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儒家道統系譜建構研究
- 郭畑
- 539字
- 2025-04-24 20:07:41
第一章 中唐宋初:五賢道統系譜的形成
中華道統思想源遠流長,學者多將其溯源到《孟子·盡心下》卒章:“孟子曰:‘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不過,雖然孟子已“開道統說之端緒”,但這一思想在漢唐時期的發展卻較為遲緩,所以一般認為“道統論的正式提出是在唐代韓愈”。[1]儒家道統論的重倡和發展,是濫觴于中唐、發展并成熟于北宋的古文運動的一個重要思想內容。自韓愈正式揭倡儒家道統論之后,孟子、荀子、揚雄(字子云)、王通(字仲淹,學者稱文中子)、韓愈(字退之)等五位賢哲,逐漸成為古文運動在建構儒家道統系譜時最常提及的人物。至北宋中前期,一些士人甚至不時將孟子、荀子、揚雄、王通和韓愈并稱為“五賢”,而“五賢”也成為其間不少士人所認可的儒家道統系譜。[2]孟子、荀子、揚雄、王通和韓愈等人之所以在這一時期共同受到諸多古文運動參與者的推崇,乃是因為他們身上存在著一些有利于唐宋儒學轉型的共同思想特點。