一個知識的寶庫,等待著我去探索。
趙宇,一個戴著黑框眼鏡的男生,渾身透著濃郁的文藝氣息。他熱情地迎上來,臉上帶著真誠的笑容:“你好呀,歡迎加入文學社,以后咱們就是同伴啦,希望你在這兒能收獲滿滿。”在這個充滿文藝氛圍的空間里,我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歸屬感。
文學社組織了一次詩歌創作活動,主題是“家鄉的記憶”。我滿懷深情地寫了一首關于青河的詩,將我對家鄉的思念和熱愛融入到每一個字里行間。當我把詩拿給趙宇看時,他皺了皺眉頭,認真地說:“曉兒,我覺得這首詩情感確實很真摯,能感受到你對家鄉深深的眷戀,但是從詩歌的藝術角度來看,語言可能過于平實了些,缺乏一些詩意的表達,這樣可能會削弱詩歌的感染力。”我聽后,心里有些不服氣,立刻反駁道:“我寫的都是我在家鄉真實的經歷和感受,我覺得真情實感才是最重要的,為什么一定要追求那些華麗的辭藻呢?”我們各執己見,爭論得面紅耳赤。
后來,李悅知道了這件事。她笑著把我們拉到一起,勸解道:“你們倆別吵啦,曉兒的詩勝在那份真摯的情感,讓人感同身受;趙宇說的語言雕琢也有道理,能讓詩歌更具藝術性。你們倆呀,應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共同進步嘛。”聽了李悅的話,我和趙宇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相視一笑,化解了矛盾。從那以后,我開始嘗試在保持真情實感的基礎上,學習一些詩歌創作的技巧,比如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讓語言更加生動形象;趙宇也更加注重從生活中挖掘真實的情感,讓他的詩歌不再只是空洞的文字堆砌。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在文學創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不僅增進了彼此的友誼,也讓我們對文學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