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關于自我:所有好相處的人,都沒能好好地跟自己相處
- 1 -
有兩組非常精彩的對話:
“你的包不好看,我一點兒都不喜歡,我的這款才好看?!?/p>
“我的東西,不用你喜歡,我喜歡就行?!?/p>
“你不愿意討人喜歡嗎?”
“我愿意用我本來的樣子討人喜歡?!?/p>
是的,不要幫著外人欺負自己,不要被別人的噓聲給唬住了,要反復提醒自己:讓人失望是可以的,拒絕別人是可以的,跟別人不一樣也是可以的。
最好的心態是:我活我的,你活你的。我不想為了讓你滿意而假裝認同,我不想為了讓你開心而委屈自己,我不想總是做犧牲最大的那個,我不想總是聽到“對不起”,我不想為了維持表面的和平而壓抑自己的感受,我不想小心翼翼地為我的每一個決定、每一種情緒跟每一個人解釋。如果我們能夠相互理解,那很好;如果不能,那更好。
一個人要想在人間活得自在,首先是“把自己當回事”,其次是“不期待別人把自己當回事”。
事實上,如果你年輕時,嘴饞了就吃,心累了就歇,看到喜歡的就買,不想面對的就躲,遇到心上人就奮不顧身,遇到討厭鬼就不給面子,時時刻刻都知道照顧好自己的感受,那么等你老了,驀然回首,就會發現自己度過了無怨無悔的一生。
- 2 -
有一句話引起了無數年輕人的共鳴:“學歷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臺?!?/p>
這句話里,有初入職場后萬丈雄心碎一地的清脆,有引以為傲的“讀書人”身份與“百無一用是書生”的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有無法向家里人解釋的“讀了這么多年書,工資為什么還不如在工地搬磚”的尷尬,有無法跟自己解釋“再怎么說也是上過大學的人,怎么能做這種事”的迷茫。
因為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所以你自認為高人一等。所以,你厭惡體力勞動的臟亂與疲倦,厭惡人際交往的虛偽與客套,厭惡愛財之人的小聰明和斤斤計較,厭惡弄權之人的狡詐和口是心非,也厭惡普通人的庸俗喧囂和不求上進……
你對世俗的“厭惡”反過來會要求你自己必須符合規范,必須遵守規則,必須慷慨大方,必須體面,必須優秀……
結果是,你被框在“乖巧、懂事、好人”一類的評價里騎虎難下,所謂的“好學生”“乖孩子”“好人”“名?!薄案卟派背闪四阋簧继硬怀龅南葳?。
你將學生時代的“全勤榮譽”延續到工作中,請假成了難以啟齒的需求。
你將“合群”延續到人際交往中,拒絕別人就像是一種恥辱。
你將“努力卷排名”延續到職場,發呆和休息就像犯錯誤。
學生時代,你是“別人家的孩子”,扮演的是“優等生”的角色,你擅長在題海中尋找超越同齡人的應試技巧,也懂得在生活中迎合父母和老師的期待。
但工作了,為了維持“優秀”的自我形象,你對領導絕對服從,并習慣性地用討好他人的方式來獲得認可。
童年時期,你是“孔融讓梨”中的主角,無數次品嘗到了被夸贊的甜頭。
成年之后,那種為了“贊譽”而犧牲自己利益的活法卻讓你成了職場和人際交往中的軟柿子。
你從小就被教育,要做聽話的孩子,要聽好課、做對題、別惹禍,要當好學生??墒且贿M社會,你發現在學校里管用的那一套生存法則,在社會上不靈了。
本以為認真工作就好了,沒想到還要處理同事關系,還要面對競爭關系,還要揣摩怎么跟領導相處,怎么匯報工作,怎么爭取利益,怎么表達感受。
本以為寫篇稿子發出去就好了,沒想到還要考慮點贊量、閱讀量、轉化率,以及追在一些耍賴的甲方屁股后面要稿酬。
本以為買房子交錢就好了,沒想到裝修的時候會被騙,房子漏水了要賠錢,物業不好要去投訴,鄰居太吵要去溝通。
本以為找個人結婚過日子就好了,沒想到養家糊口那么麻煩,處理親密關系那么困難,維護家庭關系那么復雜。
“好學生”是別人給你戴的高帽子,戴好了,你會嚴于律己,會屢創佳績。但戴不好,它就成了枷鎖,成了你下不來的“高臺”。
在玩樂上,你總是抱著一種“不夠出色就不配享受”的罪惡感,因為你從小就認為,穿漂亮的衣服、精心打扮、好好玩一次、好好吃一頓的前提是名列前茅,是榜上有名。
在表達喜好上,你難以面對真實的自己,換頭像會瞻前顧后,發朋友圈會猶豫不決,甚至就連填寫個人愛好也會反復掂量。
唉,被贊美拼湊出來的自我太易碎了。
結果是,你做不了自己,也做不成別人。以前是討好型人格,后來變成了一邊討好,一邊在心里喊“你憑什么”的擰巴人格。
- 3 -
突然想到了一個姑娘給我發的私信:“老楊啊,我感覺我有病。我從小就是好孩子,特別乖,作業從來不用催,考試也從來不用父母擔心。在學校里,我總是搶著擦黑板,搶著打掃衛生,我得過好多次‘三好學生’?,F在工作了,我竟然有種在職場無法立足的感覺。我自認為是非常主動且聽話的打工人,領導說往東,我絕不往西。我也從來沒有違反一條規章制度,從來沒有遲到、早退過,該我做的工作我都保質保量完成了。我也自認為是個非常善良的人,同事讓我幫忙的事情,我從來沒有拒絕過,也從來沒有跟誰起過沖突。可是,升職沒有我,評選優秀員工也沒有我。我什么都沒做錯,現實卻告訴我‘全錯了’。”
我回:“你是被‘好學生心態’給困住了。”
什么叫“好學生心態”?
就是認為自己只可以好,不允許糟。
如果得不到認可,如果被比下去了,如果搞砸了一次,你就會產生巨大的挫敗感、焦慮感、愧疚感,就會陷入嚴重的自我懷疑之中,然后沒完沒了地內耗下去。
就是非常在意外界的評價。
如果100個人里面有99個人給了好評,但有一個差評,你就會認為自己不好,然后自責。換個角度來看,就算別人不來卷你,你也會拼命卷自己。
就是習慣性地道歉。
比如別人的包包弄疼你了,或者你在飯菜里發現了頭發,也只會很小聲、很卑微、很禮貌地說“抱歉,打擾了”,局促得就像是自己犯了錯誤。
就是內心有很多沖突。
是“我喜歡、我想要、做那件事我會開心”與“別人不希望我那樣、別人不喜歡我那么做”之間的沖突,是“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去做,我怕別人不滿意”與“按照別人的意愿去做,我會不開心”之間的沖突。
就是活得非常擰巴。
比如說,明明很無助,但不敢、不會,也不愿意求助;明明不想幫忙,但不能、不會,也不敢拒絕。
又比如說,別人靠一頓飯就解決了難題,你跑了好幾趟也無濟于事。于是你既羨慕別人輕易得到了想要的結果,又對“走后門、托關系”這種方式嗤之以鼻。
害怕失敗、習慣性討好、不會拒絕、把結果和個人價值畫等號、苛求完美、逼自己必須優秀……這些是“好學生”給自己套上的心靈枷鎖。
遵守所有的規則、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把努力當作成功的唯一途徑、把他人的期望當成最重要的目標……這些是外界給“好學生”貼的標簽。
結果是,你活成了最讓人省心、最容易相處的樣子,但代價是,你犧牲了你的快樂、自由、個性和原則。
你一點點地下調底線,你一次次地背叛自己,你太能忍且安靜,讓周圍的人忘了你正在承受痛苦。
唉,所有好相處的人,都沒能好好地跟自己相處。
被“好學生心態”困住的人還有一個特點:喜歡犧牲自己。
比如說,已經很晚了,想讓室友熄燈睡覺,但又覺得亮一點也能睡著,只是晚一點點,所以,算了。
和朋友逛街,想試試櫥窗里的那件外套,但又擔心讓朋友久等,反正也不是急著買,所以,算了。
開會的時候,想上廁所,但又怕打斷領導的講話,幸虧還能憋得住,所以,算了。
實際上,早點睡覺一定會更有精神,試穿了那件衣服一定會更滿足,及時去上廁所一定會更舒服,但你選擇“算了”,因為你希望自己是最讓人“省心”的樣子,所以寧可犧牲自己的健康、舒適和快樂,盡管沒有人要求你必須這么做。
殘酷的現實是:當你快樂時,你大概率是善良的;但是當你善良時,未必快樂。
那么你呢?應對人際關系覺得很心累,但又覺得不能斷掉關系??偸顷P注別人的反應是什么,總是想著“怎樣能讓別人滿意”。不想做老好人,卻又不敢反抗。極其渴望證明自己的能力,但又非常畏懼負面評價;總想在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但又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會因為玩了一整個周末沒有學習而覺得自己虛度了光陰,就算是生病請假也會有負罪感,上課時間離開教室上廁所也會戰戰兢兢。嚴格地遵守規則,但從不研究規則。不論是8歲、18歲,還是28歲、38歲,甚至是88歲,腦子里始終都緊繃著一根弦,就像一直在念高三。
結果是,你活得就像一個長期被囚禁在象牙塔的囚犯,突然被放了出來,你用象牙塔里的思維繼續把現實生活當試卷,可不管你怎么刷題,再也沒有人能告訴你“什么是正確答案”“怎樣才能拿高分”“做錯了怎么辦”,你再也沒辦法拿著扣了分的卷子去找老師理論:“這道題您給我改錯了,不是這樣的?!?/p>
做人挺難的,太柔了容易被壓榨,太剛了容易被折斷,太雅了不被賞識,太俗了又不忍直視。這就意味著,我們終其一生的任務就是:擺脫別人的期待,活成真正的自己。
- 4 -
那么,被“好學生心態”困住的人該如何自救呢?這里有9個親測有效的建議:
1.如果怕犯錯,不妨犯一次試試看。
害怕搞砸,就搞砸一次;害怕遲到,就遲到一次;不敢請假,就請一次。
然后你就會發現:搞砸一次,生活不會崩盤;遲到一次,公司不會倒閉;請假一次,世界不會毀滅。
如果別人犯的錯在你看來都“問題不大”,那么你犯的錯在別人眼里同樣如此。
2.如果慷慨大度讓你不爽,不妨“自私”一點兒。
很多人從小就被教育要分享、要助人。但我希望你記?。悍窒硎前炎约憾嘤嗟姆纸o別人,而不是把自己本就不夠的拱手送人。
很多人從小就有一種誤解:我對別人好點兒,別人就會對我好點兒。
但我想強調一句“廢話”:你對別人好點兒,只會讓別人好點兒。你對自己好點兒,自己才會好點兒。
3.不要把自己放在一個被人評價、被人挑選的位置上。
追求夸獎,避免出錯,害怕指責……這些心態背后的本質都是:你把自己放在一個等待被挑選、被夸獎、被認可的位置上,你把評判自身價值的權利全都交到別人手上了。
所以要換一個心態,不是“滿足別人,才是好的、對的”,也不是“別人覺得好,才是好的、對的”,而是“我覺得好,它就是好的、對的”。
所以,少聽建議,多聽自己。所謂的“要聽話”,是聽自己的話。
4.別端著,盡量以真面目示人。
很多人喜歡“端著”,因為學歷高、品位高、觀點獨特、能力強、有趣味、會賺錢,但問題是,“端著”的風險極大,它意味著你的人生不能出錯,不能變老變丑,不能失敗丟臉,不能比別人差,不能有明顯的槽點,否則,你內心的小人兒就會跳出來嘲笑自己:“大家快來看看這個一無是處的可憐蟲!”
世上最難卸的妝是“偽裝”,希望每個人都能夠讓靈魂素面朝天。不知道就說“不知道”,而不是胡謅;不同意就說“不行”,而不是“那好吧”;不愿意就說“不想”,而不是“沒問題”。
5.太敏感的人要盡量少反省。
首先,你又不會改;其次,你又改不了;再次,不改又沒什么大不了的。
畢竟我們都是普通人,就算真的犯了錯,也不過是這個月多花了一些錢,那個東西買貴了,對親愛的某某亂發了脾氣,話說得難聽了一些,在某個場合丟了一下臉,沒關系的。
6.不要想著用貴重的物品來證明什么。
“好學生心態”的一大特點是自帶優越感,盡管畢業之后的生活不再有分數的排行榜,但有些人依然熱衷于尋找各種各樣的榜單,并渴望“榜上有名”。比如誰掙得多,誰的房子大,誰的車子好,誰的工作更體面,誰用的包包更高檔,誰的飾品更貴重……
但我想提醒你的是,你駕馭得了,你的穿戴再普通也能給人低調優雅的感覺,但如果你的實力不夠,再貴的外物也撐不起來。
所以,不要關心別人吃了什么、在做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去哪玩了,要把精力放在“晚上我要吃什么,今天我要做什么,出門我要穿什么,忙完了我要去哪兒玩”。
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聊的比較上,要用一只剛剛誕生不久的動物的眼光去看待這個有瀑布、海洋、星空、雪山的美麗星球,在這種視角下,你的生活就沒有“必須活成這樣,應該得到什么”,只有許許多多的“想成為什么,就可以成為什么;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7.沒必要維持“對你沒用,還讓你不爽”的關系。
不要取悅誰,不要委屈自己,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要表演,也不要迎合別人的表演,不要在消極的情緒里自我拉扯,也不要在妄想中自我沉醉,更不要與自己處處為敵。
都是打過狂犬疫苗的人,怕什么?
8.不要什么題都想解。
老板大發雷霆,朋友發了一個莫名其妙的朋友圈,戀人跟死黨鬧掰了,親戚點評了你的工資……這是他們的課題,不要全都背在自己身上,不要什么問題都往自己身上扯,不要總是分析“我為什么做不好”,不要總是猜測“是不是因為我”。
在意誰的看法,就會受誰的鉗制。
換個角度來說,想要知道誰在控制你的生活,就看你總是在怪誰。
9.要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
所謂的“相信自己”,不是不知天高地厚地認為沒有誰比我更懂,沒有誰比我更行,而是相信自己的品位不差,相信自己的能力還行,相信自己的國籍、膚色、口音、身高、體重不是問題,相信自己的婚戀觀很正常,相信自己每一次的選擇都是合理的,無論與大多數人是否一致;相信自己對生活的反抗是值得的,哪怕揮出的拳頭砸向了空氣。
基于這份相信,你將自己全權托付給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愛自己心儀的人,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請努力爭取,活成你自己心中的那個理想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