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先下手為強
- 大漢:吾絕不為海昏侯
- 獅子的小迷弟
- 2100字
- 2025-05-12 23:53:18
田延年不愧為霍氏忠犬,言語中將霍光與劉賀并列,還將一半的消災之功安在了霍光頭上。
對此劉賀能怎么辦,只能當一個少言寡語的吉祥物,“大將軍以為如何?”
霍光聞言出列道,“地動而未傷一人,亙古未有。”
“臣以為大司農(nóng)言之有理。”
“如此便依大司農(nóng)所請。”
朝中眾臣對此已是見怪不怪了。劉賀在朝上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大將軍以為如何”。
但凡霍光所奏,無一不準。
“陛下圣明。”田延年叩首拜謝,丞相楊敝見此正欲起身,哪曾想田延年卻再次叩首,“臣還有還有一事啟奏。”
劉賀心里咯噔一下,“大司農(nóng)請講。”
田延年起身道,“臣聞地動者,臣道僭越,陰陽相薄之應也。今孟夏地震發(fā)于未央,雖賴陛下齋戒修德、大將軍率僚克己而災不傷人,然《春秋》之法災異必有所指——昔周地震三川,太史伯陽父謂‘周德衰矣’,后幽王果喪邦;魯僖公時震夷伯之廟,孔子筆削直指季氏專權。
“今考天象示警,震發(fā)于四月丙辰,正值《易緯》所言巽位主丞相府之期。”
“《易》云:大臣蔽主明,地為之震。丞相總領百官、調和陰陽,乃其職也。然自元平以來,無忠君之言,無輔政之功。
郡國計簿積壓三月未核,致使政令不達,三輔監(jiān)察御史缺員十月未補,怨言叢生;郊祀禮器形制逾制,有司奏劾而擱置不懲。
如此怠政,上干天和,下失民望,豈非《尚書》所斥臣罔以側言改厥度之過?
昔孝文時日食三十六,帝責丞相陳平‘佐朕不逮’,平惶恐請罪而天變立消。今陛下圣德格天已弭大災,然震兆不可不察。”
“臣請循古制:罷丞相之職,敕其素服詣太廟謝罪,自陳失職三事。”
此話一出,滿朝文武一片嘩然,沒想田延年會拿楊敝開刀。
丞相看似為外朝之首位高權重。可自孝武皇帝以來,丞相之權便一削再削,如今已是徒有虛名。再者,楊敝素來謹小事微,每逢大事皆閉口不言。
這樣一人你說他無功說的過去,但你說他怠政就有點過分。滿朝文武誰人不知,如今朝中大權皆屬霍光所掌。
田延年看似引經(jīng)據(jù)典,有理有據(jù),實則都是欲加之罪。
楊敝就算想勤政,他敢嗎?
劉賀愣了愣,心里暗罵田延年不要碧蓮。功勞歸霍光,過失歸丞相,玩的是真溜。
但罵歸罵,該說的還得說,“大將軍以為如何?”
楊敝聞言身形都佝僂了幾分,袖中之手死死捏著玉制的芴板。他膽小怕事不假,但他不蠢。
田延年彈劾絕非無的放矢,最大的可能是他想要借此彈劾田延年的事暴露了。
先下手為強,好計策。
田延年彈劾在先,無論他之后說什么,百官都會以為他有報復之嫌。
退還是進?
“臣以為丞相確有怠政之弊。”霍光淡淡道。
“臣知罪。”楊敝不待劉賀發(fā)話,快步行至殿中,若是劉賀開口,他就真沒機會了。
“然,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劉賀下意識看向霍光,見他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丞相請講。”
楊敝解下腰間金印,恭敬的擺在面前,叩首道,“臣僥幸居于相位,卻無尺寸之功,有愧先帝之恩,陛下之明。”
“臣甘愿領罪。然天生災異卻非臣一人之過。”
“《易》曰:'地道卑而上行',今孟夏地動,正應臣道盛則地數(shù)動'之讖。昔夏侯勝以《齊詩》解天象,謂'地動不止,臣下陰懷異志'。
自大司農(nóng)所掌度支以來,關東漕糧損耗倍于往年,而倉廩未見實增;鹽鐵官營錢帛暗昧,竟有千萬之數(shù)未注簿冊。此非《春秋》所譏'家宰竊鼎'之象乎?“
“《易》有云:'臣祿過功茲謂盜,地為之震'。今陰陽失序之變,亦系大司農(nóng)失德而干天和。”
劉賀心中一喜,表面卻不露聲色。先帝英明啊,誰說楊敝膽小怕事的,這不是很勇嗎。
朝中眾臣也詫異于楊敝之大膽,各個瞪大雙眼,一副看好戲的模樣。沒想到一貫敬小慎微的丞相,會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撕咬田延年。
沒錯,就是撕咬。
互相攻擊,猶如鄉(xiāng)間之野狗,毫無丞相風范,枉為世家子。
若是楊敝知道群臣所想,肯定會毫不在意的啐他們一臉唾沫。
他敬小慎微不假,可身為赤泉嚴侯之后,太史公之婿豈能沒幾分血氣。
他如今已是退無可退。
霍光已定他怠政之罪,相位已是不保。倒不如破釜沉舟,以自身清名換家族傳承。
天子年幼得高祖庇佑,日后必能澄清玉宇。到那時,想起今日之功,朝堂上必有楊氏一席之地。
若是今日一言不發(fā),或許可保存自身,但會使楊氏失去天心就此沒落。
兩權相害取其輕,他就不信霍光有膽子誅他楊氏一族。
劉賀眼中笑意一閃而過,“大將軍以為如何?”
霍光雖驚訝楊敝會垂死掙扎,但很快便想好了對策,暗暗朝田延年使了個眼色,“大司農(nóng),丞相之言屬實否?”
田延年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臣本將軍府小吏,承蒙先帝與將軍厚恩得以封侯益地,唯有忠心輔國,豈會行此悖逆之事。“
“此乃丞相誣罔之言。”、
此話一出,霍光就知道田延年保不住了。且不說他當朝表忠心是何等愚蠢,就說他不清形勢,自作聰明就是死有余辜。
田延年是什么德行他還不清楚嗎,手腳絕對不干凈。再者,楊敝不顧風度,強行諫言,豈能沒有實證。
若是田延年按他之意,果斷認罪。他便可示意眾人以“春秋之義,以功覆過”保之。
如此,楊敝與田延年一起免職,日后還可借機復起。
如今拒不認罪,貪污之上又加欺君誣罔,唯有一死。
霍光心里暗嘆一口氣,“丞相之言,可有實證?”
楊敝拱手答道,“昔日修先帝陵寢時,大司農(nóng)廣征民車,予百姓一千錢,上報卻是兩千錢,僅此一項便貪污三千萬錢。”
“茂陵焦氏、賈氏等人,本為當?shù)馗簧蹋阅咎浚J葦為生。大司農(nóng)卻以囤貨奇居為由,沒收家財。“
“樁樁件件皆有據(jù)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