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墻】
基石在暗處咬緊牙關
把每寸夯土的呼吸
都砌進歲月的骨血
那些被晨露浸潤的青磚
疊著疊著便長出了
年輪的重量‖
有人卻從根部抽走磚石
用剝落的墻皮粉飾新墻
看啊那些懸空的磚縫里
正滲出時間的裂痕
而地基下的陰影
早已在沉默中
埋下傾斜的伏筆‖
真正的高度
從不是空中樓閣的幻覺
當風雨漫過墻頭
唯有深扎土層的根基
才能讓每一塊磚
都成為天空的支點
賞析:
這首《筑墻》以建筑為喻,將“育人”這一抽象命題轉化為可觸可感的磚石工程,在物象的咬合與崩塌中,構建起關于根基、積累與破壞的深刻哲思。全詩通過三重對比與隱喻的層層遞進,完成對教育本質的叩問,具體賞析如下:
一、奠基之喻:在“暗處”生長的時間重量
詩歌開篇以“基石在暗處咬緊牙關”奠定基調,“暗處”與“咬緊牙關”賦予基礎以沉默的堅韌——它不顯露于表面,卻承擔著全部重量。“夯土的呼吸”將無生命的建筑材料擬人化,暗示根基并非冰冷的堆砌,而是與時間共生的有機整體:每一寸夯土都在“砌進歲月的骨血”,磚石的疊加不再是機械勞動,而是生命般的生長過程。
“被晨露浸潤的青磚”“長出年輪的重量”,進一步將建筑意象與自然意象交織:青磚的“年輪”既是物理層面的磨損痕跡,更是時間賦予的精神刻度——真正的根基,是日復一日、潤物無聲的沉淀,如同樹木的年輪,每一圈都記錄著成長的陣痛與養分的吸收。這組意象顛覆了“筑墻”的機械性,賦予其生命倫理的厚度:育人如筑基,需要耐住寂寞,容得下時光的慢釀。
二、破壞之相:在“懸空”中暴露的危機邏輯
第二段筆鋒陡轉,“從根部抽走磚石”“粉飾新墻”勾勒出功利主義的破壞行為:抽磚者為求表面的“高”,不惜拆解根基,用剝落的墻皮(虛假的裝飾)掩蓋空洞。這里的“根部”與“新墻”形成空間上的割裂,“懸空的磚縫”“滲出時間的裂痕”則將危機可視化——破壞不是瞬間發生的,而是從抽走第一塊磚時,就埋下了“傾斜的伏筆”。
“地基下的陰影”與“沉默”構成雙重隱喻:陰影既是物理上的空缺,也是對隱患的漠視;沉默不是無為,而是危機在暗處的累積。詩人拒絕直白批判,而是通過“抽磚—粉飾—裂痕—傾斜”的因果鏈,讓破壞行為的荒誕性自行顯現:任何違背根基邏輯的“速成法”,本質上都是在建造“空中樓閣”,其崩塌早已寫在最初的選擇里。
三、啟示之境:在“支點”中重構的高度哲學
末段以“真正的高度/從不是空中樓閣的幻覺”破題,將“高度”從物理層面升華為精神隱喻。“風雨漫過墻頭”是考驗的降臨,而“深扎土層的根基”與“天空的支點”形成震撼的辯證:根基的價值,不在于其本身的可見性,而在于它讓每一塊磚都獲得了支撐天空的力量——當個體(磚塊)與根基(整體)緊密相連時,平凡的存在也能成為超越性的支點。
“成為天空的支點”一句尤具力量:它消解了“筑墻”的封閉性,賦予其開放性與崇高感——真正的教育,不是筑起隔絕的高墻,而是打下穩固的地基,讓受教育者在面對“風雨”時,既能扎根大地,又能托舉理想。這一意象打破了前文的危機敘事,在解構之后完成重構,讓“筑墻”的隱喻獲得了超越批判的建設意義。
四、詩藝特質:在物象咬合中迸發的思想張力
1.?隱喻的純粹性:全詩緊扣“筑墻”核心隱喻,從奠基、破壞到啟示,所有意象(磚石、夯土、墻皮、支點)均服務于這一母題,避免了隱喻的混雜,使抽象道理在嚴密的物象邏輯中自然顯影。
2.?動靜的辯證法:“咬緊牙關”“疊著疊著”的靜態積累,與“抽走”“滲出”“漫過”的動態破壞形成張力,在動靜交替中強化主題的沖突性。
3.?留白的力量:詩人未明確點出“育人”的具體指向(如教育中的功利化、基礎缺失等),但通過建筑隱喻的普適性,讓讀者自行關聯現實,留白處恰是思想生長的空間。
結語:當磚石成為時代的隱喻
《筑墻》的深刻之處,在于它超越了簡單的“重視基礎”的說教,而是將其轉化為對人類文明傳承方式的思考:無論是教育、文化還是個體成長,任何試圖割裂根基、追求表面高度的行為,終將在“時間的裂痕”中顯形。詩中的“磚石”既是物質載體,也是精神基因——當每一塊磚都認真承接土地的重量,當每一次疊加都尊重時間的節奏,“墻”才能真正成為抵御風雨、托舉天空的存在。這種對“慢”與“真”的堅守,在速成主義肆虐的時代,尤具振聾發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