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省。
胡惟庸剛上班就看到錦衣衛等候在自己門口,他心里那叫一個郁悶啊,心想陛下不是去黃山度假了么,怎么比在京城的時候事還多?
雖然胡惟庸心里充滿了不情愿,但還是滿臉堆笑的湊了上去。
“上使有何吩咐?”
“胡惟庸接旨!”
“臣胡惟庸接旨!”
“圣諭,著胡惟庸會同三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共議大明藩王之弊政!”
“朕近日深感大明藩王制度之弊,倘若子孫傳承超二十代,末代宗室爵祿者怕不下二十六萬人之眾。傳之百代,不啻千萬!”
“朕深感憂懼,恐民力不足恃。但若苛待宗室,朕心又實有不忍,特命爾等商議兩全之策!”
“三日后交由錦衣衛快馬呈遞!”
“欽此!”
胡惟庸聽到這份圣旨整個人都是一愣,他發現自己現在越來越搞不懂上位了,上位短短一個月時間,已經兩次推翻自己當年的政策了!
莫非陛下突然變聰明了?
亦或者陛下在宮外遇到高人,得到高人指點迷津了?
事實上,老朱的昏招朝堂上很多人都知道,只是沒人敢說罷了。
畢竟老朱當年為了推行藩王制度,那可是生生的命人在都察院摔死了個直言進諫的御史的!
再者說,胡惟庸本來就沒想當忠臣、直臣,他只想當個權臣,當然是怎么順著老朱怎么說。
因此,哪怕他早就知道大明寶鈔、藩王之弊,但他非但一句話不說,反而率領文武百官歌頌圣明!
他之所以這樣,一來是他本就沒什么風骨,二來則是為了保住權位,三來則是可以麻痹老朱,讓老朱認為自己可靠、聽話、懂事。
只是老朱接二連三的推翻他自己的政策,這讓胡惟庸實在是有點搞不懂了。
陛下是真心悔改,還只是不放心自己,特意拿這些話來敲打自己,試探自己?
若是后者,那自己可得加倍小心,千萬不能露出任何馬腳!
但若是前者,自己若是一點獨創性建議都沒有,會不會被陛下視為無能?
胡惟庸接過圣旨腦子都是一片漿糊,他發現這事很難辦!
若是能找個人商量一下就好了,只是找誰呢?
對了,找恩師李善長!
李善長跟隨上位時間最久,對上位的心思把握的最透!
胡惟庸心下計較已定,當即命人送走錦衣衛,然后躲進值房內給李善長寫信。
在胡惟庸給李善長去信之時,誠意伯劉伯溫也收到一份圣旨,讓他繼續署理都察院,檢查天下文武百官。
正當劉伯溫滿臉詫異,搞不清陛下為何突然想起自己之時,突然見到傳旨的錦衣衛還在看著自己,他當即心中一凜,應該是不止一份圣旨。
果然,在錦衣衛宣讀完第一份圣旨后,緊接著又掏出一份圣旨。
“著劉伯溫會同三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共議大明宗室爵祿之弊政……”
“這……”
劉伯溫聽到這話比之胡惟庸還要驚訝幾分,他跟胡惟庸不同,他之所以不在老朱制定宗室爵祿制度的時候跳出來反對,主要是他知道反對也沒用,老朱必然會這樣干。
因此,他在聽到老朱主動提起此事,并且讓大家一起商討弊政之時,他內心中更多的是驚訝的狂喜。
蒼天有眼呀,陛下竟然自己悔悟了!
“臣領旨謝恩!”
“請上使代我問陛下好,就說臣劉伯溫夙夜思念陛下,恨不得與陛下徹夜長談……”
“誠意伯放心,卑職定然轉告!”
“有勞上使了!”
“劉璉,給上使拿些茶酒錢!”
大明誰不知道劉伯溫是清官,錦衣衛哪敢要他的錢,聽到這話趕忙腳底抹油溜了。
“阿爹,錦衣衛人呢?”
“溜了!”
“為啥?”
“恐怕是嫌咱們窮吧,哈哈哈……”
實話說,能被錦衣衛嫌棄窮,劉伯溫還是頗有幾分自豪的。
只是他的笑聲沒持續多久就再次迎來一個不速之客,此人不是別人,正是上元縣縣令張璁的常隨吳三。
“咦?”
“你不是吳三么,你不跟著你家老爺在上元縣任職,跑到我這兒干嘛?”
“誠意伯,我家老爺遇難啦,嗚嗚嗚……”
“快說咋回事?”
“我家老爺將事都寫在這封信里了,他說您只要看過信就全知道了!”
劉伯溫聞言接過信,飛速的看了一遍,然后暗暗嘆了口氣。
“陛下的這份圣旨還真是及時,若是陛下不恢復我署理都察院的職務,我還真沒權利插手此事!”
事實上,這一切本就在老朱的算計之內。
老朱自然不可能坐視自己的兒子和陳平安遇難,但又不方便親自出手,只能先提一波劉伯溫的官,讓他有權利過問此事,再派人將他的兩個弟子遇難的消息告知他即可。
劉伯溫暗暗感慨一番,然后就馬不停蹄的去都察院上班了。
其實劉伯溫早年間就一直管理都察院,都察院上上下下幾乎都是他的人。他只要重新坐回原來的位置,都察院的事務立馬就能署理明白。
劉伯溫進入都察院第一件事,就是命人將上元縣的案卷調取過來。
雖然劉伯溫不善于斷案,但還是一眼就看出問題。先不說失蹤的張氏身高體態跟死尸對不上,單說秀才王貴要往返那么遠殺人拋尸,這就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
然而,案卷中什么都沒體現。既沒有標明王貴是用馬車、牛車,還是手推車搬運尸體,又沒寫出如何勒死張氏,期間有無掙扎痕跡等等。
此等斷案手法,一看就是受了某人的授意,特意的不求公正,只求速判!
劉伯溫看罷案卷當即心里有底了,點起都察院兩百名差役就直奔上元縣。
若只是張璁,劉伯溫才不會如此迅速。只因此事還牽扯到陳平安,他是片刻都不敢拖延。
這倒不是他怕陳平安在大牢里吃虧,他是怕大牢關不住陳平安,讓陳平安給越獄嘍!
若說大明最了解陳平安的人一定是劉伯溫莫屬,因為陳平安的戶籍都是他幫著打招呼辦理的。否則,陳平安一個突然冒出來的外來戶,憑啥能落戶上元縣,還繼承老陳家的十幾畝土地?
因此,劉伯溫非常真切的知道陳平安是個什么玩意。若是真將這貨惹急眼了,他真能乘船出海。此人只要出海,不論是去日本、越南,亦或者海外任何國家,將來都必定成為大明之患!
此人若是為盜,定是天下大盜。
此人若是為官,定為千古名臣。
此人若是為將,必為一代軍神!
只是此人既不想當官,又不想為將,只想當一個平頭老百姓。
若是大明連陳平安這點愿望都滿足不了,那么陳平安將來就指不定能干出啥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