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朗克傳:正直者的困境
- (美)J.L.海耳布朗
- 1771字
- 2025-04-29 10:49:48
譯者序
《普朗克傳:正直者的困境》,是由美國著名科學史家海耳布朗(J. L. Heilbron)于1986年出版的一部關于科學家普朗克的傳記。此書,曾由我譯成中文,并收在由我主編的“科學大師傳記叢書”中,于1986年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現在,二十多年過去,此版本在市場上早已買不到了,其間也曾有出版社有意再版此書,但終因版權等問題未能如愿。但此書確實可以說是一本科學史領域中科學家傳記的經典名著,而經典名著則意味著其對于學習者和研究者均具有長期的、持續的、不可替代的價值。如今,果麥文化購得版權,重新出版中譯本的新版,對于科學史領域的研究者和學習者,實為幸事。
在原來中譯本的“譯后記”中,我已經將有關翻譯此書的一些背景做了簡要的介紹。在此,僅借新版中譯本出版之機,再補充一些信息,講幾點想法。
對科學本身和科學史稍有了解的讀者,恐怕都不會對普朗克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作為一位德國科學家,他最著名的科學貢獻,可以說是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物理學革命中,基于其對黑體輻射的研究,最先提出了“量子”的概念。正如1918年在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授獎儀式上,瑞典皇家科學院院長的致辭中所稱,他的理論研究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工作,“普朗克輻射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研究的最重要的指導原則,而且可以看出,普朗克的天才發現作為科學的財富將在以后很長時間內發揮其作用。”實際上,這個“很長時間”應該是一直延續到今日。在今天,無論是令人目不暇接的無數科學技術應用創造,還是對于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當代科學方式,如果沒“量子”這個最為基礎性的科學概念,自然也不會有后來的量子力學和與之相關的一系列發展,恐怕一切都無從談起。當然,普朗克的科學貢獻顯然還有更多,他的研究工作還涉及熱力學、電動力學和相對論等諸多領域。
更重要的是,普朗克又是當時德國科學界最重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用此傳記曾用過的副標題的形容,即是“德國科學發言人”。而且他又恰恰生活在德國的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經歷了像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的納粹政權的統治,和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和對某些科學的批判等諸多在和平年代難遇之事。由于他的科學貢獻和名望,也由于他在當時德國科學界的位置和身份,因而,在傳記作者將其稱為“正直者”的前提下,其“困境”也就顯而易見了。
這部傳記便正是將主題集中在其科學工作和特定的政治環境的困境下,對科學等相關事務的處理上,不過,對其人生、工作、哲學和宗教等方面的內容也有所涉及,但總體上看,這并不像是一本“標準”的人物傳記,而更是一本語言優雅、議論與敘述結合得恰到好處、以專業科學史家的方式精到地利用歷史文獻寫就的很有作者個人特色的傳記。閱讀這本傳記,其風格也會讓人不禁聯想起科學史學科創始人薩頓當年曾寫過的那些極具人文色彩的科學家傳記。
與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這些更知名科學家有成千上萬的傳記被撰寫和出版相比,普朗克這樣一位對科學貢獻之巨大和持續重要,又在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下生活和工作,承擔著科學組織領導者任務的科學家,有分量的相關的傳記的出版可以說是少而又少了。但這也更為突顯了海耳布朗所寫的這本經典的研究傳記的重要學術價值。在此傳記出版之后,又曾有一位名叫布朗的美國科學家和科普作家撰寫的普朗克傳記問世,而且也出版了中譯本(《普朗克傳——身份危機與道德困境》,尹曉冬等譯,新星出版社,2021)。但比較起來,兩者可以說是各有千秋。布朗所寫的普朗克傳在形式上更符合“標準傳記”的要求,內容上更為系統豐富,相對更好讀,更有科普的特點,而海耳布朗所寫的這本普朗克傳,則因其作者作為著名專業科學史家的背景,學術含量和價值更高,對史料的運用更為嚴謹和精到,思想性更強,語言更典雅,人文色彩更濃厚。
后來,在海耳布朗出版更新版本的英文版和德文版的普朗克傳中,除了補充了一些史料之外,對傳記主體的原文只字未動,卻新寫了一個很有意思、很有價值的“跋”,其中對普朗克的評價也有了一些變化。2008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方在慶教授曾將此“跋”譯成中文,發表在《科學文化評論》上。承方在慶教授和《科學文化評論》雜志的慷慨允諾,在這次普朗克傳記的新版中,我們將其作為附錄收入書中,以期為讀者提供參考。
在此序中僅提供一些以上的補充信息和想法。希望讀者能夠喜愛和欣賞這本經典的科學家傳記,也希望能對譯者的翻譯有所指正。
劉兵
于北京清華園荷清苑
2022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