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面畸形的正畸策略及技術
- 劉月華主編
- 1101字
- 2025-05-08 15:55:49
二、突面畸形的形態學機制
由于突面畸形致病因素多、發病機制復雜,所以顱頜面形態特征多樣。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人群突面畸形的形態學機制主要為上頜骨矢狀向發育正常,下頜骨發育不足。根據骨骼矢狀向和垂直向影響因素,突面畸形可分為多種顱面類型,現歸納如下。
1.上下頜骨矢狀向發育正常,上下頜切牙唇傾,前牙覆、覆蓋正常,磨牙關系為中性。鼻唇角偏小,上下唇前突(圖2-1-3)。
2.上下頜骨相較顱底前突,上下頜切牙唇傾度可正常,前牙覆、覆蓋正常,磨牙中性關系。鼻唇角偏小,上下唇前突或外翻,唇不能自然閉合(圖2-1-4)。

圖2-1-3 上下頜骨矢狀向發育正常,上下頜切牙唇傾

圖2-1-4 上下頜骨相較顱底前突
3.上頜骨相較顱底突度正常,下頜骨后縮。中國人群突面畸形的形態學機制主要為此類型。根據其生長發育類型,又可分為三種類型(圖2-1-5)。
(1)水平生長型:下頜平面角為低角,上頜前牙代償性直立或舌傾。此類患者通常面下1/3高度不足,頦部發育較好,頦唇溝較深。雖然面型前突,但唇形態良好(圖2-1-5A)。
(2)平均生長型:下頜平面角為均角,上頜前牙正常或唇傾,下頜前牙唇傾度偏大。鼻唇角正?;蚱?,頦部后縮(圖2-1-5B)。
(3)垂直生長型:下頜平面角為高角,下頜骨順時針旋轉,下頜平面陡,上頜前牙正常或唇傾,下頜前牙唇傾度較大。嚴重者可能出現開傾向。由于頦部位置向“后下”移位,側貌軟組織頦部突顯度較差(圖2-1-5C)。

圖2-1-5 上頜骨相較顱底突度正常,下頜骨相對后縮
A.水平生長型;B.平均生長型;C.垂直生長型
4.上頜骨相較顱底前突,下頜骨后縮。上頜前牙代償性直立或內傾,下頜前牙唇傾度增大。上頜前突,頦部后縮(圖2-1-6)。
5.上頜骨相較顱底突度不足,下頜骨更為后縮,上下頜前牙唇傾,磨牙為遠中關系。鼻唇角正?;蚱?,頦部后縮(圖2-1-7)。
6.上頜骨相較顱底前突,下頜骨發育正常。上頜前牙直立,下頜前牙唇傾度正常。上頜骨前突,頦部位置正常(圖2-1-8)。

圖2-1-6 上頜骨相較顱底前突,下頜骨后縮

圖2-1-7 上頜骨相較顱底突度不足,下頜骨更為后縮

圖2-1-8 上頜骨相較顱底前突,下頜骨發育正常
隨著對突面畸形的概念與形態學機制的進一步理解,無論是臨床診斷,還是制訂矯治計劃,口腔正畸醫師都必須多維度考慮軟硬組織之間的相互關系。改善面下1/3側貌美學只是整個計劃和治療目標的一部分,還必須與健康美學、整體平衡及長期穩定等其他目標相協調。由于突面畸形致病因素多、臨床表現復雜,各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口腔正畸醫師應綜合考量,明確診斷及主要形態學機制,針對性阻斷及干預。在此要特別強調關注牙-牙槽-軟組織復合體、頦部形態,以及氣道對突面畸形的影響。通過全方位、多維度評價,正確分析突面畸形的發病機制,有利于口腔正畸醫師制訂正確的治療方案,提高正畸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