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現另一個深圳:深圳78街“全景畫像”(坪山)
- 本書編委會編
- 1401字
- 2025-05-07 12:24:51
紅色故里,東縱搖籃
“我們是廣東人民的游擊隊,我們是八路軍、新四軍的兄弟,我們的隊伍馳騁于東江戰場上,艱苦奮斗、英勇殺敵,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首歌歌頌的正是東江縱隊。在坪山,革命基因薪火相傳,東縱精神激蕩回響。
坪山小學——坪山轄區黨組織在這里萌芽。1914年,坪山當地鄉紳在墟鎮東門創辦坪山學校。坪山學校1917年更名為坪山小學(現名坪山中心小學),這里也是抗日勁旅——東江縱隊的搖籃,曾引領了無數的坪小校友走上革命的道路,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將軍便是從這里走出來的。1937年,中共香港海員工作委員會書記曾生介紹共產黨員陳銘炎等人到坪山小學任教。同年秋,在坪山小學建立了坪山地區歷史上第一個黨小組(根據《坪山街道志》記載)。陳銘炎等人以坪山小學為據點,到坪山地區各學校活動,成立了教師聯誼會,向群眾普及抗日救國觀念。他們白天教書,晚上辦夜校、講時事、學文化、教唱歌。同時,主編雜志《坪潮》,組織劇團排演話劇《放下你的鞭子》《東洋鬼子》等,受到當地群眾熱烈歡迎。自陳銘炎等人在坪山小學建立了第一個黨小組之后,坪山地區的黨組織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并逐漸完善。坪山地區黨組織的恢復和建立,使當地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有序興起,為頑強抗戰做了充足的準備。
洋母帳村——東江縱隊的策源地。“洋母帳”村原名“羊母嶂”,現稱為“洋母帳”。1938年,隨著廣州周圍各縣相繼淪陷,時任中共香港海員工委書記的曾生和周伯明等帶領一批共產黨員、進步工人、青年學生從香港回到坪山。10月30日,曾生等人在坪山洋母帳村李少霖(1)家中秘密召開臨時工作組擴大會議,成立中共惠陽寶安工作委員會,同時決定成立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東江縱隊前身之一)。惠寶地區的革命斗爭歷史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活動地點以坪山為中心,是廣東乃至華南地區領導抗日的中心地區,坪山因此成了東江縱隊戰斗最核心、最關鍵的區域。隨后許多華僑回鄉加入曾生領導的抗日部隊,當時坪山成為愛國進步青年向往和奔赴的“小延安”。
東江縱隊——誕生于硝煙彌漫的戰火中。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軍發動入侵華南的戰役。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后,共產黨在東江地區建立了兩支武裝力量,一支是曾生在坪山組建的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一支是王作堯在東莞組建的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這兩支隊伍就是東江縱隊的前身。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正式成立,曾生任司令員,王作堯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東江縱隊成立后,馬上開展殺敵立功擴軍競賽。東江縱隊經歷大小戰斗1400余次,殲滅日偽軍9000余人,建立了總面積約1.5萬平方千米、人口約450萬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這支英雄隊伍與八路軍、新四軍、瓊崖縱隊被朱德并稱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東江縱隊紀念館
東江縱隊紀念館——坪山的紅色名片。東江縱隊紀念館由深圳市東江縱隊老戰士聯誼會及社會各界捐資建設,建成于2000年12月2日,是廣東省最早建成的東江縱隊主題紀念館,先后被評為深圳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首批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重點建設示范點以及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紀念館廣場東南側還有前進報社舊址、曾生故居,古建筑中收藏著東江縱隊的紅色革命史料。一樓展廳“抗日救亡,武裝準備”“組隊抗敵,突圍東移”“返回敵后,恢復發展”“挺進港九,營救精英”等13個部分圍繞各個歷史時期東江縱隊的革命經歷進行解讀,展示了東江縱隊、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與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