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容不得有半點僥幸
- 大明:開局鎖定朱標,朱元璋慌了
- 江東趙括
- 2344字
- 2025-05-09 13:23:39
燕王朱棣相邀一敘?
陸瀾心中警鈴大作,對方必然是想說服自己前往北平。
他不禁苦笑,這件事,是自己可以決定的嗎?
身上背負著拯救陸家的使命,面對著朝堂的暗潮涌動,他每日都如履薄冰。
對于朱棣伸出的橄欖枝,他不敢輕易拒絕。
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尤其是像朱棣這種身份之人。
況且,若歷史走向沒變,此人可是未來的永樂大帝,自己以后還要在他手底下討生活。
巽丙號雅間,就在乾乙號雅間旁邊。
推開門的瞬間,陸瀾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鎮定下來。
道衍和尚立刻迎上來,熱情道:“先生,又見面了,來,這位便是燕王殿下。”
四方桌北位,立著一名二十七八的青年,魁梧體魄,面龐方圓,眉骨隆起,雙目細長上挑,目光炯炯,如鷹隼般打量著他。
陸瀾心里一緊,忙上前行禮:“陸瀾見過燕王殿下。”
這一眼對視,他便感受到了對方身上不怒自威的氣勢,那是久居上位者才有的壓迫感。
與太子的和藹可親,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氣質。
朱棣伸出右手,扶著陸瀾左臂,阻止其行禮,笑道:“賢弟不必客氣!本王曾三次在鳳陽常駐,與定遠侯頗熟,尊稱為陸爺爺,本王與你平輩論交即可。那時,本王還見過你呢,哈哈!”
聲如洪鐘。
陸瀾表面上賠著笑,心里卻滿是疑惑,自己怎么毫無印象?
或許,那時原主年紀尚小,根本記不得這些事。
“今晚能再見殿下,實三生有幸。”
陸瀾客氣回應,心中卻在盤算著朱棣的真實意圖,這突然的示好,背后必定藏著更深的謀劃。
朱棣道:“本王遠在北平,便聽聞賢弟大名,如今一見,足慰平生!今日,本王已向父皇提議,讓賢弟出任北平行都司的副都指揮使,負責管理兀良哈地區三處衛所。”
他眼睛微瞇,灼熱的視線牢牢停留在陸瀾臉上。
此子年方十八,自己便舉薦其掌控兀良哈地區的軍政大權。
必對自己感激涕零。
他內心滿是期待,陸瀾如何向自己表達感激之情。
最好,能表示效忠之心。
陸瀾卻面無表情,拱手行禮:“謝殿下!我從未領兵,才疏學淺,恐無法擔此重任,思慮再三,只能辜負殿下的好意了?!?
朱棣臉色驟變。
心中的希冀,頓時化作失望。
他不悅地瞥了一眼道衍。
不是說陸瀾心動了嗎?
竟然毫不猶豫拒絕?
道衍忙道:“京師乃是非之地,稍有不慎,便萬劫不復。先生精通陰陽術數,何必逆天而行?”
陸瀾不為所動。
京師確實乃是非之地,但他要破局,必須留在京師。
他沉聲道:“我意已決,謝燕王提攜之恩!”
朱棣道:“你根基不足,即便留在京師,也難以一步登天,倒不如先去北平,歷練一番,以后再回京師也不遲?!?
他很快便平復心情,耐下性子勸說陸瀾,心中盤算,如何才能將此子收入麾下。
道衍心下焦慮。
陸瀾之才,他甘拜下風,今晚必須將其勸服,否則,此人投向太子陣營,日后必成勁敵。
他開口道:“先生不必擔心管理衛所之事,燕王會派遣得力大將助你,屆時,你慢慢領悟也不遲?!?
朱棣接口道:“正是,若賢弟前來北平,本王必以上賓相待。本王長子及次子,年方十歲左右,讓其拜賢弟為師,如何?”
副都指揮使還不夠?那就加大籌碼。
陸瀾一驚,脫口而出:“小子何德何能,敢為燕王公子之師?”
他想到史書的記載,朱棣的長子朱高熾,洪武十一年生于中都鳳陽府,乃明朝第四位皇帝,廟號仁宗。
這確實是個天大的誘惑,但他又偏偏不能接受。
他心中暗嘆,燕王朱棣,難怪日后可成大事,果有禮賢下士之風。
若能成為燕王世子的老師,日后若朱高熾登基,那真是前程遠大。
若非自己受陸家滅族的拖累,投靠朱棣倒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然而,此人心機深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如今距離李善長案發,已不足兩年,那時,此人羽翼未豐,絕不敢逆朱元璋之意,若陸家受到牽連,只怕此人會立刻派人將自己押送京師。
現實容不得他有半點僥幸。
因而,當下離開京師,必是死路一條。
“謝燕王好意,我決意留在京師?!?
陸瀾再次拒絕,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
道衍和尚道:“先生,何必急于拒絕?且聽聽燕王殿下在北平軍事及政治上的舉措,再作決定也不遲?!?
“正是!”
朱棣冷靜下來,斟酌片刻,覺得這些舉措在朝中不算機密,就吩咐隨從拿來一份地圖,鋪在四方桌上。
軍事上,控制戰略要地、強化邊防與軍事訓練、構建軍事聯盟和屯田與后勤保障。
政治上,構建行政體系、籠絡地方勢力和廣招賢士。
陸瀾根據史書的記載,對其軍事和政治上的部署,提出修正和改進意見。
他這樣做,是要給朱棣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為以后留下一條后路。
朱棣與道衍大為驚訝,此人從未去過北方,卻對北平的地形極為熟悉,所提意見極為合理。
陸瀾指著大寧(今內蒙古寧城縣)道:“此處在喜峰關外,古會州之地,東連遼東,西接宣府,實為幽燕巨鎮,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大寧安,則北平可安。此處何人鎮守?”
朱棣贊嘆道:“賢弟眼光獨到!大寧乃戰略要地,本王已派燕山左護衛指揮僉事張玉鎮守。”
陸瀾知道此人。
張玉乃朱棣麾下猛將,在元朝時官至樞密知院,歸附明朝后屢次隨征塞北,后來的靖難名將。
他沉吟片刻,道:“大寧乃幽燕巨鎮,須藩王鎮守,方能充分調動當地的力量。且捕魚兒海之戰后,北元大批民眾居住于此,容易釀成禍亂?!?
“殿下可向皇上舉薦一名兄弟,由皇上親封寧王,統籌此地軍政,方能固守?!?
朱棣心里驚駭不已。
下午申時,父皇在宮中擺下宴席,召集在京師的兄弟姐妹,歡聚一堂。
席間,兵部急奏,居住大寧的北元投降軍民,發生暴亂,父皇命他明早趕回北平,處理善后工作。
父皇特別指出,大寧在北方的防御體系中,極其重要。
但父皇卻從沒想過,將此地劃為藩王封地。
朱棣臉上肌肉緊繃,嘆道:“賢弟高見!若設置寧王,可集合大寧地區的力量,并得到身后各省、府的支持,定能防御外敵,確是良策!”
陸瀾心中暗笑,史書記載,朱元璋十七子朱權兩年后會被封為寧王。
接著,三人商討如何部署大寧及兀良哈地區的防務。
陸瀾雖不懂兵事,卻熟知后來明朝在北方的防務設置,說起來頭頭是道,朱棣與道衍皆大為佩服。
冷眼看著侃侃而談的陸瀾,朱棣心里冒出一個念頭。
此子,明日必須帶去北平,綁都要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