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城市建設技術指南
-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組織編寫
- 1777字
- 2025-05-08 15:57:12
前言
健康城市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多年來積極倡導的場所健康促進的重要組成內容,旨在應對快速城市化帶來的健康挑戰,是健康促進理論在城市建設和健康治理領域的應用和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我國先后啟動了衛生城市創建、健康城市建設、健康(促進)縣區建設等一系列以場所為基礎的健康促進行動。這些行動與WHO倡導的健康城市理念一致,堅持預防為主和健康促進,采取“政府主導、多部門協作、全社會參與”策略,在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中突出健康治理,積極改善影響健康的環境、社會和個人因素,對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和促進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我國的健康城市建設取得的成就獲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WHO分別于2013年和2017年授予中國政府“健康(衛生)城市特別獎”和“社會健康治理杰出典范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動健康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要深入開展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建設,形成健康社區、健康村鎮、健康單位、健康學校、健康家庭等建設廣泛開展的良好局面。”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愛衛會”)印發《關于開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的指導意見》。2019年,我國部署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健康城市已成為城市層面推動健康中國建設、落實健康中國行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載體,健康城市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202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要求總結推廣健康城市試點的有效經驗,打造一批健康城市樣板,創造健康支持性環境。
我國的健康城市建設是政府主導的一項由全國愛衛會牽頭負責、各地政府持續推進建設工作、城鄉融合發展的全國性工作。2022年全國健康城市建設評價結果顯示,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健康城市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和顯著成效。一是城市健康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各地依托健康城市建設,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推動相關部門積極履行健康責任,從環境、社會、服務、文化等領域綜合提升健康治理水平,推動健康中國目標任務落實落地;二是健康影響因素持續改善,各地以健康城市建設為抓手,不斷改善各類健康影響因素,提升人群健康素養,全社會關注健康、參與健康的氛圍逐步形成;三是人群健康水平顯著改善,參評城市人均預期壽命中位數達到79歲,嬰兒死亡率降低到2.24‰,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低到3.48‰,孕產婦死亡率降低到8.14/10萬,顯著優于中高收入國家水平,其中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已低于高收入國家水平。
我國健康城市建設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包括堅持黨和政府領導,把人民群眾健康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考慮,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采取健康促進和預防為主的策略,推動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等。但健康城市建設也存在各地發展不均衡、重點不突出、建設能力不足、專業技術指導不到位等問題。
近年來,在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全國愛衛辦”)的指導下,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作為全國健康城市建設評價工作辦公室,開展了一系列管理和研究工作,包括研究制定評價指標體系,定期組織健康城市評價,總結健康城市典型經驗等。為推動各地科學規范開展健康城市建設,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組織健康城市建設領域的管理者和專家學者,依據健康中國建設和健康城市建設相關政策要求,結合地方實踐經驗,編寫形成《健康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供各地在健康城市建設實踐中參考使用。
本書包括健康城市建設組織管理、健康環境、健康社會、健康服務、健康文化、健康人群共六章,第一章重點介紹了健康城市建設的工作機制、規劃計劃、組織實施、評估總結等內容,第二章至第六章針對各個建設領域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結合評價指標及其提升策略和途徑,幫助地方政府更好地整體推進健康城市建設,以應對和解決當地突出的健康問題,以健康城市為抓手落實健康中國建設目標。鑒于我國標準化工作進展較快,一些行業標準會不斷地更新與完善,部分數據指標也可能隨之產生新的變化,提醒各方在參考使用中關注并更新最新信息。
最后,衷心感謝全國愛衛辦的指導,感謝參編專家和審稿專家的辛勤付出。由于時間倉促,編者水平有限,疏漏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寫委員會
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